在傳統的中文語境里,死亡是極為避諱的話題,大眾往往對其避而不談。
然而前段時間,安達人壽大膽打破這一常規認知,在香港街頭投放了一組以遺愿為主題的戶外廣告。品牌以一種震撼人心的角度闖入大眾視野,文案內容卻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溫情,喚起人們對死亡這個沉重議題的深刻思考。
在香港這個快節奏的國際大都市中,很少會有人停下來思考生命的意義,因為職場的高壓力催促著大多數人頭也不回地向前奔跑。
當安達人壽拋出“你有咩遺願?”的沉重話題,無疑給予了來往路人心靈上的重重一擊,引導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愿望。
圖源:小紅書網友@chimoooki
有人的遺愿是,爸爸的存儲里,藏著你未來的每一個夢想;
圖源:小紅書網友@HOSIQI
也有人的遺愿是,辦一場令大家又笑又喊的葬禮;
圖源:微信公眾號@廣告獵人
還有人的遺愿是,阿B交給你好好照顧啦!記住喂它至愛的罐頭呀;
圖源:小紅書網友@HOSIQI
更有人的遺愿是,生前自有天安排,身后靠自己安排。
圖源:微信公眾號@廣告獵人
成就每一種遺愿,從珍惜當下開始。
從為孩子精心儲備夢想基金,再到牽掛寵物未來生活的細致安排,安達人壽以生死為話題切入點,巧妙挖掘出人性深處的愛與牽掛,溫柔地觸動每一個看到廣告的行人,并成功激發大眾對于生命的深度思考。
除了當街詢問人們有什么遺愿,品牌同系列的另一組文案也十分吸睛,充滿了港式文案的獨特創意與韻味。
比如#事在人遺#這個主題展現了屬于粵語的獨特浪漫,因為在粵語發音中“遺”和“為”同音雙關,既傳遞出“人生充滿未知,可心愿卻能跨越生死”的溫情心理慰藉,又表達了“生前命運或許有天定,可身后之事完全能靠自己安排規劃”的積極生命主張。
圖源:微信公眾號@廣告獵人
品牌還進一步引導路人互動,以 “欲知「后事」如何” 的提問式文案制造懸念,吸引人們參與話題討論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遺愿。
圖源:小紅書網友@chimoooki
除了安達人壽,杜蕾斯在香港投放的廣告同樣令人拍案叫絕。
與死亡這個議題類似,性也是一個不太好在大眾面前公開討論的話題。杜蕾斯海報則通過“戴套”與“戴了像沒戴”的輕薄感雙關,既巧妙傳遞產品的輕薄特性,又融入港式口語的直白幽默。
圖源:小紅書網友@阿柔曼
“你想細水長流,我愛洪水猛獸”也是運用雙關的手法,既突出杜蕾斯產品的潤滑效果,又給人制造曖昧的遐想空間。
圖源:小紅書網友@阿柔曼
還把關于愛情的經典語錄搬出來——“愛是恒久忍耐,你可以忍耐多久”,在展示產品“耐久力”的同時,又塑造愛人忍耐時的模樣,讓人極具代入感。
圖源:小紅書網友@阿柔曼
“一凹一凸是愛情,凸凸凸凸是激情”則用幾何圖形隱喻親密關系,將生理需求升華為情感藝術行為。
圖源:小紅書網友@momo
能夠感知到,香港廣告之所以能呈現出不落俗套的超前風格,離不開其獨特的文化環境。作為中西方文化的交匯點,香港長期以來深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東西方文化在此激烈碰撞、深度融合。
這種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為廣告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讓他們不受單一文化觀念的束縛,從而能夠大膽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嘗試各種新奇的創意理念和表現手法。
從受眾層面來看,香港市民長期處于國際化大都市的環境中,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再加上本地競爭異常激烈的商業環境,普通、平淡無奇的廣告很難引起消費者的興趣,這就迫使品牌必須尋求差異化的營銷策略。
本質而言,香港廣告的超前性源于其對文化邊界、情感尺度與社會價值的精準拿捏。無論是死亡還是性,相關品牌都能巧妙地將這類禁忌話題轉化為公共討論,并通過語言游戲、視覺隱喻等手法消解冒犯感,實現商業與人文的平衡。
這種風格不僅塑造了香港獨特的城市廣告美學,更為全球品牌提供了“在地化創意”的范本——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下,以大膽而不失深度的表達,完成與消費者的精神對話。
作者 | 蘇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