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一般在春末夏初多發,多見于3歲以內兒童。每年的4-6月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大家需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一、手足口病有哪些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主要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病毒可通過患者接觸過的毛巾、水杯、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此外,患者唾液中的病毒及咽喉分泌物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果接觸過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會經水感染。
二、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是什么?
手足口病的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較輕,呈自限性,預后良好,7-10天后可完全恢復。多數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等,并伴有流鼻涕、咳嗽、食欲不振等癥狀。而個別病例可無皮疹或表現為大皰樣改變,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
三、手足口病該怎么治療?
大多數患兒屬于輕型手足口病,可以門診對癥治療。對于發熱患兒應積極控制高熱,可物理降溫(溫水擦浴、使用退熱貼),或遵醫囑使用退熱藥。絕大多數在1周內痊愈,無后遺癥。患兒在治療期間,注意做好隔離,保持清淡飲食,并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對于重癥病例建議住院治療,少數患兒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病程1-5天。而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展快,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和休克,進展為心肺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存活者可能遺留后遺癥。因此,若孩子的年齡在3歲以下,病程3天以內,并出現持續高熱(39℃以上,且難退)、精神差、肢體抽搐、吃奶無力等癥狀時,建議及時就醫治療。提醒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病情,一旦發現孩子病情加重應及時就醫。
四、手足口病該如何預防?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由于孩子們喜歡到處亂摸,手上容易沾染腸道病毒,這時用手抓食品或吃手時,就會感染生病。因此,勤洗手對預防手足口病非常關鍵。建議孩子外出游玩回家先洗手,飯前便后要洗手,大人接觸小孩前也要洗手。
2.避免接觸患病兒童:發現身邊疑有手足口病患兒,應避免接觸;也要避免與患兒共用毛巾、洗漱用品、餐具等,防止交叉感染。
3.生病后要隔離:當自家孩子生病后,除了就醫治療之外,也應居家隔離,以免傳染給其他小朋友。
4.注意食品衛生:有些蔬菜、水果以及肉類會含有腸道病毒,小孩食用之前應清洗干凈,建議去皮之后再吃。此外,不要給孩子生吃蔬菜,也不要吃未煮熟的食物。
5.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家應勤曬衣被,居室要經常通風;對孩子常玩的玩具應定期消毒,而日常接觸頻繁的物品表面也要注意定期清潔和消毒。
6.及時接種疫苗:接種腸道病毒71型(EV-71)的滅活疫苗可減少手足口病重癥和死亡的發生,建議滿6月齡兒童在12月齡前完成全程接種。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不必太恐慌,但也需要警惕。因此需要家長隨時觀察寶寶的情況,一旦發現孩子的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現斑丘疹、皰疹等,要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手足口病診斷。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健康委員會。2018.03.26.
[2]手足口病防控核心信息。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和健康委員會。2018.03.26.
[3]腸道病毒感染。諸福棠兒科學。第8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