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藍橡樹(ID: blue_oak),作者:立正媽媽
名校畢業,不工作,不社交,蝸居在大城市一角。
“全職兒女”、“爛尾娃”、“啃老族”、“蟄居族”、“985廢物”……
近年來,新一代年輕人選擇躺平、擺爛、得過且過人生的熱搜,常會引起熱議。
他們大多對人生感到迷茫、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也看不到奮斗的意義、又無能為力改變現狀,所以干脆選擇自我封閉、在越活越喪氣的道路上破罐子破摔。
“每次看到我兒子這個樣子,我都后悔為什么要生下他?供他吃穿,供他上名校,供他考研,結果現在每天在家打游戲,混吃等死。還說不得,一說就鬧,甚至用仇視的眼光怒視我們!”類似這樣痛心疾首地控訴,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滿腹苦楚。
為什么父母費勁心力培養,卻養出了“喪”“頹”“懶”“怨”的娃?
擺爛并不可恥,
就是不想“爭氣”了
豆瓣有個「985 廢物引進計劃」小組,這里匯聚著幾十萬高學歷的名校學霸。這些別人眼中的資優生,卻自嘲是“廢物”。
他們有著共同的特質,都曾經戴著多年“好學生”的光環站在巔峰,如今卻跌入谷底——
成績優異,名校光環,從小被夸大的,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這種榮耀在畢業后戛然而止,曾經最努力的人甚至開始擺爛;
內在極為沖突,骨子里的傲嬌和不自信互相打架。
這些從小活在掌聲和關注中的天之驕子,習慣了在父母制定好的藍圖里按班就部地奮斗,為了“名牌大學”一個目標拼盡全力。但當走出社會,卻發現所謂的成功遠不是一張優異的成績單所能實現的。
現實的蹂躪,尊嚴的踐踏,工作的挫敗,自我能力的懷疑,無不撕扯著他們脆弱的內心,讓他們走入自暴自棄的境地。
《半月談》雜志曾在調研時發現了一個新興的奇特群體,叫“城市蹲族”。
“城市‘蹲族’特指來自中產家庭,受過大學教育,擁有一手‘好牌’、被人寄予厚望,卻不爭氣,選擇‘放棄’自我、甘當社會‘隱形人’的年輕人,他們往往以‘現實低欲望、網上多沖浪’的方式閑散度日?!?/p>
“蹲”是不愿意往前走,也不愿意往后退,只想蹲在那,蜷縮且回避。
畢業于985高校的王彬,在應聘屢屢碰壁后,干脆逃離內卷大軍,選擇了另一條“蹲平”路線——
“只要不花錢,就沒人強迫我上班?!?/strong>
放棄父母強加給他的攢錢買車買房的需求,不婚不育不談戀愛,削弱對高品質物欲的追求,一年控制在2萬塊內的花銷,讓他不必過996的日子,擁有大把時間可以奢侈地虛度時光,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是廢人,只是暫時不想拼了。”
看著父母對他堂堂名牌大學生,卻選擇當一個“城市蹲族”不爭氣行為的嘆息,他的想法跟豆瓣上“985廢物引進小組”一致:
“爭氣”是給別人看的,只要我不被外界欲望裹挾,氣的就是別人,“爭”回來的就是自己。
“不求上進”的選擇,
深藏茍延殘喘的無奈
現實的屢屢碰壁后,讓選擇擺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但這些表面活得“喪”,看起來“零”欲望,實際上本質卻是對生活的無力和內心的不自信。
沒有人生來就“喪氣”,不過是被外界一次次“錘打”后,才變得“不求上進”。
豆瓣上有一篇很火的貼子,叫《記錄每一個假裝上班的日子,直到被戳穿的那天》。
“90年的處女座,剛剛過完30歲生日,重度肥胖,未婚,深陷網貸,重度撒謊精。從去年12月中旬開始就沒有工作了,騙家里人考公務員混了半年。最近父親催著找工作,現在每天假裝出門上班。
以前在書里看到假裝上班的人,覺得非常不能理解,結果現在自己也變成了這樣的人,也不知道能混到哪天。所以想記錄一下,身在泥潭,如果能爬起來,回頭看看也有意思,如果爬不起來,那就爬不起來吧?!?/p>
讀了十幾年書,一直疲于奔波在內卷的“高速路”上,當出了社會,才發現自己“脫軌”了,嵌入不了,干脆躺平了。
無論是“蹲族”、“躺平族”、“啃老族”、“擺爛族”,背后無不藏著這些從小活在溫室里,最終社會化失敗的年輕人的集體迷茫。
“其實我挺理解那些蹲族的,左邊是險峰,右邊是峭壁,是勇于攀險峰,還是甘于崖下吃土?有人選擇了維護自己的驕傲,有人選擇了享受安逸,當然,還有人不做選擇,就掛在一棵搖搖欲墜的樹上茍延殘喘。”
“是懶,是怕,也是失望。”
畢業于211,,來深圳打拼幾年,最終卻走上“蹲居”之路的秦琴,特別理解被迫掛在樹上的那份“習得性無助”。
在別人看來,他們表面上是無欲無求,選擇了躺平看風景,實際上,在看似自得其樂的“做自我”背后,卻隱藏著波瀾翻滾的忐忑和惶恐。
“承認自己是一個‘蹲族’其實挺恥辱的,這是標準的失敗者形象,很多人質疑‘你爸媽辛苦供你上大學就是為了讓你蹲?’所以我選擇躲起來不見人?!?/p>
“從前300塊一個小時的補習班,父母搶著給我報名,眼睛都不眨一下。如今30塊的飯盒,我都要糾結很久也點不下手,畢竟銀行卡的余額很快要朝不保夕。”
“打游戲時我排解寂寞最常用的方式,在游戲中我可以是高高在上的King,但關了電腦,現實總會提醒我,你是個loser?!?/p>
“躺平久了,也不是沒想過爬起來。但發現,落后太遠,已經追不上。四處碰壁后,期待和自信被擊碎,又退回來繼續蹲。蹲得越久,人越消沉,漸漸地更提不起勁來找工作了?!?/p>
誰是真心實意想“擺爛”呢?不過是無力抵擋的生存焦慮,帶來可望不可即的倦厭,于是在努力過后,不得已選擇了妥協和放棄。
明明“一手好牌”,
為何要“就地躺平”
面對越愛越多“不求上進”的年輕人,多位專家指出——
當代年輕人所表現出的自我逃避、缺乏目標、找不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等特征,與從小的高壓學習環境、大學進校便開始的“內卷”、入職后的機械勞動等都存在現實關聯。
躺平看似是妥協、放棄,但其實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在消解外在環境對個體的規訓。
單一的教育模式,欠缺社會化能力
在學歷貶值與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下,從小習慣了活在父母規劃藍圖里的大學生,走出校園卻發現自己像斷了線的風箏,失去了方向。
在12到18歲本該完成社會化的關鍵時期,他們被困在了封閉的校園和沉重的課業中,失去了自我探索的動力和機會,錯過了與社會建立聯結的最佳時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也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更缺乏面對社會挑戰的勇氣。
當他們走出校園,才發現自己除了書本知識,一無所有。
現實和期待的巨大落差,導致的挫敗和羞恥
原本大眾以為名校畢業證是可以“獲得面子的標志”,結果屢屢碰壁的求職和就業經驗,卻讓他們從“學業優秀生”跌落成“失敗者形象”,羞恥感油然而生。
沒法實現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使得他們羞于回到熟人社會建構的場域中,這既是不想受人“指點”,也是希望給自己和家人“留面子”。
現實巨大的壓力,深感無望
身處快節奏的生活,每日被無盡的工作任務、高昂的生活成本壓得喘不過氣。職場上的競爭殘酷,晉升之路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努力似乎總看不到盡頭??粗缃幻襟w上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對比自己微薄的收入、狹小的出租屋,內心的落差感愈發強烈。
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前,不知道自己的付出何時能得到回報,未來的方向又在何方,只能在迷茫中繼續負重前行。
自我追求和職場現狀的矛盾沖突
同時,“找一份好‘工作’”和“無意義的上班”,是不斷考驗這一代追求自我的年輕人的選擇題。自我意識覺醒的他們,拒絕從事身體、心理上有困乏的工作,認為內心的自由和快感更為重要。
就業壓力增大導致牌面貶值和內卷蔓延,無休止的重復勞動、畸形的職場文化和被規訓洗腦的優績社會定律,都讓他們感到如同困獸般壓抑,所以一旦萌發職業倦怠,就想逃離。
心靈的枯竭,陷入“四無”狀態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許多當代年輕人自幼便被卷入 “讀書至上” 的漩渦。從小到大,堆積如山的課本與習題冊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生命力過早被消磨殆盡。
內心世界的荒蕪,使得他們的心靈枯竭,被孤獨和無助填滿,陷入一種對學習沒動力、對真實世界沒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的“四無”狀態,雖然在最朝氣蓬勃的年紀,卻總顯得無精打采,疲憊不堪,沉迷玩游戲、刷短視頻,在虛擬世界里尋找慰藉。
一旦離開了父母的耳提面命后,“如魚離水”,一旦遭遇挫折就“萎靡不振”,干脆“報復性地放飛自我”或“迷茫地誤入歧途”。
心理上斷奶,思想上解放,行動上獨立
教育從來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社會大學才是更廣闊的課堂。
如何幫助年輕人順利擺脫困境,以更蓬勃、更積極、更多維的心態去面對社會給的種種考驗,需要從“心理上斷奶,思想上解放,行動上獨立”三個方面入手——
1、心理上斷奶
父母后退一步,孩子才能往前一步,這是學走路的必經過程。父母放開了手,孩子才能張開羽翼,嘗試飛翔。
沒有吃過苦頭,經歷過磨難的孩子,習慣了依賴父母的保護,指望別人來遮風擋雨,自然不相信自己能夠獨當一面,也無法在現實的錘煉中鍛煉出銅墻鐵壁,強大內心。
只有幫助孩子摒棄畏難情緒,敢于試錯且勇于試錯,在挫折中成長,在坎坷中進步,才能一步步戒除心理上的依賴,學會獨當一面。
2、思想上與時俱進
大學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學歷不是保住金飯碗的致勝法寶,能力才是。
當今社會并不缺人才,缺的是創新型人才,因為只有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潮流。
在優績社會的洗腦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子們,需要抬頭看世界,不再把績點和分數當作唯一的追求。
因為單靠過往的知識儲備和經驗,已經無法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只有解放思想,積極因時制宜,突破自我潛能,在不斷變化中保持足夠的競爭力,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就像,訂書機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除了訂紙張,還能訂外賣袋子。
及時“轉型”,就業的道路無可限量。不要將目標局限于卷不起,躺不平的鐵飯碗爭奪戰中,而是“因勢而變”,努力將“興趣愛好”和“生活技能”結合成“工作”,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這個時代活得更好的,不是那些學歷更高的學子,而是更能適應社會變革的才子。
3、行動上領先一步
如果說有什么能力可以讓大學生“贏在起跑線上”?那么一定是持續的學習力。
不管工作場景、工作模式、工作所需的理論、工作所需的方法技巧如何變化,可以跑贏變化的,一定是跟著變化與時俱進的學習力。
正如茨威格所說的,“在我們的今天,我們的昨天和前天之間,所有的橋梁都折斷了。”
再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參考,我們需要在劇烈的變化中去尋找答案。
面對社會層出不窮的新需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學會了擁抱新技術,踏足新領域,挖掘新興職業,將曾經“不務正業”的職業“轉正”,催生出新的市場和崗位。
心理上,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領先一步,另辟途徑,尋求出口,才能讓自己成為不同領域的佼佼者。
每一個看似“蹲下”、“躺平”、“擺爛”的孩子,內心都深藏著一顆無助脆弱的心靈。與其責怪,不如伸出援手。
只有家長、學校和社會,共同給與更多的支持和信任,幫助他們站起來,重整旗鼓,才能撥開迷霧,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熱情和價值所在,點燃內心的小宇宙,勇敢向前跑。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