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蟾蜍隸屬蟾蜍科蟾蜍屬,俗稱蛤蟆、癩蛤蟆、癩疙寶、癩大鼓子等。雖然從廣義而言,中華蟾蜍歸于蛙類,但其實它屬于蟾蜍科。
中華蟾蜍體形圓鈍而肥碩,雌性略大于雄性;四肢短粗,跳躍能力差,遠不如蛙科動物。中華蟾蜍皮膚粗糙,背面滿布圓形瘰疣;背脊有一條藍灰色寬縱紋,其兩側有深棕黑色紋;瞳孔黑色,虹膜土紅色;鼓膜顯著,兩側耳后具毒腺,其分泌的白色黏液干燥物常被稱為“蟾酥”,有解毒、消腫、強心、止痛的功效。
中華蟾蜍(陳之旸/攝)
在我國,中華蟾蜍廣泛分布于海拔120~4300米的多種生態環境中。它們喜歡居住在陸地草叢、農田、山坡石下或土穴等潮濕環境中,只有冬眠和繁殖期喜歡在水中。每年9、10月,成蟾會進入水中或松軟的泥沙中冬眠,翌年1—4月蘇醒,然后進入靜水域內繁殖。蟾蜍卵一般呈雙行排列在管狀膠質帶內,卵帶長達幾米,如飄帶般纏繞在水生植物上。而蛙卵則常呈塊狀或片狀,外觀上和蟾蜍卵不同,兩者較易分辨。
中華蟾蜍卵帶(陳之旸/攝)
由于中華蟾蜍外形丑陋、行動遲緩,民間又傳說其有毒,所以一度遭到捕殺。其實,除了“蟾酥”可作中藥,中華蟾蜍的捕蟲能力也十分強,它們在保護林木、農作物和維持地域生態平衡上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目前,中華蟾蜍已被明確列為國家“三有動物”(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任意捕捉1只,即為可依法處罰的違法行為;任意捕捉20只及以上,會構成刑事犯罪。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3A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