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火燒彤云
眾所周知,《水滸傳》的主體故事的時間背景是在宋徽宗年間。但是,在主體故事開場前,作者先講了一個宋仁宗年間的故事。當時,“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兩京,無一處人民不染此癥。”宋仁宗采納大臣范仲淹的建議,派殿前太尉洪信去江西信州龍虎山請張天師來京做醮事驅疫。
需要說明的是,張天師并非神通廣大、無所不通的神仙,只是一個道行較深、有些法術的道士。這一點讀者務必要清楚。
Part1
洪信帶著大隊隨從來到了龍虎山下的道觀上清宮。張天師是上清宮的最高領導,但他不管道觀的日常事務,日常事務由上清宮的住持操持。他還不住在上清宮。據住持所言,天師“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龍虎山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因此不住本宮”。天師“道行非常,能駕霧興云,蹤跡不定”,就連住持平時都很難見到他。眼下洪信要請他去做道場,住持指點道:“天子要救萬民,只除是太尉辦一點志誠心,齋戒沐浴,更換布衣,休帶從人,自背詔書,焚燒御香,步行上山禮拜,叩請天師,方許得見。如若心不志誠,空走一遭,亦難得見。”
第二天一早,洪信按照住持的指點,沐浴吃齋,換上布衣麻鞋,背著詔書,提著燃著御香的香爐,不帶隨從,一步一步地走上山去。他走了三二里路,“腳酸腿軟”,心里犯起了嘀咕。他又走了三五十步,突然,一頭“吊睛白額錦毛”老虎從樹后跳了出來,嚇得他“阿呀”一聲,倒在了地上。老虎“望著洪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了一回,托地望后山坡下跳了去”。老虎“去了一盞茶”的工夫,嚇得牙齒打顫、“連聲叫苦”的洪信“方才爬將起來”,撿起香爐,重新點燃龍香,繼續上山。
洪信又走了三五十步,還是沒有尋到天師,不由得埋怨了幾句。他“說猶未了”,“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的蛇來”。洪信“又吃一驚,撇了香爐”,叫了一聲,倒在了石邊。大蛇行到石邊,“張開巨口,吐出舌氣,噴那毒氣在洪太尉臉上”。洪信嚇得魂都飛了,“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溜走了。洪信又過了一會兒才爬起來,渾身仍戰栗不止。他邊罵道士,邊收整行裝,準備“再要上山去”。
正在這時,一陣笛聲隱隱地從樹后傳來。一個倒騎著黃牛的道童吹著鐵笛轉了出來。洪信向道童問話,“道童不睬,只顧吹笛”。洪信問了幾聲,道童才停止吹笛,“呵呵大笑”,反問他是不是要見天師。洪信大驚,問他是怎么知道的。他告訴洪信,他是服侍天師的,天師已經知道洪信的來意,現在應該已經乘鶴駕云前往東京去做醮事驅疫了,叫洪信不必上山了,說完走了。洪信尋思了一陣才信了道童的話,下山了。
洪信回到上清宮,講述了他的遭遇,斥責住持讓他吃了這場苦。住持說,虎蛇都是天師試探他的安排,并不會傷人,那個道童就是天師。洪信恍然大悟。
Part2
神人、菩薩考驗、試探凡人是傳統故事的一大類型。在這類故事里,神人、菩薩們考驗、試探的手法雖然豐富多彩,但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凡人真心地信服自己的超能力,膜拜自己的權威。張天師試探洪信是不是也是這樣呢?不是的。張天師對洪信的“誠心”試探,試探的是他為災民祛病消災的心意是否誠懇,和傳統故事里的神人試探目的不同。
筆者這么認為有兩條依據。一是,《水滸傳》成為名著的重要基石就在于它的取材、立意與眾不同。張天師試探洪信作為《水滸傳》正場故事的前奏故事必然不會流于俗套。二是小說情節本身,我們來看看。
住持指點洪信上山時說得很明確,“天子要救萬民”,只需要太尉有一點志誠心就能見到天師,意思就是,你洪太尉是代表天子來的,必須要有一點想救萬民脫災的誠心才行。可惜洪太尉沒聽懂,張口就說:“俺從京師食素到此,如何不志誠?”洪信把“志誠”理解為對張天師本人的敬仰,以為遵照道教的教規,一路食素,就對了。住持很無奈,只好在第二天一早洪信上山前把話挑明:“太尉要救萬民,休生退悔之心,只顧志誠上去。”住持的話從“天子要救萬民”改為“太尉要救萬民”,意思還不夠明確嗎?就是要洪信把拯救災民放在心上。
我們再看張天師給洪信的試探都發生在什么時候。洪信上山走了三二里多路,走得“腳酸腿軟”,心里就犯起了嘀咕:“我是朝廷貴官,在京師時,重茵而臥,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這般山路?知他天師在那里?卻教下官受這般苦!”他這心里可是沒有一丁點老百姓啊,完全就是只想著自己吃苦受罪,把住持的提醒完全沒放在心上。這就是皇帝派來為民請援的官員!這樣的官員,張天師如何不給他點教訓,讓他把心思擺正呢?于是,一頭老虎跳了出來。
洪信受了一番虎驚,該吸取教訓了吧?沒有。老虎離去后,他走了三五十步,又開始埋怨:“皇帝御限差俺來這里,教我受了這場驚恐。”這回他仍然是心不系萬民,還把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難怪到了派他來的皇帝身上!毫無疑問,張天師又給了他一次警示,一條巨蛇躥了出來。
兩次警示過后,張天師覺得敲打得夠了,于是現身來見洪信。然而,洪信并沒有被敲醒,還是大擺官威,一看是個道童,張口就問:“你從那里來?認得我么?”他這話問得毫無禮貌不說,還以為自己是人人見了就得畢恭畢敬的官員,居然問得別人認得他不!他根本就忘了自己此時也不過是身著布衣、腳穿草腳的一介平民打扮,尋常道童如何會認出他是官員呢?這樣的人,哪里是心系災民的人?張天師自然也毫不客氣,對他不理不睬,繼續吹笛。這算是第三次給他警示。直到他問了好幾聲,張天師才放下笛子,和他說話。
有人可能會問,心中有百姓的官員走得累了會怎么樣?很簡單,他走得累了,歇一歇,很正常,但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埋怨皇帝派他來辦差,還大擺官威。為民請援,能不辛苦嗎?這點子辛苦相比身受瘟疫之苦的百姓,又算得了什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就是這么回事嗎?
宋仁宗是北宋乃至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否則就稱不上“仁”了。可對一個國家來說,有好皇帝還得有好官僚,才能有真正的國泰民安。皇帝不可能事事親為,事還得由官僚集團來做。就拿瘟疫這事來說吧,張天師做一場法事固然能消退瘟疫,可瘟疫過后仍有許多工作需要官僚們去做。一場大疫,有的家里死了人,勞動力減少了;有的家里因為看病吃藥,家財耗盡,官員們要對民眾進行安撫,發放賑災物資,進行稅收減免,組織復工復產。宋仁宗一朝有包拯、范仲淹等良臣,成就了他一代仁君的英名,可并非所有的官員都如他們一般賢良,洪信就是,所以張天師要對這樣的官員進行敲打。
有人可能會說,洪信雖然不算個好官,可也不是個壞官,也沒見他魚肉百姓,張天師興虎動蛇地震嚇他,是不是太過分了?作者似乎也知道有人會有此一問,馬上就在隨后的情節中回答了這個問題,告訴讀者,洪信是個什么樣的官?張天師該不該警示他?
Part3
洪信受了驚嚇,住持安排宴席給他壓驚,第二天又帶領道眾請他游山。洪信自然是非常高興。眾人先帶他游上清宮,把前前后后的道殿看了個遍,最后他們來到了右廊后的一所殿宇,上面有四個金字:伏魔之殿。殿門用胳膊粗的鎖鎖著,鎖用銅汁灌鑄,門上貼著自唐代以來的八九代天師貼著的重重封皮。
洪信見這殿與眾不同,一問,得知里面鎖著的是魔君,來了興致,要住持打開殿門看看。住持當然不肯,一是要遵守歷代天師不準開殿的規定,二是怕魔君傷人。他幾番勸說后,洪信仍然不聽,還發火了。
太尉大怒,指著道眾說道:“你等不開與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違別圣旨,不令我見天師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設此殿,假稱鎖鎮魔王,煽惑軍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遠惡軍州受苦。”(第一回)
住持無奈,只得派人揭了封皮,用鐵錘打開大鎖。大家推開門一看,里面黑洞洞的,啥也看不見。洪信叫自己的隨從點上十幾個火把,再一看,殿內沒有其他東西,中央有一個五六尺高的石碑立在一個石龜上。那石龜的一大半都陷在泥里。碑的正面都是一些不認識的文字和符號,碑的背面刻著“遇洪而開”四個大字。
洪信看了,非常高興,說這就是要他打開來看的意思,要住持叫人來掘開石龜,看壓在下面的魔君。住持再度勸阻。洪信直接對著他破口大罵,親自叫人來放倒石碑,掘開石龜。
眾人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掘起石龜,又掘了三四尺深,觸到了一塊一丈見方的大青石板。洪信又叫大家把石板挖開。住持又來勸阻,洪信哪里肯聽?眾人只好把石塊撬開,下面是一個萬丈深淵。只聽得深淵里一聲巨響,一道黑氣沖了出來,震天動地,掀塌了半個殿角。“那道黑氣直沖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洪信驚得目瞪口呆,“面色如土”,問住持走了什么妖魔。住持向他轉述祖老天師洞玄真人的話:“此殿內鎮鎖著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星在里面,上立石碑,鑿著龍章鳳篆天符,鎮住在此。若還放他出世,必惱下方生靈。”
洪信這才得知闖下大禍,嚇得山也不游了,“急急收拾行李,引了眾人,下山回京”,叮囑隨從不得泄露此事。這件事也就瞞了下來。他們回到京城,正好天師做完了法事,已經回龍虎山了,瘟疫也消除了。
洪信的人品在他放走妖魔的故事里已經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為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毫不尊重道觀的百年觀規,執意要看鎖住的妖魔。多么的沒有公德和蠻橫無禮!當住持一再勸阻時,他當場捏造道士們抗旨、造假、煽動世情、迷惑軍民的罪名,公然以此來威脅道士們,不讓他看就把他們都刺配流放,完全就是以勢壓人、濫用職權!
洪信闖下的禍可不止放走妖魔這一樁!石碑被放倒,石龜被掘起,石板被掀開,這都是在他的命令下做的。妖魔飛走后,那么大那么深的一個洞穴就敞開在那不管了?這合適嗎?總得把一切都復原吧?
妖魔黑氣一飛沖天,把半個殿角都掀掉了,這也是洪信不聽勸阻造成的嚴重后果,難道他不該出錢賠償上清宮修復殿宇的費用嗎?
妖魔飛走了,這樁大禍已無可挽回。對于自己犯下的錯誤,洪信總該向道觀道個歉吧?雖說他當時被嚇得不輕,可也沒忘了叮囑隨從要幫他保密,足見他也沒被嚇得失去理智,可就沒想過要道歉、要賠償、要善后。
洪信這種官員,心無百姓,為一己之私,目空一切,飛揚跋扈,還要羅織罪名來威脅民眾;闖出大禍了,卻毫無擔當,只想著隱瞞自己的錯誤和逃之夭夭。張天師警示他,敲打他,真沒找錯人!
有人可能會說,洪信放走妖魔不就是作者的安排嗎?“遇洪而開”四個字不就是作者安排刻在石碑上來明示洞穴遇到了洪信就會開啟嗎?洪信放走妖魔是命中注定,不該被批評。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小說中的描寫。
照那碑后,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卻不是,一來天罡星合當出世,二來宋朝必顯忠良,三來湊巧遇著洪信,豈不是天數?(第一回)
沒錯,這塊石碑遲早會被撬開,鎖著108個妖魔的黑氣化身遲早要被釋放出來,這是碑文的預言,是“天數”。
作者對這108個魔君的看法也很也意思,又說他們是宋朝的忠良,又說他們是“惱下方”的“禍胎”。可這也不矛盾。這108個魔君后來占山為王,搶劫殺人,做了大量壞事,的確是“惱下方”的“禍胎”;可他們被招安以后,奮勇抗遼,保衛了大宋國,也是宋朝的忠良。對于他們,不能簡單地用好人壞人來評價。不管他們是正是邪,那都是以后的事了。而且,他們的發展如何?都是不可控的事,和時代、環境緊密相關。可控的事就是把魔君壓在石碑下。這就是自唐代以來上清宮歷代天師上封條將魔君封鎖的原因。盡管魔君終有一天會出來,但這一天來得越晚越好。如今魔君被放了出來,當然是一樁禍事。
洪這個詞除了指姓氏,主要意思就是指洪水。“遇洪而開”指的是遇到山洪暴發,洞穴會被沖開,并不是指遇到洪信,所以作者說“湊巧遇著洪信”。上清宮地處山腳,山洪暴發是有可能沖垮道觀,沖破洞穴。“遇洪而開”是立碑者對這種危險性的提醒。住持此前未進過伏魔殿,沒有見過石碑,但他也說了,他聽聞過伏魔殿的事,顯然知道這些情況。歷代住持對于山洪的提醒肯定也是非常重視的,無非就是在道觀經濟狀況較好的時候修筑、加強防洪設施。
既然“遇洪而開”的“洪”指的不是洪信,作者為什么要安排他洪,不給他取名為張信、王信,而要取名為洪信呢?這恰恰是作者的妙筆,就是為了展示洪信的自以為是和剛愎自用,就是向讀者展示:石碑上不過是碰巧有個洪字,洪信還真把自己當成了人物!
洪信這種人不是個例。張天師敲打的是以他為代表的一群官僚。可惜的是,張天師的反復警示沒有起到作用,洪信心中依然沒有百姓,跋扈依舊。可悲的是,這種欺壓百姓的劣官在開明的宋仁宗時期就高居廟堂之上,他可是深受宋仁宗信任的殿前官啊!那么,到了糟糕的宋徽宗時期,他們將泛濫、囂張成啥樣?百姓將被他們欺凌到什么程度?張天師的警示振聾發聵!
文字丨小季
圖片丨網絡
紅樓夢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