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醫院部署人工智能大模型,開啟了AI在醫療數據處理、臨床決策支持等領域的探索。不過在兩會上有人大代表稱AI代替不了醫生。
不過童話大王鄭淵潔近日卻說自己用DeepSeek去寫故事,寫出來比自己更好,他承認自己會被取代。
那AI到底會不會取代人類,有什么領域是不可代替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總結一下,按照目前階段的發展,未來最快被取代的工作第一就是重復性與標準化工作。
如基礎數據處理、客戶服務、流水線操作等,AI在效率、成本及穩定性上具有顯著優勢。例如,客服崗位的替代率已超過80%9,而物流行業的無人倉庫和分揀系統也逐步取代傳統人。
第二則是初級內容生成與決策。AI能夠快速生成文案、設計圖甚至音樂,替代部分基礎創作崗位;在活動策劃、報告撰寫等場景中,AI的自動化能力也遠超人類。
第三是中低技能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制造業中的機器人、農業自動化設備等,正通過“Physical AI”逐步替代藍領工作。
目前來說,短期內AI還無法取代的工作也有,主要是創造性行業、人際互動與情感服務、復雜決策與創新研發、特殊技能與文化傳承、還有軍事決策領域。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個領域都有非常感情色彩,這是AI幾乎空白的地方。因為目前所有的AI都是在追求效率,而在AI的個性開發方面暫時還是為零。比如說DeekSeek跟豆包相比,除了效率跟思考深度上有差別外,你并不能看出兩個大模型有什么個性上的不同。因為缺乏個性,因此大模型在思考時就會缺乏感情色彩。
比如說你用AI模仿周杰倫寫一首歌,他確實可以寫出那個味道跟感覺,可是卻模仿不出周杰倫寫歌時候的感情,所以意境上就差了不少。當然能從事此類工作的人類畢竟也是少數。那未來剩余被取代的人類將從事什么工作呢?
很多人都在擔心,以后自己被機器人跟AI取代,會不會餓死的問題?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未來人類需要的生存物資都是機器人幫我生產好的,大部分人完全不需要為生存而勞動。那剩余的勞動力全部都可以投入到科研跟藝術、文化的創造上。
到那個時候,將是一個科技、藝術、文化井噴的時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也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然這只是理想的情況。更加可怕的情況就是,當AI有了自主意識,而且它也被人類賦予上了個性,那么未來到底誰才是世界的主宰就真的很難說了。
不過你也不用擔心,在達到這兩種情況之下,很長時間里面都會是人類跟AI共生的情況。人機互補可以大大提升勞動效率,也就是說善于運用AI的人會率先突圍而出。大部分的工作崗位也會被AI倒逼去適應AI、學習AI。
與其去擔心跟彷徨,我覺得既然改變不了趨勢,那積極去擁抱它,這才是唯一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