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生物PD-1/IL-2α靶向抗體完成首個關鍵注冊臨床研究首例受試者給藥
3月3日,信達生物制藥宣布其PD-1/IL-2α雙特異性抗體IBI363在關鍵注冊研究中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此次研究將IBI363與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進行對比,用于治療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盡管這一研發進展標志著中國在腫瘤免疫療法領域的重要突破,但目前仍需進一步驗證其療效及安全性,以應對長期以來的"冷腫瘤"治療挑戰。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細菌抗腫瘤關鍵原理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劉陳立團隊在《細胞》期刊上發布研究,揭示細菌通過白介素-10信號分子與腫瘤內免疫細胞"對話"的機制。這一過程使腫瘤內的巨噬細胞產生更多白介素-10,從而“凍結”中性粒細胞,幫助細菌逃避免疫系統追捕。同時,這種機制意外激活了CD8+ T細胞,對腫瘤發起攻擊。研究還發現,免疫細胞中的"遲滯效應"確保細菌只在腫瘤內部生存,在正常組織中被清除,保證治療安全性。
聚焦遺傳性疾病和腫瘤 先進基因編輯研發中心落戶浦東
3月3日,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宣布成立先進基因編輯研發中心,這是浦東地區首個區屬醫療機構的該類中心,標志著該領域的一大進步。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勁松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強調基因編輯技術在精準醫療中的重要性。中心負責人王永明教授表示,將專注于四大方向的研究,并加強與國際科研機構合作,以推動成果轉化。浦東新區衛健委副主任朱衛指出,此舉符合上海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戰略目標。
復旦科研團隊腦脊接口實現重磅突破,全球2000萬癱瘓者有望重獲行走能力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加福民團隊在腦脊接口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通過微創手術搭建“神經橋”,幫助癱瘓患者恢復腿部運動。盡管技術看似成功,但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提高植入式電極的信號解碼實時性和準確性,以免患者因解碼延遲而摔跤。團隊設計了輕量級AI算法模型,并計劃繼續與多家臨床單位合作進行更多驗證工作,旨在優化技術并造福全球癱瘓患者。
先進基因編輯研發中心在滬揭牌 開展高水平基因編輯研究
近日,先進基因編輯研發中心在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正式揭牌。該中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勁松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將主要圍繞基因編輯工具、基因遞送系統、基因與細胞治療、以及基因檢測技術四大方向展開研究。中心致力于開發更小、更精準的基因編輯工具,并推動其在遺傳性疾病、心臟病和腫瘤等領域的應用。通過國際合作與人才引進,該中心旨在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三星專利探索智能戒指未來:可測量他人或物體溫度
近日,三星獲得了一項關于智能戒指的新專利,引發關注。該專利顯示,未來的智能戒指將能自動識別使用場景,通過內置的傳感器和分析用戶動作模式來啟動溫度測量功能。不過,此項技術也帶來潛在負面問題,例如數據隱私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戰。此外,若設備無法準確區分人體與物體溫度,可能導致誤報,并對用戶體驗產生不利影響。這些問題需要在產品商業化之前被充分解決。
Cell:劉陳立/肖意傳團隊成功合成高效抗腫瘤合成細菌,并揭示背后的關鍵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劉陳立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肖意傳團隊在《Cell》期刊上發表了關于合成細菌治療癌癥的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定量合成生物學,發現細菌通過白介素-10受體(IL-10R)的“遲滯效應”可逃避人體免疫系統并有效激活腫瘤內免疫反應。這一機制被認為是細菌療法實現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關鍵突破,為未來合成細菌療法的設計提供了重要指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