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都說寶石越像玻璃越值錢,中國古代有玻璃嗎?
很久以前我刷到過這樣一個話題:都說寶石越像玻璃越值錢,如果把玻璃帶到古代,能震撼到李白他們嗎?
剛看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第一印象就是小時候看到的動畫片《大英雄狄青》里,狄青為了替王爺湊齊給皇帝的壽禮費勁千辛萬苦跑到西域弄來玻璃瓶的主線劇情。
但事實上,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掌握了玻璃制造技術,到宋朝時期,玻璃其實就已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東西。
南宋周密在《齊東野語》中曾經就提到,他朋友紫霞翁“供客以玻璃瓶洛花,飲客以玉缸春酒,笑語競夕不休,猶昨日事”,由此可見在當時玻璃雖然珍貴,但卻并不罕見。
若真能穿越回唐朝,帶著現代玻璃或許能讓李白眼前一亮,但絕不會引發轟動。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出土戰國時期鑲嵌玻璃珠】
2,在古代賣玻璃能賺到黃金萬兩嗎?
我們現在說越像玻璃的寶石越值錢,一般說的是它的透明度和純凈度,如果你真的拿玻璃去做成首飾,你會發現除了好看外,可以說毫無價值。
但在玻璃比較珍稀的古代,這句話其實挺“寫實”的。
玻璃在古代,最開始是作為“玉”的仿制品,西漢桓寬在《鹽鐵論》中提到:“……而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是則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也。”
這里的“琉璃”,其實指的就是玻璃的古稱。
出身于琉璃世家的孫廷拴在介紹“琉璃”制作方法時曾說過這樣的話:“琉璃者,石以為質,硝以和之,礁以鍛之,銅、鐵、丹鉛以變之。 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銅鐵丹鉛則不精。 三合而后生。”
從這段描述不難看出,古代的琉璃制作工藝,就類似于我們現代的硅酸鹽玻璃工藝。
【越王勾踐劍劍上的玻璃鑲嵌物】
古代的玻璃可以看作一種玉的替代品,它常以珠、管、貝、耳擋、耳墜、璧等形態出現,被用作古人的裝飾品、配飾。
【長沙出土戰國谷紋玻璃璧】
我們現代人或許覺得玻璃做成的“玉”很丟人,但在古人看來,玻璃制成的飾品價值和玉制品是相當的,尤其是一些缺少玉的地區,那里的貴族、富商一般就會用玻璃制品來代替玉,以彰顯自己的身份。
《鄴侯家傳》中提到:“唐代宗大歷十三年,上召李泌入見,因容路嗣恭初平嶺南,獻琉璃盤,徑九寸,朕以為至寶。”
連見慣了各類珍寶的皇帝都把玻璃制品當成珍寶,更何況其他顯貴呢?
3,玻璃發展簡史:“璆琳”、琉璃
玻璃最早產生于西方4000多年前的兩河流域,而我國生產玻璃的歷史大概有2500多年,玻璃這個名字通常被認為是由“璆琳”轉音而來。
《尚書 ·禹貢》提到:“黑水西河惟雍州??貢璆琳、瑯玕。”
我國地質學家章鴻釗就認為,“繆琳,流離也,或作琉璃”。
后來,隨著工藝的成熟,玻璃逐漸作為建材出現在千家萬戶,唐朝進士曾寫過一篇《琉璃窗賦》:“窗戶之麗者,有琉璃之制焉,洞澈而光凝秋水,虛明而色混晴煙”。
【1988年廣西出土玻璃杯】
時至今日,玻璃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