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工昌
2月27日凌晨,英偉達發布了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93.3億美元,超出了分析師預期的380.5億美元;調整后每股收益為0.89美元,同樣高于分析師預期的0.84美元。
在2025財年,英偉達總共實現1304.97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114%;凈利潤達到728.80億美元,同比增長145%。英偉達預計2025第一季度收入將達到430億美元,遠高于分析師預測的417.8億美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但2025第一季度,一家名曰deepseek的中國公司正式亮相,令英偉達市值暴跌5000多億,其背后是對英偉達市場普遍的不看好,一些媒體認為deepseek的出現,將昂貴的英偉達芯片打入下水道。但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卻公開表達了對deepseek的感謝。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先來捋一捋英偉達的發展史。
英偉達創立初期命運多舛
1963年黃仁勛出生于中國臺灣臺南市,五歲時其家人離開家鄉去了泰國,9歲時便與哥哥一同作為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去了美國,因為沒錢,進了肯塔基州的“問題青年”寄宿學校讀書。
在那段日子里,黃仁勛每天上學都要穿越一座搖搖晃晃、木板缺失的吊橋,同時應對用力搖橋的當地男孩,防止自己摔死。“那時,我們沒有輔導員可以傾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變得堅強,并勇往直前。”黃仁勛說。①
可是面對這樣的學校遭遇這樣的生活,他沒有懷恨,相反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他還向這所令他飽受屈辱的學校捐了一座大樓。
后來父母終于移民過來,他也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家連鎖餐廳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從洗碗工一路做到服務員,日后談起這些經歷時,他不僅不遮掩,反而感到無比自豪。他稱正是這段經歷幫助他培養出了“成為首席執行官所需的職業道德”——洗盤子也要做到最棒,掃廁所也不怕多。
必須承認的是,在丹尼餐廳工作的那段時光深刻地塑造了他應對工作和壓力的方式。后在俄勒岡州立大學(OSU)攻讀大學課程,并在那里獲得了電氣工程學士學位。畢業后曾在LSI Logic和超威半導體(AMD)擔任多個職位。
1993年由黃仁勛、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用4萬美元共同創立英偉達。得到業內最具影響力的風險投資家之一唐·瓦倫丁(Don Valentine)的投資。
1995年,英偉達推出第一款產品NV1。這是一款個人計算機多媒體顯卡。它在圖形顯示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但最大的問題是它采用的技術與微軟推出的 Windows 95 操作系統搭載的 DirectX 1.0 API 不兼容,導致其基本上銷不出去。
就在這時,一家名為世嘉的游戲公司看中了英偉達在圖形處理技術方面的潛力,決定委托英偉達開發一款用于世嘉土星游戲機的芯片 ——NV2,并向英偉達支付了 700 萬美元的訂金。然而,在開發 NV2 的過程中,英偉達與世嘉之間產生了分歧。世嘉希望英偉達采用多邊形立體技術,而黃仁勛則堅持使用自己的繪圖技術。由于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最終合作關系破裂,NV2 的開發也宣告失敗。②
世嘉一撤資,英偉達現金流瞬間告急,只能裁掉60%的員工。整個公司都籠罩在一種絕望的氛圍中。
不過雖然世嘉為英偉達關上了一扇門,卻為其留下了一扇窗戶。也是多虧了黃仁勛在最初合同中添加的一個條款,如果英偉達能夠生產出可用的芯片原型,并能安裝在與早期主機尺寸相仿的獨立主板上,世嘉將支付 100 萬美元。因此,即便英偉達拿不到下一代主機的芯片訂單,還是通過開發出 NV2 原型拿到了 100 萬美元,挺了過來。
圖源:第一財經
黃仁勛將其中大部分資金用于 NV3 的研發,再賭了一把。那么缺錢,黃仁勛還是以犧牲三個月公司資金鏈的代價購買了一臺芯片仿真器用來測試數字芯片原型,而不必等真的制造出來一顆再去測試,因為留給 NV3 的時間實在不多了。
1996 年,英偉達推出了 NV3,也就是后來廣為人知的生的芯片RIVA 128。它完全支持微軟的 DirectX 3D API 標準,具備出色的 2D 和 3D 圖形處理能力,并且價格相對實惠。RIVA128 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尤其是受到了眾多 OEM 工廠和游戲玩家的熱烈擁抱。
誰也沒想到,死里逃生的黃仁勛最懷念的恰恰是當時那種瀕臨絕望的感覺,他認為這種絕望情緒以及它隨后給英偉達的每一位員工帶來的專注感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試圖抓住這種感覺。在RIVA 128發布后,他每次做展示時都會以如今已成為英偉達非正式座右銘的這句話開場:“我們公司距倒閉只剩30天。”③
之所以如此懷念,是因為他堅信,韌性是成功的關鍵,公司文化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形成的。只有這個時候形成的公司文化才真正具備日后無堅不摧的能力。
第一款真正的GPU
GPU出現之前,在標準計算機體系結構中,大部分工作由被稱為中央處理器(CPU)的微型芯片完成。
英偉達創立團隊認為,中央處理器(CPU)就像一個通才,但它不可能解決所有計算問題的方案,要想更快更好的解決那些復雜且獨特的問題,還要在通才旁邊安排一位專才,就是圖形處理器(GPU)。中央處理器(CPU)扮演著多面手的角色,而圖形處理器(GPU)則能解決中央處理器(CPU)無法高效處理的更復雜問題。
1999 年,英偉達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 ——GeForce 256。這款芯片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 GPU(圖形處理器),它的出現大大減輕了 CPU 的負擔,使得計算機的圖形處理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首先使得游戲畫面變得更加逼真、流暢,為玩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而它真正的意義在于徹底改變了計算機圖形處理的格局,標志著英偉達正式引領了 GPU 時代的到來,成為了圖形處理領域的領導者。
GeForce產品也順勢成了英偉達的旗艦產品,在人工智能熱潮興起之前,該公司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面向電子游戲愛好者的圖形處理器(GPU)。
盡管在圖形處理領域成了旗艦,但黃仁勛還不滿足,他再次展示了令同輩難以企及的直覺,他認為神經網絡將徹底改變社會,于是決定再次押注,向人工智能發展。
他發出一封郵件,“一切都將轉向深度學習,我們不再是一家圖形公司。從下周一早上開始,我們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④
2007年英偉達創建并推出的一個并行計算平臺和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也就是統一計算設備架構(CUDA)。它標志著其經營理念由圖形處理器(GPU)向通用計算(GPGPU)的轉變。
統一計算設備架構(CUDA)通過提供一個擴展標準編程語言的抽象層簡化了圖形處理器(GPU)編程。讓開發者能夠將英偉達的圖形處理器(GPU)用于廣泛的計算任務,包括科學研究、工程、金融建模,以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領域。這一創新為后來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統一計算設備架構(CUDA)當初發布時反響平平,因為人工智能的時代還沒到來,世紀初的AI,還完全是一個冷門的學科。
硅谷流行播客《Acquired》的主持人Ben Gilbert表示,英偉達花了數十億美元瞄準學術和科學計算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而這在當時并不是一個大市場。這也導致到2008年底,英偉達的股價下跌了70%。
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長期以來被忽視的神經網絡突然開始取得重大進展。借助經統一計算設備架構(CUDA)改造后的英偉達圖形處理器(GPU)立刻被派上大用場,因為這些神經網絡的訓練速度可比傳統中央處理器(CPU)快上100倍。
看到了這個機會,黃仁勛和他的工程師們迅速行動起來,再次全力以赴上CUDA。幾乎一夜之間,英偉達從一家圖形業務公司轉型為專注于人工智能應用硬件的公司。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中期,英偉達已經徹底轉型,由一家圖形公司搖身一變成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2016年,黃仁勛親自向OpenAI交付了首臺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而后隨著ChatGPT的誕生,人們對英偉達芯片的需求越來越大。
而英偉達本身通過數十年的芯片設計創新、專業軟件以及一些戰略收購,該公司得以構建起一個良性循環。
英偉達的加速計算良性循環
今天CUDA已經成為AI開發的事實標準,幾乎所有的深度學習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都支持CUDA。具有極強的軟件生態的粘性:CUDA不僅是一個編程模型,還包括cuDNN、TensorRT等優化庫,這些工具極大地簡化了AI模型的開發和部署。開發者一旦進入CUDA生態系統,就很難轉向其他平臺。
在此基礎上,英偉達趁熱打鐵,推出全棧解決方案——DGX系統:它集成了硬件、軟件和優化工具,為企業提供“開箱即用”的AI解決方案。DGX系統在科研機構和企業中廣受歡迎。其增長最為顯著的業務領域之一是數據中心板塊,短短幾年間,該板塊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從大約45%飆升至驚人的87%。
⑤
AI計算的領導者
英偉達能夠執AI之牛耳,主要依靠其在硬件性能、軟件生態、全棧解決方案、早期布局、行業合作、品牌影響力以及對新興技術的快速響應等方面的綜合優勢。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英偉達在AI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使其成為全球AI計算的領導者。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英偉達精心打造了一個科技界的“圍墻花園”,類似于蘋果公司(AAPL.US)所創造的生態系統。這種封閉體系的設計解釋了為何英偉達能夠在眾多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中,依然保持其在AI市場的主導地位,并在未來幾年內不太可能喪失其市場份額的原因
理解英偉達的“圍墻花園”的關鍵在于其名為CUDA的軟件平臺。自2007年推出以來,CUDA解決了一個其他公司未能解決的問題:如何在英偉達專為3D圖形和視頻游戲等勞動密集型應用設計的專用芯片上運行非圖形軟件,例如加密算法和加密貨幣挖掘。
CUDA不僅支持這些圖形處理單元(GPU)上的多樣化計算任務,還使得AI軟件得以在英偉達芯片上運行,近年來AI軟件的爆炸式增長更是將英偉達推向了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的寶座。
更為關鍵的是,CUDA仍在不斷發展之中。年復一年,英偉達通過發布專門的代碼庫來滿足軟件開發人員的需求,這些代碼庫使得大量任務在英偉達 GPU上的執行速度遠遠超過傳統通用處理器,如英特爾和AMD的產品。
公司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最近強調,英偉達專注于結合硬件和軟件的“全棧計算”,即從芯片到AI軟件的全面制造。
每當有競爭對手宣布推出與英偉達競爭的AI芯片時,他們實際上是在與一個已經使用了超過15年、編寫了大量代碼的系統競爭。這些軟件很難移植到競爭對手的系統中,這正是英偉達編碼能力的真正優勢所在。
花旗研究的馬利克預計,未來兩到三年,英偉達在人工智能相關芯片組市場的份額將保持在90%左右。這表明,盡管面臨競爭,英偉達的領先地位仍然穩固。⑥
2023 年 9 月 7 日,黃仁勛被評為全球 AI 領袖。2024 年 2 月 7 日,黃仁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此外,他還獲得了芯片領域的最高榮譽 IEEE Robert N. Noyce 獎等諸多獎項。
這些榮譽如同璀璨的明珠,真實的記錄了一個懷揣夢想的外來移民,少年即告別父母,單身闖蕩美國科技圈,并成長為全球科技行業的領軍人物的非凡歷程。更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年輕人家世極其簡單,簡單到貧窮的地步;他的成長閱歷極其平凡,平凡到與我們生活中底層孩子經歷幾乎沒什么兩樣。但毫無背景的他恁是憑自己的智慧還有意志站上了人類智慧的頂峰,有趣的是,他是這樣看自己的:
“我認為我的一個巨大優勢就是我的期望值非常低。”1992年獲得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如今身家近800億美元的黃仁勛說,“期望值非常高的人,復原力非常低。不幸的是,韌性對于成功至關重要。”⑦
不管后人如何評價,我們都有理由說,在人類科技發展史上,尤其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卡口上,一個名叫黃仁勛的華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DeepSeek助推英偉達芯片需求
為什么要特別提一下還遠沒完全到期的2025第一季度呢?因為就在這個季度的1月底,中國出了一家名曰DeepSeek的公司,其一正式亮相,令英偉達市值暴跌5000多億,其背后是對英偉達市場普遍的不看好,一些媒體認為DeepSeek的出現,將昂貴的英偉達芯片打入下水道。但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卻公開表達了對DeepSeek的感謝。
為何黃仁勛要感謝DeepSeek呢?簡單的說,是DeepSeek降低了AI大模型的門檻,同時也助推了全球對英偉達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DeepSeek降低大模型門檻,使得眾多企業涌入。
DeepSeek通過技術創新降低了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成本,使得更多企業和研究機構能夠進入大模型領域。這種“平民化”效應實際上擴大了整個市場的規模,導致對高算力芯片的需求總量增加,而不是減少。英偉達作為高性能計算芯片的領導者,自然成為這一需求增長的主要受益者。
其次,大模型本身競爭加劇,算力需求不降反升。
DeepSeek的出現雖然優化了算力使用效率,但也加劇了大模型領域的競爭。為了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企業需要訓練更大、更復雜的模型,或者部署更多的應用場景。這些都需要更高的算力支持,而英偉達的GPU(如A100、H100等)仍然是目前最成熟、最可靠的高性能計算解決方案。
再次,DeepSeek的優化并未完全替代高算力需求。
DeepSeek的優化主要集中在算法效率、模型壓縮或分布式計算等方面,但這些優化并不能完全替代對高算力硬件的需求。尤其是在訓練超大模型或處理復雜任務時,高算力芯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因此,DeepSeek的優化反而可能促使企業更高效地利用英偉達的硬件,而不是減少對其依賴。
第四,英偉達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性。
英偉達不僅在硬件上具有領先優勢,還構建了完整的軟件生態系統(如CUDA、cuDNN等),這些工具和框架已經成為AI開發的事實標準。即使DeepSeek提供了更高效的算力解決方案,企業和開發者仍然需要依賴英偉達的生態系統來實現高效的開發和部署。這種生態系統的粘性使得英偉達的需求持續增長。
第五,AI應用場景的快速擴展。
DeepSeek的出現加速了AI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例如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等領域。這些應用場景的擴展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而英偉達的芯片在這些領域具有明顯的性能優勢。因此,AI應用的普及進一步推高了英偉達芯片的需求。
第六,供應鏈和市場具有強大慣性。
即使DeepSeek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企業和研究機構在短期內也難以完全轉向其他硬件平臺。英偉達的高算力芯片已經在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且其供應鏈和技術支持體系非常成熟。這種市場慣性使得英偉達的需求在短期內不會受到顯著影響,反而可能因為市場擴大而增長。
第七,英偉達在持續創新。
英偉達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持續推出更高性能的芯片(如H100)和更高效的解決方案(如DGX系統)。這些創新使得英偉達能夠滿足不斷增長的算力需求,并鞏固其市場地位。即使DeepSeek提供了優化方案,英偉達仍然通過技術創新保持了其不可替代性。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DeepSeek的出現雖然可能引發了對高算力需求減少的預期,但實際上卻通過降低門檻、擴大市場、加劇競爭和加速應用落地,進一步推高了英偉達高算力芯片的需求。英偉達憑借其硬件性能、軟件生態和市場地位,成功抓住了這一波需求增長的機會。這種“逆勢增長”反映了AI領域技術發展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英偉達財報可能還要創新高
2025年2月27日凌晨,英偉達發布了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93.3億美元,超出了分析師預期的380.5億美元;調整后每股收益為0.89美元,同樣高于分析師預期的0.84美元。
在2025財年,英偉達總共實現1304.97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114%;凈利潤達到728.80億美元,同比增長145%。英偉達的收入持續攀升,主要得益于其數據中心圖形處理單元(GPU)的需求激增,占據了AI加速器市場的絕大部分。英偉達下一個目標則是推出其下一代AI處理器——Blackwell。英偉達在報告中稱,2024年第四季度其Blackwell銷售額達到110億美元。
針對上述數據,英偉達首席財務官Colette Kress表示,公司預計將在第一季度迎來Blackwell(其下一代AI芯片)的顯著銷售增長,并指出Blackwell的銷售將在大規模云服務提供商的推動下,成為公司歷史上增長最快的產品之一。黃仁勛也表示,Blackwell的需求“非常強勁”,并稱這是公司歷史上最快的產品銷售增長。⑧
此外,英偉達預計2025第一季度收入將達到430億美元,遠高于分析師預測的417.8億美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僅其數據中心部門目前的收入就超過了其競爭對手英特爾和AMD的收入總和。
這里面我們特別點一下,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盡管還沒出來,但從目前的表現看,分析師們的預測與最終的實際表現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為什么要特別提一下還遠沒完全到期的2025第一季度呢?因為就在這個季度的1月底,中國出了一家名曰DeepSeek的公司,其一正式亮相,令英偉達市值暴跌5000多億,其背后是對英偉達市場普遍的不看好,一些媒體認為DeepSeek的出現,將昂貴的英偉達芯片打入下水道。
實際上在財報發布之前,國外的分析師也曾對英偉達最大業務數據中心客戶服務的近期增長表示擔憂。主要是三個問題:一是英偉達必須執行美政府向芯片需求最熱的中國市場的供應限制;二是其產品向Blackwell的轉變是否會被市場接受。三是DeepSeek1月份發布了一個強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創建該模型所需的投入成本要比先前人們想象的少得多。
尤其是第三個消息,導致人工智能相關股票普遍遭到拋售,英偉達在一天的交易中就蒸發了5890億美元的市值,創下了市場記錄。但隨著微軟谷歌特斯拉等英偉達的主要客戶維持了他們的資本支出計劃,這顯示人們對英偉達的擔心似乎是多余的。
Third Bridge分析師Lucas Keh表示:“盡管DeepSeek取得了突破,但英偉達在超大規模(hyperscaler)方面的勢頭似乎仍在繼續。”
eMarketer分析師Jacob Bourne表示:“盡管市場對DeepSeek的高效模型和早期Blackwell部署面臨的挑戰感到不安,但英偉達的業績再次證明,它將繼續引領人工智能領域。競爭對手正在取得進展,但前沿模型需要英偉達提供的先進計算資源。”⑨
DeepSeek的出現確實引發了一種預期,即其優化大模型算力需求的解決方案可能會降低對英偉達高算力芯片的依賴。可誰也沒想到,英偉達芯片還是那樣暢銷,而且比以往更暢銷。
[引用]
①(遭校園霸凌,洗盤子掃廁所!英偉達CEO黃仁勛是這樣熬出頭的 紅星新聞2024-03-20)
②(從平凡到傳奇:英偉達CEO黃仁勛的逆襲之路 老王關劇 發布于 2025-01-20 )
③(英偉達GPU一戰成神!黃仁勛押注人工智能,建起萬億美元顯卡帝國 新智元2023-11-28 )
④(數說 “AI軍火商”英偉達是如何煉成的?澎湃新聞2024-03-19)
⑤(深度長文:黃仁勛與英偉達的故事,從洗碗工到萬億美元市值公司 名人名言2024-12-10 )
⑥(英偉達AI霸主地位屹立不倒 為何無巨頭能撼動其王者寶座?金融界2024-08-12)
⑦(黃仁勛最新2萬字對話全文:未來10年算力將再提高100萬倍 鈦媒體2024年03月10日 作者 林志佳)
⑧(英偉達最新財報超出市場預期,下一代AI處理器需求“非常強勁”新浪財經2025-02-27 來源:環球網)
⑨(英偉達財報扛住“算力質疑” AI支出熱潮猶存 金融界2025-02-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