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新政了!這可謂是繼保險分級考試、報行合一之后的第三響驚雷,再次把不少業內人士雷到外焦里嫩。
各家,這是什么概念?
銀行不指望貸款掙錢,開始搶賣保險的飯碗,開始搞副業啦!
銀行和保險公司合作曾經恩愛過一段時間,銀保渠道賣保險就很猛。 但后來也是亂象叢生,銷售誤導、存單變保單等問題一大堆,后來就不玩了。
所以2010年起,每家銀行網點合作的保險公司數量不能超過三家。
但是現在,,量大管夠,開始盡全力賣保險了!
房貸利率持續下調,這幾年又降準又降息,利率是肉眼可見的降降降,銀行主業干不動了,非常依賴非利息收入。
銀行賣保險,這事行得通嗎?
你要知道,。
中國多數百姓除了往銀行存錢,是沒有什么其他理財方式的。 銀行自然就掌握了大量且精準的用戶畫像。
你要是問保險業務員,哪個客戶有錢,他可能說不準。
但你是要問銀行的人,哪個客戶有錢,他一看就知道了。
哪些是隱藏的有錢高端客戶,大數據會幫你扒下他們的偽裝,讓你看個清清楚楚。
而且多數老百姓對銀行特別放心,不像是對保險公司有那么深的成見。同樣的事,換一個身份不同的人去做,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拿最近幾年很火的增額壽來舉例: 銀行小張發現客戶一筆定期存款到期了,但是沒有買過保單,就會很主動的勸客戶:做個轉存吧,正好有款儲蓄型保險,保本保息2.5%還是復利...
這不和存款一個意思嘛。
現在,銀行合作保險公司的限制被解除后,可以代理幾十家保險公司的產品啊。
宣傳了N年的獨立代理人制度還沒見開花多少,人家銀保經紀人模式就已經開搞了。
這事對保險從業人員影響有多大?
就這么說吧,無論是分級考試,還是報行合一,乃至現在的銀行解限,都透露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
保險從業者總喜歡把專業掛在嘴上,以前和銀行比,專業確實是個優勢。 畢竟銀行的對利率、貸款和理財產品是專業的,對保險也不屑專業。
但今后銀行成了保險大銷售渠道中的一條,他們肯定會培養自己的銷售隊伍,他們也會變得專業,甚至比現在的保險從業人員更專業。
銀行從業人員掌握著大量金融和理財的專業知識,有了這些做基礎,他們再學習保險會非常快,對于各類理財工具的理解,自然比保險從業者深。
不過,對銀行職員來說,以后每個月都要報目標、找客戶、簽單子,金融系統一家親,也來體驗下當保險從業者的感受吧。
至于為什么要有這么一個政策,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受益的人很多,對銀行和保險都好。
一來銀行通過保險打開突破口,利用非利息收入來實現利潤增長。
二來保險行業不需要這么多人,正好多一種方式來實現從業人員的清理。
以前有人說報行合一后,傭金下降到以前的一半,自己快活不下去了。這才哪到哪呢,銀行解限之后,你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行業的寒冬。
等銀行渠道保險銷售團隊起來,可能真的就要砸了部分代理人、經紀人的飯碗了。
聽過一位多年的保險老兵說過這么一番話:我熱愛保險行業,我以后要像梅第一樣,干到不能動了再退休。
此刻我只想說:什么時候離開這個行業,還真不是你能決定的。
當然,未來保險還是必須要有人來賣的,只不過可能不一定是保險業務員賣了,可能是銀行職員、燃氣公司的工作人員、社區網格網或者其他異業從業人員在賣。
甚至很多銀行業的自媒體開始驚呼 “ ”。
要么離開,要么提升,這是擺在每一個保險代理人面前的嚴肅問題。
代理人數量急劇下降
“2019年,保險代理人達到912萬人,此后開始大規模縮減人力規模。北京大學專家稱,目前可能連100萬都不到了。這意味著保險行業4年減少了800多萬保險代理人。”
不僅是外勤人數銳減,就連保險公司的內勤近兩年也一直在裁員。
近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中心和保險行銷集團保險咨詢研究發展中心聯合發布了《2024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23年保險公司保險營銷人員數量下降勢頭不減,已降至不到281.34萬人,較2019年高峰時期的912萬人減少約631萬人,基本跌至十二年前的水平。
在發布會上,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金融學副教授雎嵐表示,“如果只算活躍的人力,可能連100萬都不到。”
如果按照雎嵐的數據,意味著保險行業4年減少了800多萬保險代理人。
隊伍下降,產能提升,一方面說明留下來的代理人隊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能力也較高;另一方面,也與保險公司產品轉型升級有一定關系。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險代理人數量減少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對保險代理人隊伍進行轉型,提升代理人隊伍的質量成為行業的必然選擇,保險行業及各家保險公司已在進行多樣化探索。
代理人數量見底了嗎?
代理人數量出現趨勢性下滑,讓人身險公司意識到,曾經的“人海戰術”難以為繼,加之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倒逼人身險公司不得不進行個險營銷體制改革。
結合當下消費者對于保險的需求從保險保障擴大到養老、健康以及財富管理,培養專業化、職業化、綜合化的個險代理人成為人身險公司一致的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保險公司對銷售人員的培養路徑更加清晰、激勵機制更加完善、支持方式更加多元。
除了代理人渠道改革之外,對保險代理人的分級管理也備受業內關注。據獲悉,保險業協會已就保險銷售從業人員銷售能力資質等級標準(人身保險方向)向業內征求意見。
有業內人士認為,長期來看, 分級制度 有望從入口處提升代理人準入資質,對投保人的投保體驗和服務保障有一定提升作用,同時有利于改善險企形象,推動后續更有效的隊伍轉型。
一方面,當前代理人隊伍中新人占比已經相對較低,分級管理對整體隊伍的影響相對偏低;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近年來深化改革已經對代理人實行了一定的分級管理;三是儲蓄類保險產品的需求仍舊旺盛,代理人收入有望穩中有升,降低代理人脫落率。
保險傳統銷售模式面臨巨變
保險營銷員數量巨變背后,折射出壽險行業的發展變化。
傳統的。
以前保險代理人面對的客戶群體是50、60、70一輩人,講的是人情面子。
如今的客戶已經變成了80后、90后乃至00后。
這些人是天然的“互聯網原住民”,伴隨著互聯網長大,搜索能力強、研究分析能力也強。
他們買保險,本能的會通過網上信息“貨比三家”。
想靠人情面子賣保險已經吃不開了,這時候要的是保險代理人的專業度。
目前,已經有保險公司對代理人銷售能力進行分級,原則就是對高能力銷售人員多授權、低能力銷售人員少授權。
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總有開發完的一天。
如果代理人不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總有一天會被拋棄。
[聲明]素材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本公眾號轉載文章至其他平臺所引發的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