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萬物復蘇,山野間也孕育著獨特的時令美味。這些美食不僅味道鮮美,更承載著大自然的饋贈和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絢爛的季節里,讓我們一同走進山野,探尋那些令人垂涎的春日限定美食。
01
春日里的山野時蔬
在春日的暖陽下,山野間的野菜也悄悄探出了頭。這些野菜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春日餐桌上的佳肴。
春天早晨薄霧還未散去,山野間的野蔥就已悄然破土。這種在山間瘋狂生長的野菜,是不可忽略的春日美味。它的辛辣與清香,在巧手下,化作一道道喚醒味蕾的春日佳肴,串聯起自然與味覺的共鳴。野蔥有很多名字,如薤白、賊蒜、山蒜等,它是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葉呈細長管狀,開紫色小花,葉老后,食其球莖,球莖色白如玉,稱之為薤白。又因其根酷似大蒜,但小于蒜,又得名小根蒜。野蔥通常成片生長,不過,野蔥也不是哪個地方都可生長,它喜歡濾水性能好的砂土,不喜歡粘性較重的黃泥巴。了解其生長習性的人,一旦發現其中一棵,便能輕松采集滿籃。野蔥原產于中國,古稱“薤”,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植物。據記載,中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種植和食用薤的習慣,至今已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先秦時期以前,它被譽為“五菜”之一,所謂“葵、韭、藿、薤、蔥”,其中薤指的就是薤白。目前,野蔥在全中國均有分布,除了云貴川高產外,東到山東、東北,西到西南、西藏,南至兩廣一帶都有分布。《黃帝內經·素問》中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野蔥 圖源:“醬香仁懷”微信公眾號
馬蘭頭是季節對江南的饋贈。踏春時節,在田埂上挑一叢新鮮的野生馬蘭頭成為江南三月獨特的風景。還記得這首兒歌嗎:“芥菜馬蘭頭,姐姐嫁在門后頭。”和芥菜一樣,馬蘭頭至今仍是味地道的野菜;雖然人工種植的馬蘭四季都有,但總不及陽春三月親手挑來的那一叢來得清香。農歷二三月份的馬蘭最鮮嫩!氣溫回升、嫩芽初成,此時野外田頭就有人開始搜尋馬蘭了。對馬蘭不能像對薺菜那樣連根挖,而要用剪刀剪去頂端嫩芽,江南人稱此為“挑”。馬蘭頭葉子碧綠,有時呈紫紅,嫩而清香;花為紫色,開遍大江南北,皖、蘇、浙尤為多見。明代《野菜譜》記載:“二三月叢生,熟食,又可作齏。”中醫學認為馬蘭頭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消腫的功效,對高血壓、咽喉炎、急性肝炎以及扁桃體炎等都有益處。作為時鮮,涼拌熱炒都好吃,剛挑上來的馬蘭頭尤以涼拌最佳。野生馬蘭頭略帶澀味但香氣通透,先焯水,再加香干、拌麻油,江南經典涼菜“香干馬蘭頭”就成了。除了時鮮吃法,馬蘭頭也能晾曬成干,燒肉那叫一個贊。
馬頭蘭 圖源:“食尚日記”微信公眾號
春天萬物復蘇,陽氣升發,也是養肝的最佳時節,此時,順應自然規律,調整飲食,薺菜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蔬菜。薺菜是十字花科野菜,葉片舒展如蓮座,白根如玉簪,還在江南稱之為“報春菜”,而在北方則被譽稱為“野菜皇后”,是不是名字都很霸氣,它不僅承載著“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意,更以“天然營養庫”的身份,為現代人提供春日養生的絕佳方案。其實薺菜叫法也很多,都是以地方方言而命名,有叫地米菜、芥、菱角菜、地菜、地丁菜等等,它一般長在田間地頭,荒地,但有菜地生長的薺菜尤其是漂亮,生長很旺盛。薺菜不僅藥用價值高,吃起來也是美味,怎么做都是美味,最常見的吃法有涼拌、炒菜、煮湯、煮粥,做餡包水餃,也可做薺菜魚卷、薺菜冬筍等,它的口感脆脆的、有青草清香、汁液解渴,每一種做法都讓人回味無窮,做薺菜的時候,不建議加蒜、姜、料酒這些調味品,這樣會破壞薺菜的清香味。
薺菜 圖源:包圖網
春筍,令人心馳神往的早春之味,這種生長在早春之際,充滿山嵐氣息的食材,是這個時節舌尖的向往與信仰。上得廳堂更下得廚房的它,蒸煮燉炒樣樣行,葷素皆宜。剝去殼的春筍,有著細長白嫩的誘人身姿,散發著幽幽香氣;烹飪方法更是多樣,油燜春筍、筍尖燒麥、春筍步魚、腌篤鮮、鹽煮筍、紅糟燜筍……說起筍,中國可是當之無愧的“筍之國”。中國的竹林遍布27個省份及地區,尤其是浙江、四川、云南、貴州等南方地區,溫暖潮濕的環境為竹筍的萌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年產竹筍的數量更是遙遙領先,占到了世界總量的一半,讓中國人輕松實現了“奪筍”自由。竹筍的品類也極為豐富,多達80余種,春吃春筍,冬食冬筍,夏秋時節還有鞭筍,真是四季不斷,美味不絕。
竹筍 圖源:舌尖上的中國
在春天的味覺盛宴中,香椿無疑是那顆最耀眼的明星。與薺菜和韭菜相比,香椿無疑是富有爭議的春日嘗鮮菜。一方面因其近年來價格飆升,部分地區每斤售價已逼近甚至超過百元大關;另一方面,其獨特的氣味也讓人們對它愛憎分明。與常見的地栽蔬菜不同,香椿生長在樹上,因此又稱其為“樹上蔬菜”。香椿芽上市時間只有一兩個月,是名副其實的“春季限定”。每年早春時節,香椿樹上便會長出柔嫩的椿芽,當椿芽長到10-12厘米時,此時品質最佳。超過15厘米后,品質下降,口感乏味,營養價值減少,硝酸鹽含量增加,存在食用隱患。因此,食用香椿需把握時機,以谷雨前為佳,遵循“吃早、吃鮮、吃嫩”原則。
香椿 圖源:包圖網
纖細的水芹菜,宛如江南女子,清香柔嫩。作為“水八仙”之一,水芹在江南有著獨特的地位,它承載著無數人的味蕾記憶。水芹葉子碧綠生青,嫩莖潔白無瑕,水靈中透出秀氣,清清爽爽。水芹管狀的通莖,讓它有了“路路通”的美譽,在人們的飯桌上也能討個好口彩,有路路通達之意。水芹盛產于有著豐沛水源的中國南方,其最早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便有多處記載。其中《詩經·魯頌·泮水》中這樣寫:“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這里用作祭祀的芹指的就是水芹。水芹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它的美味,只有吃過才知道,《呂氏春秋》贊其為“菜之春,云夢之芹”。是屬于水生植物特有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
水芹菜 圖源網絡
蒲公英絕不是“雜草圈小透明”!蒲公英又叫黃花地丁、婆婆丁,春季在農田草間大量生長,開出黃燦燦的小花,最好看的是蒲公英細長的莖頂端長著毛絨絨的小球,孩子們最愛折下來放在嘴邊一吹,隨風飄遠,落地生根。它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新修本草》《上醫本草》等著作中提及其藥用價值,是中國常見的野生蔬菜和中草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春季蒲公英鮮嫩多汁,吃法多種多樣,蘸醬吃,炒著吃,涼拌吃,甚至吃不完陰干做成茶都是非常美味的。
蒲公英 圖源:包圖網
02
屬于春天的限定美食
除了長在田間地頭的野菜,還有一些屬于這個季節的限定美食。雖然說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不缺美食珍饈,但是那一口屬于春天的味道,一定不能錯過。這些美食不僅承載著地域文化,更展現了人們的烹飪智慧。
如果說野菜是春日名片,那么碧綠如遠黛青山的軟糯青團,也承載著浪漫清新的春滋味,咬一口春天,才不算辜負這個好時節。首先是青團,青團一般是采春天的青艾草,搗出新鮮的青汁,和糯米粉充分拌勻,裹上豐富內餡,上籠蒸透。小小的團子也是清明節的傳統美食之一,它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青團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當時人們用糯米團包裹野菜制作出青團作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靈的節令食品。如今,青團已成為各地獨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在江南地區,青團以綿密細膩的口感和精美的外觀著稱;而在福建和廣東等地,青團則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食材和餡料。
青團 圖源:包圖網
和青團有點像的是南方人的火草粑。火草學名為鼠曲草,又稱絨毛草、黃蒿、面蒿,具有較高的食用性,因在每年清明節大量發芽開花,所以又叫“清明草”。清明節前后,小路邊、田野里、山坡上,一簇簇火草頭頂黃色花球格外醒目,趁其鮮嫩,采摘制作成傳統美食火草粑粑。把火草用水洗凈,放入沸水中焯三四分鐘后撈起,與適量糯米粉面揉在一起,放上一點兒糖捏成團狀或餅狀的粑粑,根據個人喜好可清蒸可油炸,剛出爐的火草粑外皮脆甜,吃起來香甜可口、油潤柔軟、回味無窮。
火草粑 圖源:“微印江”微信公眾號
春天就是五彩斑斕的,黑色怎么能不算呢?那就不得不提到江南的烏稔飯了。烏稔飯也叫烏米飯原為民間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宜興、溧陽、金壇和皖南等一帶農村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烏稔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采集野生植物烏飯樹的葉子(南燭葉)煮湯,用所煮的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撈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烏米飯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烏樹葉中幾小時后煮成的。吃烏米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
烏稔飯 陳光銓/攝
“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春天是有專屬的食俗,或是春餅,或是春卷,共同點都是用薄面皮將餡料卷起來吃。沒想到的是,春卷居然和湯圓、粽子、豆腐腦一樣,出現了甜咸之爭。不少北方小伙伴認為甜餡的春卷最好吃,南方朋友對此表示震驚。再看各地的春卷,不僅餡兒的口味不一樣,造型也是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的油炸得金黃酥脆,也有的現包現吃,口味清淡。
春卷 圖源:包圖網
在春天這個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季節,感謝大自然的饋贈,山地君先吃為敬。
本文由國際山地旅游聯盟“兩微一網”綜合整理
部分圖源網絡僅供分享 如侵刪
一審:張雯雯
二審:鮑港
三審:張翼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