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下滑,發新車;銷量被對手趕超,發新車??梢徊úā靶萝嚬荨?,卻難以喚起市場需求。
作 者 | 清 辰
責 編 | 林 東
出 品 | 汽車K線
近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簡稱“流通協會”)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6.9%,雖同環比分別下降7.2個百分點和5.4個百分點,但仍連續多月高于50%的榮枯線,中國汽車流通行業處于“不景氣區間”。
「圖片來源:流通協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一個多月,已有多家中國上市車企陸續發布新車;進入三月份,新車上市的步伐將更加密集,眾車企正不約而同地發起新一輪“春季攻勢”,幾乎兩天一款新車。
然而,這種“供給側狂歡”與“需求端疲軟”的割裂現象,折射出中國汽車市場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
如果沒有國家以舊換新政策持續提振汽車消費需求,2025年中國國內汽車市場恐怕會更加艱難,足見國家政策的高瞻遠矚和促進國內消費的決心。
新車攻勢難掩市場需求疲軟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兩個月有超30款新車上市。不論是新能源還是傳統燃油車,與上市發布時,車企高喊各種“行業領先”、“同級唯一”,以及“限時一口價”等響亮口號相比,市場反饋卻較為平淡。
以1月為例,庫存預警指數飆升至62.3%,有77.7%的經銷商認為1月汽車市場未達預期。
流通協會分析指出,2月受春節假期影響有效銷售天數減少,春節前購車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導致部分市場需求被提前透支,加上車企降價優惠和新車上市,導致消費者持幣觀望情緒較重,市場需求不足。
對于經銷商而言,雖借助“以舊換新”政策和主機廠優惠政策,加大清庫存力度,并調整進車節奏,庫存壓力得到緩解;但價格嚴重倒掛、賠錢賣車的情況依然存在,經銷商現金流持續緊張,仍存在較大經營風險。
另外,最新庫存預警指數仍高于榮枯線,也反映出車企“以量換市”策略正在失效。
究其原因,正如流通協會所分析,車企頻繁推出新車,往往又同步發布限時優惠價格,利用一時的熱度,短時間收獲銷量增長。但熱度稍過,銷量隨之下滑,車企不得已再推新車或新版型,循環往復。
如此局面,不由得讓人想起2023年某中部地區車企掀起的降價潮,曾導致短期銷量增長,但由此引發價格戰,持續擠壓著車企與經銷商的利潤。
如今,車企銷量靠熱度推動,而非實實在在通過產品力、用戶口碑和時間檢驗,營銷節奏無限趨向于電子快消品。這引發新車價格體系混亂,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預期新車價格會進一步下探,持幣待購。
這令中國汽車市場如同無底漩渦,車企、經銷商、消費者都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另外,新能源賽道中,多數新車都將目光聚焦在“長續航”、“智能化”等方面,可核心技術突破有限。換言之,曾經的“冰箱、彩電、大沙發”變成“智艙、智駕”,仍難以真正刺激市場需求。
盡管國家“以舊換新”政策持續發力,但其對需求的拉動作用被高庫存稀釋。從中折射出可能存在結構性產能過剩,由此已經引發各大上市車企、供應鏈企業的多輪裁員、調整產能、關閉工廠,更為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圖片來源:流通協會」
數據顯示,2月庫存分指數已降至榮枯線下(49.6%),但市場需求分指數仍處于相對低位(34%),表明政策紅利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存量市場,但更能代表市場活力的增量市場依舊低迷。
經銷商生存困境加劇
車企的“新車攻勢”本質是市場疲軟的短期應對策略,未能觸及存在于需求端的根本問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5%,但交通工具類同比下降4.1%。有調查顯示,超六成消費者因收入預期不確定而推遲購車計劃。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庫存預警指數高企,經銷商盈利能力和資金鏈安全長期受到威脅。
今年1月,有41%的汽車經銷商反映銷量環比下降超10%,部分品牌裸車利潤下降超過20%。價格戰下,經銷商單車毛利被嚴重壓縮,甚至“賣一輛虧一輛”的現象已非常普遍。
前不久,一家位于北京的德系豪華品牌經銷商負責人向《汽車K線》無奈地表示,展廳內目光所及,“有一輛是一輛,全在虧本賣”。
與此同時,銷售端庫存積壓,導致經銷商資金占用周期延長。
「圖片來源:流通協會」
流通協會1月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顯示,1月經銷商庫存系數為1.4,意味著經銷商平均1.4個月才能將現有庫存消化完畢,高于0.8-1.2的合理區間。
主機廠為搶占市場份額,向經銷商過度壓庫已不是新聞,可這卻導致市場風險長期由后者承擔。
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汽車經銷商普遍面臨更高的銷量任務,30.5%的經銷商年度任務量同比提升幅度超10%;一季度,有23.4%的經銷商表示季度指標同比上調超過10%。
3月臨近經銷商的一季度考核時點,若疊加主機廠向經銷商的壓庫行為,經銷商的庫存系數或許會在短時間內快速增長,部分已處于資金鏈斷裂邊緣的經銷商,很有可能會面臨生死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2月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結果中,區域性市場差異明顯。
北區、東區指數高于全國,分別達到59.7%和57.7%;南區為55%,情況稍好;唯有西區低于榮枯線,為49.1%。
「圖片來源:流通協會」
另外,自主品牌與豪華品牌的庫存情況相對較好,分別為54.7%和55.5%;但主流合資車企在環比下降5.2個百分點后,仍高達59.2%。
這種分化反映出不同區域間,消費能力與供給結構的不匹配,以及不同品牌類型間的巨大差異,這都會加劇行業洗牌。
Views of AutosKline:
56.9%的庫存預警指數不僅是一個數據,更是中國汽車市場現狀的縮影。
當“發布新車”無法掩蓋“需求缺口”時,中國汽車行業必須直面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型陣痛。
至于如何緩解或者化解這樣的陣痛,《汽車K線》認為,上市車企需要減少同質化產品投放,聚焦差異化創新,讓自家的產品帶有各自鮮明的特點,而非簡單的配置堆砌。這就需要車企不斷尋求核心技術的突破。
另外,在車企紛紛推出“一口價”,將定價機制回歸車企之后,經銷商的角色重心也要從“銷售員”轉向“服務員”,依靠多元化的服務帶動自身綜合盈利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不論是“價格戰”還是“價值戰”,中國汽車市場的混戰打到今天,唯有打破“供給端內卷”,真正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重構產銷體系,才有可能走出庫存泥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