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的熱搜話題,真讓純文科生感到壓抑呀!
“AI快速發展,文科生的未來在哪里?”
“如何理解鄭淵潔說‘AI寫得真好,SHA了我也寫不出來’?”其實哪里是不能理解,明明是不能接受呀!
說起來,我也算是純文科生,學不會理科,也就選了純文科。我當年高考只分了文綜、理綜,所以也算幸運吧!
而如今,留給純文科生的路,還有嗎?學不了理科的孩子,怎么辦?
AI模仿鄭淵潔風格寫《皮皮魯》,4秒提交作品
近日,“童話大王”鄭淵潔在一次采訪中說了兩點,讓大家很難過,都難以接受:
第一,鄭淵潔宣布停更所有社交媒體。
第二,“AI寫得真好,SHA了我也寫不出來!”
70歲的鄭淵潔,在《童話大王》停刊之后,仍然堅持創作。AI刷新所有人的認知后,他也挑戰試了一把:他讓AI模仿自己的風格,寫一篇《皮皮魯》的故事,4秒之后,AI交出了一篇自嘆不如的作品。
鄭淵潔坦言,AI能精準模仿自己2000萬字的作品庫,邏輯嚴密,甚至故事的風格都與自己一致。
他無奈地預言:“作家一定會被取代”。
AI正在碾壓傳統寫作,不會理科的孩子,還能選擇純文科嗎?
AI改寫文科規則,但“想象力”是人類的護城河
AI的沖擊首先體現在效率上。
鄭淵潔的案例并不是孤例,AI已能批量生產網文、新聞稿,甚至有詩歌。
國內網文平臺“閱文集團”引入AI輔助創作后,作家只需輸入幾個關鍵詞,AI就能生成人物對話和場景描寫,效率提升翻番。
世界經濟論壇曾預測:到2030年,AI將取代全球900萬個崗位,其中文職、行政等規則性工作首當其沖。
但鄭淵潔和許多作家堅信:AI無法替代人類的創造力。
作家余華認為,AI的“完美邏輯”恰恰是缺陷,因為文學的魅力在于“人性的不完美”。
麥家則指出,真正的文學需要“生命的痛感”,這是AI無法模擬的。
鄭淵潔也直言,AI的短板在于“沒有想象力”——它能重組既有信息,卻無法像孩子一樣幻想“種Wi-Fi樹”或“家務機器人”。
純文科并非絕路,但避開AI的“舒適區”——套路化、重復性寫作,轉向需要原創力和情感共鳴的領域。
不會理科的孩子,如何用“三種能力”突圍?
鄭淵潔在采訪中反復強調,人類必須培養AI無法取代的三種能力:邏輯力、想象力和思辨力。這同樣為文科生指明方向:
第一,邏輯力。
AI生成文章的前提是“收到精準指令”。若孩子能像老約翰讀書會的學生一樣,通過分析故事結構、梳理人物關系,鍛煉出清晰的表達邏輯,便能駕馭AI而非被替代。
比如可以運用思維導圖記憶和梳理邏輯關系。
第二,想象力。
一名孩子曾設想“發明家務機器人”,老師鼓勵他細化方案。這種天馬行空的思維,正是AI的盲區。未來,在創意策劃、兒童文學等領域,還是需要這種能力的。
第三,思辨力。
AI依賴人類輸入信息,但判斷信息價值的能力屬于人類。
例如,討論“買櫝還珠”時,孩子若能從不同視角分析“價值標準”,便能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到2030年,39%的工作崗位需要技能升級。而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等“軟技能”將成為核心競爭力。
文科教育的轉型——從“死記硬背”到“與AI共舞”
面對AI,文科教育必須改革。鄭淵潔提到,許多孩子被應試教育束縛想象力,只會追求標準答案。而一些先鋒教育機構已開始行動:
- 老約翰讀書會通過辯論、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孩子在互動中鍛煉邏輯和表達;
- 《十月》雜志舉辦“AI輔助寫作大賽”,要求參賽者用AI查資料、潤色文字,但核心創意必須來自人類。
此外,AI本身也能成為學習工具。例如,學生可用AI快速檢索文獻,騰出時間深耕創意;或像鄭淵潔一樣,用AI驗證自己的構思,反向激發靈感。
未來,純文科生需從“文字生產者”轉型為“情感聯結者”、“創意策劃者”,而教育更應側重培養這些跨界能力。
右右媽媽說:不會理科不可怕,可怕的是成為“第二個AI”
鄭淵潔“認輸了”,實際上是在提醒人類守住優勢。
AI能寫童話,但寫不出孩子幻想中的“家務機器人”;AI能模仿文風,但無法復刻余華筆下“人性的掙扎”。
文科生的出路,在于深耕AI的短板——用邏輯構建深度,用想象拓展邊界,用思辨穿透表象。
正如鄭淵潔所說:“我們要去做AI干不出來的事。”當教育不再培養“人形AI”,而是守護孩子的獨特思維,即便理科薄弱,他們也能在AI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