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崇州罨畫池博物館里的梅花開得正好。
陸游喜愛梅花。當年出任蜀州通判,他就為梅花寫下不少詩句。
今天,循著詩句和花令,崇州的同學們來到罨畫池博物館,兩堂精心策劃的研學課,帶領大家從新的視角重新發現了“不一樣”的家鄉。
蜀州,即今天的崇州。陸游用一句“豈信人間有蜀州”道盡了他對蜀州的留戀。坐落在崇州城中的罨畫池,曾是陸游的舊居。這座始建于唐朝的園林,也曾吸引多位大詩人到訪。
今天的罨畫池已經是一座博物館,由罨畫池園林、州文廟和陸游祠組成。園林清雅,文脈綿延,詩意悠遠。罨畫池博物館也成了當地孩子了解家鄉歷史、認識故土文化的絕佳課堂。
罨畫池精品研學課程推出,以陸游的詩句為指引,帶領孩子們在罨畫池中探尋古典園林之美,在文廟中接續千年文脈傳承。
認識家鄉的第一課,從罨畫池開始
認識蜀中的第一課,從崇州出發
陸游是個勤奮的詩人。據說一生創作詩歌超過一萬首,傳世詩作超過九千三百首。如果有一個歷代高產詩人榜單,那陸游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對于讀書,陸游有自己的態度:“莫道終身作魚蠹,爾來書外有工夫。”雖飽讀萬卷,但不局限于書本,書外的世界也值得探索。
于是第一堂研學課,孩子們化身“蜀州小小讀書郎”,走出校園、走進罨畫池,開始了對家鄉文脈的探尋。
州文廟,始建于明代,與罨畫池園林相鄰。作為古代文化教育圣地,文廟見證了幾代人對知識的渴求,也激勵著無數學子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奮進。一座城市的文脈,在這里綿延。今天孩子們來到文廟,應該如何拾起這個傳承千年的文化脈絡呢?
古時文廟,兼具著教育場所的功能,既是禮祀場所,也是學校。那么,古代的學校與今天的學校,有什么相同之處?古代學生在校園里所學的課程,與我們今天所學又有什么不同呢?帶著這些有趣的思考,“小小讀書郎”在罨畫池博物館開始了第一堂課。
●古代學校什么樣?
學校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的校園,有教學樓、操場、圖書館,也有宿舍、食堂、大禮堂。同學們可以在校園里學習、生活。
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首先分組繪制出了一幅今天的“校園地圖”,地圖上每個功能分區,都清晰可見。
與此同時,大家也開始思考,如果我們穿越回古代,去一所古代的校園,也會看到這些場所嗎?于是,“古代校園什么樣?”“古代教學樓應該叫什么名字?”等等開始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和好奇。
老師通過拆解一座古代書院,讓大家知道了,古代學校有“講堂”,相當于今天的教學樓;古代學校有藏書閣,相當于今天的圖書館;古代學校有齋舍,相當于今天的宿舍樓;還有祠堂、園林、門房等等,不同的區域承載不同的功能。
但是這些區域如何布局又有沒有講究呢?于是大家的思考,又更進了一步。古代學校的建造布局,通常要遵循中軸對稱、層次分明、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則,既有秩序感,也保留自然靈活的部分,這與校園教書育人的準則一脈相承。
●古代學校學什么?
了解了古代校園的布局,自然也要了解古代學校的課堂學些什么。今天我們有語文課、數學課,也有體育課、音樂課,那古代的同齡朋友們也學這些嗎?
帶著疑問和思考,孩子們跟隨老師真切地還原了古代校園里的學習場景。
課堂正式開始了,孩子們站在大成殿前,向孔子像行禮。青布直綴的孩子們學作揖時像一排搖擺的麥穗,雖稚嫩但也嚴肅。師生之間、同門之間,皆有禮儀。老師說道,古代收作業時也有禮節呢,遞接竹簡要左手壓右手。“原來古人收作業也這么麻煩啊。”最讓人頭疼的是跪坐,十分鐘后哀嚎四起,然而這些功夫都是“禮”,必不可少。
古人學詩文方式也很多。罨畫池滿園春色如許,于是以“花”為令,老師先拋出一句“花落知道多少”,孩子們立刻接了過去,“竹外桃花三兩枝”“千樹萬樹梨花開”“山寺桃花始盛開”……春意在一句句詩中蔓延開去。
數學,也是古代校園的必修課。古代數學課怎么上呢?當九宮格在地上緩緩鋪開時,孩子們都睜大了眼。“這比奧數題好玩!”大家把洛書數字擺來擺去,突然發現橫豎斜相加都是十五的秘密。
古代也重視“全面發展”,體育課、音樂課都很重要。一場蹴鞠比賽,在廣場展開。當藤球撞上銀杏樹,歡呼聲仿佛穿透了數百年時光。
沉浸式的課堂里,禮、樂、射、御、書、數等古代學校課程在孩子們眼前一一展開。千百年過去,無論課堂形式如何變化,傳統文化中所珍視的品行都在綿延的文脈中傳承下來。
罨畫池園林始建于唐代,歷經宋、元、明、清各代修葺建造,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陸游很喜歡罨畫池。據說他在任蜀州通判時,就曾住在罨畫池。春去秋來,四季流轉,這個小巧雅致的園林,給陸游帶來很多美的慰藉,他也為罨畫池寫下了很多詩句。
“小閣東頭罨畫池,秋來常是憶幽期。”
“云薄漏春暉,湖空弄夕霏。”
“迎風枕簟平欺暑,近水簾櫳探借秋。”
罨畫池的第二堂研學課,我們以古典園林為題眼,帶領孩子們化身小小園林建造師,在方寸園林中,去探尋我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大乾坤”。
●園林建筑連連看
建筑,是園林的重要構建。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也許早已能夠脫口而出“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等等詞語,然而,如果要仔細說清楚什么是亭,什么是臺,什么是樓,什么閣,卻可能會犯了難。
活動伊始,老師拿出準備好的題板,上面展示著看起來相似的古典建筑,請孩子們依次連線,正確連出亭、臺、樓、閣、軒、榭。
這時候,孩子們才開始仔細觀察并思考,這件看似相似的建筑究竟有什么區別。
在老師的指點下,孩子們逐漸明白其中的“乾坤”。亭,通常在園林中供人休息、賞景,要小巧玲瓏,四面通透。臺,通常高出地面,便于遠眺。樓,則往往要兩層或兩層以上。而閣與樓相似,但更加精致,多用于藏書。軒,通常有窗,而榭則要臨水或藏于花叢。
●園林古建尋寶
看似簡單的連線題,一下子激發起了孩子們的求知熱情。大家迫不及待,想要到園林中去尋找建筑,來印證剛剛學到的知識。
老師早已提前設計好了精美的“古建卡片”,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拿著卡片在罨畫池中穿行,讓卡片上的建筑圖案與真實的建筑來個“嚴絲合縫”的拼接。
當孩子們在園林中穿梭,他們不僅看見了園林建筑,也對園林的布局有了沉浸的感受。
●古典園林中的“反義詞”
曲徑通幽、小橋流水,曲折縈回、別有洞天,這些課本上的詞,隨著孩子們的腳步,一次次真實地在眼前一一鋪展開來。于是,對于我國古典園林最珍貴的營造布局之美,孩子們也有了切身的感受。
此時,老師又向孩子們拋出了一個有趣的課題。請大家數一數,能在園林中發現多少組“反義詞”呢?
一張一馳,一疏一密,一剛一柔,一曲一直。老師一邊引導大家,一邊以罨畫池為例,向大家釋義。園中的小徑是曲折的,池上的廊橋,也是曲折的。特別是罨畫池的“三曲橋”,一波三折,在許多古典園林中也難得一見。
水,是柔和的,但水岸的山石卻是剛硬的。園中的花草,也并非整齊栽種,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這又往往要種什么植物相關。當我們身在亭子里,往四周望去,會發現有的地方景致開闊,有的地方又緊湊繁復……小小的園林,從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看卻充滿的變換,沒有一處是相同的。
“太有趣了!我從來沒有在園林里找到這么多反義詞。”孩子們驚喜地發現,課本知識在這一刻與罨畫池奇妙地通聯了。而這也背后,就是老師們將抽象的園林營造具象化的巧妙設計。
●還原一場“罨畫雅集”
在陸游生活的宋代,在園林中舉辦一場“雅集”,常常是文人墨客的風雅之舉。
以園林中的山水花木為背景,大家在園中吟詩、賞畫、品茶、焚香、撫琴。有許多傳世的畫作詩文,也記錄了歷史上著名的雅集。
老師以著名的“西園雅集”圖為例,向大家展示了千年前北宋時期的一個午后,此時,園林在傳統文化審美中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為了體驗一次古代文化的雅集之樂,同學們也在罨畫池中還原了一場“罨畫雅集”。
●小小園林營造師
連線、尋寶,尋找反義詞、復刻雅集……在體驗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課程之后,大家已經躍躍欲試,想要親自動手打造一座自己的園林。
老師將準備好的材料一一鋪開,沙盤、石塊、亭臺樓閣、假山花木,孩子們分成幾個小組,開始嘗試建造。
所學的知識與感受到的美,已經印刻在大家腦海中,課本上學到的詞語也變得具象,不久之后,一座座園林在孩子們手中逐漸成型。而我國古典園林所承載的珍貴美學傳統,也已經深深存留在孩子們心中。
兩場研學,一場著眼于文脈,希望啟懵懂之智,一場著眼于園林,期望傳古典之美,都希望將罨畫池博物館的教育價值進行充分挖掘,通過有趣的、科學的設計,讓孩子們了解家鄉,認識故土。
未來,罨畫池博物館還將以文學、人物、民俗等為課題,展開更多更精彩的研學嘗試,帶領孩子們發現身邊之美,發現家鄉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