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不僅是農歷春節的必備之物,更是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生動載體,從畫工、內容等角度盡展濃郁地方特色。設計精良、畫工細膩的年畫已經成了不少地區居民的日常應用之物。前不久,首都博物館的一場“版上生華 肇啟新元—京津冀木版年畫展”上,匯聚了百余幅京津冀三地年畫,濃烈的地方文化風情撲面而來。
北京年畫中最具特色的“紙馬”
“彰儀門,修得高,大井小井盧溝橋。盧溝橋,漫山坡,過了竇店琉璃河……”這首河北武強當地的民歌,放在了展覽的開篇。展覽策展人、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孫珂告訴記者,這首民歌的歌詞中不僅有北京的地名,還有鄚州、雄縣、獻縣等地。整首民歌介紹了武強年畫直銷北京的情況,并用歌詞介紹了當時的進京路線。
孫珂介紹,自明朝末期,京津冀就是木版年畫重要的生產和消費地區,三地的木版年畫也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比如北京地區的年畫兼具工整細膩與古樸莊重的審美特色,天津楊柳青年畫具有精美典雅的藝術品位,河北武強年畫則古拙粗獷且鄉土氣息濃厚……這些風格都在訴說著上述地區獨有的文化。”
展覽的開篇,一幅名為《五路進財》的年畫尤為喜慶熱烈。孫珂說,這幅年畫是清代版,不僅題材十分貼合過年時老百姓的愿望,而且色彩豐富。《五路進財》中間是一只聚寶盆,圍繞著聚寶盆的便是東、西、南、北、中五路財神,他們皆是推著獨輪車前來獻寶,其中不乏趙公明等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在外側,這幅年畫還雕刻有十二生肖、四值功曹等。“這幅年畫在當時是挺常見的,曾經北京售賣年畫的作坊,都會將這張《五路進財》放在自家的商品上面做封面。”
展覽展出的北京地區年畫多為神像,這種題材的年畫也叫“紙馬”。“北京木版年畫的發展與北京作為古都的歷史密切相關。”孫珂介紹,自遼代起,北京成為北方雕版印刷的中心,寺廟和私人書坊推動了木版刻印技藝的發展。而到了金朝,開封工匠的北遷帶來了先進的木板刻印技術,促進了北京地區木版印刷的民俗化發展。時間來到明朝,北京形成了以門神、天地、財神、紙馬等為主等具有地方風格的木版年畫。
其中,紙馬是一種傳統的民間信俗形式,主要用于張貼祭拜后焚燒,種類多樣,涉及儒釋道三教神靈和民間信仰諸神。北京紙馬發展至清代最為成熟,神位名數達百余種,版樣古老,尺幅大小不一,繪制技法多樣。“由于北京地區以百種不同神位為一組,所以這樣的紙馬也叫‘百分’,亦稱‘百份’,是北京紙馬獨有的特點,專供王府大戶或商戶新年時供奉之用。”
展出的木版年畫《天地九佛諸神總圣》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這件展品高89厘米,寬71厘米,堪稱年畫中的“神仙大合影”。不僅有玉皇、紫微、天地水三官等,還有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等。此圖概括了道、釋兩教主要神佛,反映出民間多信仰并存的狀況。新年時,天地眾佛齊集一堂,共享人間香火。
不管是《五路進財》還是《天地九佛諸神總圣》,它們的色彩十分艷麗,每一幅作品都有多種顏色。其中《五路進財》以黃色為底,還兼具紫色、綠色等顏色;而《天地九佛諸神總圣》則是以紅色為主色調,兼具藍色、紫色等顏色。孫珂告訴記者,北京地區的木版年畫均采用套印法。“這是一種將不同顏色木板上面的花紋印刷在同一張紙上,最終形成一幅完整年畫的方法。從畫師開始繪制線稿、確定每個區域的顏色,再到選紙張、調顏色、印刷,中間還考慮到顏色的順序與用量、壓力的大小……每一道工序都在考驗匠人的手藝。”孫珂說。
精美典雅的天津年畫
京津冀三地的木版年畫中,天津楊柳青的年畫享譽已久,首都博物館館藏的《過新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這張《過新年》尺幅很大,應是當年大戶人家的應用之物。畫中描繪的人物均來自日常生活,而非神話故事,人物畫工精湛、表情豐富、線條細膩,與卷軸畫十分相像。孫珂介紹,這就是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之一,即繪畫與印刷相結合。
眼前的這幅《過新年》描繪了清代末期的一戶人家過年的場景。畫中端坐在上位的老者面部佩戴著眼鏡,墻上懸掛著時鐘……孫珂介紹,畫面展示了一室之內男女老少齊聚一堂,共同準備歡度新年的忙碌景象,人物雖多但排布井然有序,廳堂裝飾華美,家私物件刻畫一應俱全。前景左側有孩童戲耍、婦女們或打牌或準備食物;右側則是家中男丁身著朝服跪拜祭祀的畫面,其中神龕供桌刻畫尤為精細。后景延伸至室外庭院,表現新年放炮仗的習俗,畫面中擺放著各色花卉和盆景,墻上懸掛的燈籠和吉祥圖案都渲染了節日的喜慶氣氛。“此作品吸收了西洋畫的透視技法,生動再現了清代大戶人家過新年時的場景,是研究時令民俗極有價值的圖像資料。”孫珂說。
與《過新年》背靠背展示的楊柳青年畫《新正逛廠甸》也是如此。畫中描繪了新年正月時,北京廠甸廟會中的熱鬧場景。畫上人物形形色色,或騎馬或坐車或步行,穿梭于各種攤位之間,展現了當時城市建筑風格和社會生活面貌。年畫中的廠甸位于當時的北京外城,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間,商賈和小販云集,擺攤設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形成繁華的交易市場。這項習俗延續至今,每年春節前后廠甸都會舉辦廟會,吸引大量市民前來游玩購物。
細看《過新年》和《新正逛廠甸》兩幅年畫有個共同點,畫面左下角寫有小字“戴廉增”。孫珂介紹,戴廉增是天津楊柳青地區知名的畫店之一。戴氏先祖從明朝便攜帶繪畫技藝,順著運河北上到了天津,清朝乾隆中期便在天津開店了。
“戴廉增年畫以細膩的筆觸和精湛的技藝著稱,畫中的人物、景物等都刻畫得十分精致,注重細節的表現,如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飾紋理、花卉的形態等,都描繪得生動逼真,充滿了生活氣息。也注重畫面的構圖布局,講究對稱、平衡和節奏感,常常采用全景式、中景式或特寫式等構圖方式,將各種元素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畫面層次分明,主題突出。”孫珂告訴記者,這兩幅作品都是戴廉增畫店的商品,在當時全是高級貨。
除了繪制與印刷相結合,楊柳青年畫另一個特點便是在畫中使用金粉。本次展覽展出的木版年畫《吸煙美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圖中描繪一位盛裝美人倚靠在榻上,左手持一長管煙斗,身旁的炕桌上有一個紅色的花瓶,瓶中插梅花。整幅畫面用色柔和,線條細膩,生動地表現了女性的端莊與嫻雅,也流露出閑適的生活氣息,展現了晚清時期的市民風俗和審美趣味。此幅年畫在婦人首飾、衣扣、煙管等處施金粉著色。
河北木版年畫中有古人的桌游
相比于天津楊柳青年畫的精美,河北年畫的風格十分粗獷且極具鄉土氣息。而在孫珂眼中,河北年畫還有另一個難得的特點:設計感十足。
這一特點在展出的《三魚爭月》和《六子爭頭消寒圖》中充分體現。《三魚爭月》是一張寬79厘米,高53厘米的年畫,畫面的主體是三條魚從水面中一躍而上,并向著畫面上方的月亮。這三條魚交匯在一起,共用一個頭;而在畫面的兩個角落也各有一組三尾一頭的小魚。孫珂認為,這幅年畫除了設計感十足以外,名稱中的“魚”與“余”諧音,“爭月”與“爭躍”諧音,不僅傳遞出富貴有余,而且還有希望生活富裕美好、興旺發達之意。
另一張《六子爭頭消寒圖》也是一樣。畫面正中央繪制了六個胖娃娃共用三個腦袋,相互擁抱依偎,和諧自然。他們手中分別捧著柿子、蘋果、桃子等吉祥瑞果,活潑可愛的十二生肖圍繞在他們身邊,畫面的四個角則用美麗的四季花卉來點綴。這樣一幅紅火熱鬧、喜慶吉利的歷畫,既表達了人們希望“六六大順,歲歲平安”的美好心愿,又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定團結,和諧發展,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吉祥寓意。
展出的眾多河北年畫中,一張名為《升官圖》的年畫更是風格獨特。這張年畫與其他展出的三地年畫都不同,上面沒有精美的人物、圖案,畫面由無數的長方形格子組成,每個格子內都有大小不一的字跡。“這幅作品名為《升官圖》,不僅是年畫,還是古人的桌游,類似現在的‘大富翁’。”順著孫珂的指引,記者看到《升官圖》右下角標注“白丁”。
說起“白丁”,不少人會想起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而“白丁”也恰恰是古代讀書人的起點,處于一種沒有功名的狀態。孫珂說:“這張《升官圖》起源于唐代,游玩者根據擲骰子的點數決定游戲的起點,然后根據游戲規則,誰先到圖中央的太保、太師、太傅處,就是勝利,也為人們的茶余飯后增添了不少樂趣。”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張群琛
攝影: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常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