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 Ultra終于發布了。
與之前預售的80多萬不同,雷軍又花了兩三個月,說服高管,最終價格52.99萬起售。
銷量也很不錯,10分鐘訂單破6900臺,2小時破1萬臺。
雷總甚至還失眠了。
但是,作為小米最貴的單品,su7Ultra能帶小米走向“超高端”嗎?
恐怕還是很難。
靠著堆參數,終于可以賣到50多萬
我們先明確一點。
超級跑車對于普通用戶,并沒有那么強的感知,這不是一臺為普通用戶造的車,而是為了小米沖擊高價品牌打造的車。
打的是心智戰。
怎么這么說呢?
稍微熟悉小米的朋友,可能會發現,su7Ultra有當年小米手機那味了。
參數狂飆,然后把價格打下來。
我們來看su7Ultra。
馬力達到1500多匹,這樣的馬力,以往只會出現在千萬豪車上。
其他的數據可視化來說,su7Ultra的原型車,成為了紐北數據最快的電車之一。
注意,是原型車,但是在宣發上,小米至少是在弱化原型車這一概念的。
對于多數用戶來說,似乎,su7Ultra就是全球最速量產車。
你看,可視化的數據,是支撐小米su7Ultra價格的一個因素。
當然,小米依然是會營銷的,除了可視化的參數,在造勢上也沒落下。
雷軍號稱,小米su7Ultra是“科技緊追特斯拉、性能比肩保時捷,豪華媲美奔馳、寶馬、奧迪,提高品牌”。
在消費者認知上,就是在潛移默化的告訴消費者,su7Ultra是一輛價值百萬,甚至千萬的豪車。
最終售價再來一個,52.99萬高性價比,確實會引爆市場。
1000 萬的配置,50 萬的價格,如果消費者因為這個特質來買單,其實還是性價比的邏輯。
但問題就在于,品牌的價值,就是溢價,很少有人說,買保時捷、邁巴赫(參數丨圖片)是因為有性價比吧?
如果小米su7Ultra因為性價比取勝,那他最終吸引的用戶,就不會是真正的高凈值用戶,而依然是價格敏感性用戶。
即便他已經賣到了 50 萬。
小米品牌沒辦法回答,什么是高端?
其實,這是小米長久以來的弊病。
這種參數對比,與早年小米賣手機的邏輯一樣。
同樣的配置,賣得更加便宜,這是性價比的路線。
這個對于普通消費者的殺傷力很大,似乎,只要買了就是賺了,別人不買,好像顯得完全不了解產品一樣。
這對小米品牌來說,是一種潛在的風險。
當年在手機領域,米粉就以“聰明”著稱。什么?你 3000 多塊的手機,居然是聯發科處理器,類似這種對性能極致的對比,和對自己會選產品的智力優越感,曾經讓小米這個品牌飽受爭議。
只要愿意,就能在網絡中找到,不少米粉對于不買小米這樣的高性價比產品,就是交“智商稅”的駁斥。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兩年小米開始造車了,而當年那批米粉,也開始到了換車的年齡。
所以比較詭異,或許只是純粹的巧合的是,這種熟悉的指責運動又冒頭了。
SU7發布后,各個汽車的直播間都被小米粉絲“攻占”,從參數上各種貶低其他品牌,直播間主播,也不得不表示“不賣SU7”“我只是銷售,請不要攻擊我”“請不要提小米”。
你看,又是熟悉的味道。
不過,此時的雷軍操盤更加成熟,更加克制。
以“新豪車”來定義產品。
這就像new mony 對old mony的致敬一樣,雖然血氣方剛,但也要爭取一些底蘊。
只是,依舊沒能脫掉性價比標簽的小米,是否真能重新定義豪車,還有待市場檢驗。
消費者的高端=品牌力
事實上,小米手機這幾年,一直在說,小米高端成了。
4000價位段,銷量喜人。
但是,拿售價9000元的小米大折疊來說,幾乎是所有大折疊里,是墊底的存在。
為什么會導致這樣的問題呢?
這里就有一個深刻的問題,消費對高端的認知,是品牌力。
而小米的品牌力就是等于平價,這種平價帶來的品牌消費者也是具有一樣的平價屬性。
這不由也會讓人認為,買小米車的用戶,也是這樣一群人。
價格敏感的用戶,不會是高端的消費者,相反還會把品牌的消費者形象,與品牌徹底綁定。
從而進一步把真的擁有超高端消費者,排除在品牌之外。
所以,只要小米還執著在,參數的可視化對比上,小米可能就永遠不會是一個高端品牌,而是超高端品牌的低價平替。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哪怕是su7Ultra賣到了50多萬,它依然是一輛“經濟適用車”。
因為骨子里,還缺乏一些豪華的從容,和不從外界尋求肯定的淡定。
不要讓小米手機的品牌難題,在小米汽車里復現。
這是我們看完小米SU7 Ultra后,最直觀的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