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同時還伴隨著少子化。人口增長停滯,甚至開始下滑。現在國家已經調整計劃生育政策進行應對,鼓勵生育。
網上也出現很多有識之士獻言獻策。比如有一個曾經做過計生干部的叫李昌平的人,就獻計說,建議取消喪葬費及撫恤金,把這筆錢用于生育獎勵。
盡管這個建議非常不靠譜,但反映出李昌平對國家人口下降的擔憂。像他這樣的人大有人在。而之所以擔憂,大多是認為,人口下降會影響國家發展。
但是,人口下降影響發展,可能是一種片面認識,或者說是固守成見。因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后享受了人口紅利,所以就形成慣性思維,覺得人口下降,沒有人口紅利了,發展就會受到影響。
澎湃新聞最近轉發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新的觀點,打破了這種固有認識。這篇文章標題為《結婚率、生育率走低,但人口減少已經不是主要矛盾了?》。不知道這是不是原標題,文章標題為疑問句,但內容表達的觀點卻是肯定的。
文章給出三個理由,讀者據此得出結論——人口減少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一,勞動力數量與生產力脫鉤,人口數量的增長不再必然代表生產力的增長。
二,信息經濟、科技經濟時代,生產資源虛擬化,重構社會物質生產體系、弱化人口權重。
三,經濟現代化對人口再生產消極影響,人口數量的增長甚至有可能成為阻礙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的不利因素。
毫無疑問,文章給出的這三個理由,說明了“人口減少已經不是主要矛盾”這個觀點,是基于現在信息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而且不難看出,最主要就是因于人工智能的發展。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再看一下前幾天流傳的一張聊天截圖:
這個聊天截圖,我感覺真實性存疑。盡管如此,聊天中所說的情況,我認為是有很可能發生的。
實際上,現在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擠掉了一部分崗位(飯碗),只是還沒有到大規模取代的階段。
但是誰都能看出這個趨勢,人工智能大規模取代人工,將會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而成為現實。
再說回到澎湃新聞轉發的文章,其第一點理由,說勞動力數量與生產力脫鉤,人數人口數量的增長不必然代表生產力的增長,這顯然是正確的。
馬克思早就說過,“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而鄧公則鮮明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過去,科技落后,主要靠人力,所以人多力量大。但是,當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時,人口數量因素的價值就變成次要的了,生產力不再取決勞動力數量。
文章講的第三點,堪稱震聾發聵之最新觀點,認為“人口數量的增長有可能成為阻礙生產力進一步展提高的不利因素”。簡言之,即人口增長可能會阻礙生產力進一步發展。
不過,對于這一點,文章的論述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至少我認為是這樣。
這一部分,文章用了兩段加以論述:
第一段意思是說,生育養育的機會成本不斷提高,導致多生多育越來越“不劃算”。第二段則重點是說,女性因看重個人事業而生育意愿下降。
但是,這兩點似乎并不能說明人口增長可以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而文章第二段引用馬克思的話(見下面截圖),我認為與女性生育意愿下降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而且馬克思這句話,如果不是翻譯有問題,就是本身有問題,因為生產力的增長,是不需要過多人口了,而不是要求減少人口。
實際上,雖然生產力不再取決于勞動力數量,但是人口數量對生產力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因為誰都知道,消費需求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
一方面,需求旺盛會促使廠家改進技術,提高生產率;另一方面,消費者反饋問題或提出訴求,可以促使廠家優化產品,提高產品性能。
據我所知,某些國產品牌之所以質量得不到提升,得不到足夠的消費者反饋,是重要原因之一——消費者都去買外國品牌了。
文章第一段所指出的“多生無益”,其實是從生育者角度看問題,而從全社會看,在生產出現過剩的今天,多生對于社會并無太大負擔。人口多,需求盛,市場大,反而對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澎湃新聞轉發的文章,來自于福卡智庫。福卡智庫是中國本土智庫,據說是上海市重點培育智庫。
但是,福卡智庫提出的觀點,說人口增長可能阻礙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似乎不能成立,我覺得至少論證不具有說服力。
我認為,生產力發展確實不再取決于人口增長,但是對于我國來說,人口增長關系到社會養老問題,人口大幅下降可能導致“青黃不接”,國家應該是從這一角度調整計生政策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