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在砥洎城和良戶村里學文化
文/段允生
因患微疾不能久坐,九個月沒有出省旅游了。2025年正月二十六,痊愈后的我,隨團游覽了山西省晉城市的砥洎城和良戶村,感受到了三種文化的深厚底蘊。
01
建筑文化
砥洎城,坐落于陽城縣潤城鎮潤村,是一座防御性極強的古建筑,其獨特之處在于三道防線的巧妙設計。
第一道防線是地理位置。它建在一個小山咀上,三面環水(古稱洎水),宛若一座半島浸入河中,城高池深,固若金湯,遠望如磐石砥柱挺立中流,故名曰砥洎城。
第二道防線是城墻,從外看與一般的磚壘城墻別無二樣,進入城內看到的是舉世罕見的坩堝城墻。坩堝是一種用于高溫加熱的容器,砥洎城所在的潤城一帶自古以來冶鐵業十分發達,到了明代更是成為舉足輕重的“鐵冶鎮”。當時,古人冶鐵需要消耗大量的坩堝,而隨著煉鐵產業的興旺,棄置的坩堝也多得數不過來。人們在修筑城池時很巧妙地把冶鐵廠丟棄的坩堝、鐵渣與河中的鵝卵石一起筑成厚厚的城墻,并用石灰澆筑,填充縫隙。這樣的城墻修起來方便快捷,但想要用蠻力摧毀,卻難上加難。而1000度以上高溫燒出來的坩堝既不怕雨水沖刷,也不懼酸堿腐蝕,固若磐石,歷久彌堅,用銅墻鐵壁形容再也恰當不過。城墻四面合圍,墻上設有步道、城垛和炮臺,墻下設有甕城和藏兵洞,南北還有陸門和水門各一座。
第三道防線是城內的街巷布局。多為丁字巷,院與院暗門相通,巷間有過街樓相連,下有地道,形成地下、地上、空中三維一體的防御體系。
良戶村,位于高平市原村鄉,村北有個始建于明代的蟠龍寨,也是一座防御性極強的建筑,有四道防線。寨堡坐北朝南,東、西、南三面臨崖,易守難攻,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第一道天然防線。寨內堡墻巍峨、堡門非常堅固,為第二道防線。穿過厚重的堡門,每座院落的院墻都高大厚重,形成了第三道防線。位于寨中心的侍郎府,更是機關密布,構成了最為嚴密的第四道防線。在蟠龍寨西門入口處有一個三層高的磚石高閣,登閣而上,可極目遠眺,寨內居民可以提前預知風險并做出反應,其下門洞則人畜往來無妨,建筑設計之巧妙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寨內水井遍布,水源豐沛,確保即使在危難之際,寨內居民也能自給自足,無后顧之憂。
良戶村至今還保存有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廟宇,高低錯落的閣樓老房,結構精巧的院落布局,美妙絕倫的石雕、磚雕、木雕物件,堪稱中國北方古代建筑裝飾的典范代表。
02
人才文化
民間傳說,最初牽頭修建砥洎城的是楊姓人家,因接連遭遇變故,經風水先生指點后賣給了張姓人家。張家人入駐砥洎城后如魚得水,出了三個進士十個舉人,其中最有名的是張敦仁。城內現存的張敦仁故居,門外墻上有匾牌簡介:張敦仁(1754-1834),清藏書家、學者。生于今潤城砥洎城內,21歲中進士,曾到江西、安徽、江蘇等十幾個府州縣任職?;潞I?0年,為官公正廉明、卓有政績,更難得的是他從未中斷一般為官者不屑一顧的數學研究,《求一算術》《輯古算經細草》等著作,證明他稱得起杰出數學家的榮耀。他同時也是著名的文獻學家、漢學家,曾主持刊刻《韓非子》《儀禮注疏》,一生著作豐厚,頗受后人敬仰。
良戶村同樣人才輩出,先后出了六名進士、十幾名舉人,其中最為耀眼的是清代高平地區赫赫有名的“三閣老”之一的田逢吉。據說,在他的孩童年代,農民軍興起,四處打家劫舍。他的父親田馭遠不忍鄉親受苦,直言散盡家財也要救出鄉親。農民軍將矛頭對準了田馭遠,以其生命作為威脅。千鈞一發之際,年僅五歲的田逢吉挺身而出,“匍匐哀嚎,號泣父旁,若請代狀”,以自己的弱小之軀為父親抵擋風雨。農民軍軍士為田逢吉的膽識與氣魄所感動,紛紛說道:“勿驚孝子!”最終,這場危機得以化解。田逢吉于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高中進士,至清康熙年間榮升翰林院編修、康熙皇帝經筵講官,負責為康熙皇帝講授經史典籍,協助其提升學識和治國能力。為了銘記田逢吉的功績與美德,村內至今留有一副頌贊其歷史功績的對聯門匾“名流翰院光留良戶,德惠浙江史匯長平”。
03
楹聯文化
砥洎城的楹聯,有兩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副是常年張貼在城門口的:“金龜探洎水 一方勝景;鐵埽砌坩堝 萬載奇觀?!标柍强h本地作者張安民撰的這副聯,既是砥洎城的真實寫照,又是對砥洎城的畫龍點睛。另一副是張敦仁故居教室里的:“觀古知今思進退;讀書養志識春秋?!边@副從《古今賢文》摘出的楹聯,告訴后人只有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才能長志氣長見識知規律。
與砥洎城張貼的紅紙黃字楹聯不同,良戶村的主要建筑物都有鐫刻懸掛的黑底黃字楹聯。我拍照了近三十副,其中二十一副刻著當代作者的姓名及所在省份。經上網百度搜索獲知,2020年8月25日至9月3日,山西高平詩聯文化小鎮舉辦了緊急征聯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703位聯友的9700余副參賽作品,經晉城市楹聯學會會長孔長河等初評,又請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劉太品、方留聚等專家終評,評出35副獲獎聯,其中以良戶村景點為背景的21副,被一一鐫刻懸掛在良戶村相關建筑物門口,為這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增輝添彩,深受游客歡迎?!疤扑我耘d,明清而盛,千年亦讀亦耕,人文蔚起輝丹水;長街流韻,古寨蟠龍,幾輩積深積厚,氣象宏開壯太行?!边@副榮獲一等獎的長聯,為山東劉葆華所撰,懸掛在“良戶歷史文化展示中心”大樓前墻,格外醒目,與良戶村的亮點高度契合。
良戶村里還有兩副楹聯,一副是東漢史學家范曄寫的“明德自有達人后,忠臣心求孝子門”,另一副是晚清政治軍事理學文學家曾國藩寫的“一勤天下無難事,百思心中有良謀”,都很有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
此行讓我想起兩句古話,一句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還有一句是“處處留心皆學問”。我認為,讀書是學習,旅游也是學習。
在旅游的過程中,多看多聽多記,就能學到當地的文化,增長自己的學問。我們國家現在主管旅游的部門叫文化旅游局,把“文化”二字放在“旅游”二字之前,就是在要求各個景區要有文化,就是在告訴廣大游客要在旅游中學習文化。所以,我的這篇文章,沒有多寫旅游的過程,而側重寫在旅游中學到的文化。
作者簡介
段允生,軍隊轉業干部,退休檢察官,河南省濟源市作協會員,市老干部通訊組副組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