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10日,昔日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張發奎在香港病逝,葉劍英元帥親自致電哀悼,此舉無疑是肯定了張發奎的歷史貢獻,畢竟新中國有5位開國元帥是出自他的麾下,張發奎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1896年9月,張發奎出生在廣東韶關始興縣太平鎮的一個農家,家中世代以務農為主,他的父親是當地負責刑獄的一個小吏。張發奎在8歲那年被送進私塾,11歲考入了縣立高等小學。
后來因與家鄉的土豪發生矛盾,被迫輟學逃往到了廣州,他先后當過傭工、學徒,混跡在底層謀生。1911年10月,在武昌起義之后,張發奎投身軍旅,后來考進了廣東陸軍小學堂,在校期間加入同盟會。
1916年5月,張發奎和同學一起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討袁,從此他跟隨孫中山一起征戰,在討伐陳炯明的時候張發奎立下戰功,得到了孫中山的賞識,被晉升為第一師獨立團的團長。
在后來的東征和北伐中,張發奎不斷得到了提升,1927年1月,張發奎被晉升為第四軍軍長,當時葉劍英是第四軍的參謀長。在第二次北伐之后,張發奎被任命為第二方面軍總指揮,下轄第四軍、第十一軍和第20軍。
當時第20軍的軍長就是賀龍,葉劍英是第四軍的參謀長,徐向前是第二方面軍總部的一個參謀,林帥是第四軍的一個連長,陳毅是第4軍的一個文書,這5人后來成為開國元帥,是十大元帥的“半壁江山”。
就連張發奎本人也在晚年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他說:“我本意坐朱德的位子,只不過跟錯了人。”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只能怪張發奎當時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他當時被汪精衛給迷惑了。
實際上歷史給過張發奎機會,他當年跟隨孫中山,積極支持聯俄聯共,算是我黨的朋友。不過由于當時張發奎看重眼前利益,被當時頗有號召力的汪精衛迷惑了,選擇追隨汪精衛。
在南昌起義之時,借用的就是張發奎這個二方面軍總指揮的名義,不過在起義軍離開南昌之后,張發奎就聽從汪精衛的指揮,鎮壓參與起義的群眾,然而汪精衛卻不是一個靠得住的人。
1930年,在中原大戰時張發奎聯合閻錫山對付蔣介石,可惜多次戰敗,后來去了香港暫避。在日寇侵華之后,1935年春,張發奎回到南京面見蔣介石,主動求情率軍抗日,沒有獲得蔣介石允許。
在日寇全面侵華之后,張發奎再次請求抗日,淞滬會戰打響之后,張發奎被任命為右翼軍總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參與了淞滬會戰。1938年夏,張發奎被任命為第九戰區第二兵團司令。
在整個抗戰時期張發奎的表現都是不錯的,他還擔任過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等職。抗戰勝利后,張發奎反對內戰,于1949年請辭去香港。張發奎于1980年3月10日在香港病逝,終年84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