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曾說:“古之君子,惟知天下之情不異于一鄉,一鄉之情不異于一家,而家之情不不異于吾之一身。”
意思就是,一個人對天下和家庭的感情并不二樣,對家鄉的感情與對家庭的感情也是一樣的,同時,對于家庭和自身的感情也是一致的。
是不是這樣呢?
一個事業有成的人,會將自己的人生重心都放在事業上,如果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自身就會感到非常的滿足,同樣也會考慮父母身體是否健康,孩子是否生活快樂,以及自己精神狀態是否良好。
同樣的,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人,不太會在意別人是否吃飽穿暖,與別人共處,會想自己的得失,就算對待兄弟姐妹,也會有很強的好勝心。
這無非就是對誰更“用心”的問題,但也并不只是用心不用心的問題。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作者度陰山曾講,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沒有淋過雨;第二種,因為淋過雨,所以想替別人打傘;第三種,因為淋過雨,所以想把別人的傘撕碎。
王陽明曾說“古之人所以能見人之善若己有之,見人之不善,則惻然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亦仁而矣。
意思是說,有人見到別人好自己也覺得好,見到別人不好則心生傷感,就會對別人有惻隱之心,這個人是有仁心者,這也是時刻保持善念的人。
真正有大仁大義的人,不論到哪里都能有好人緣,也會交好運。因為他打心底里希望看到大家都好,這種心理的感應是會影響到他人的。
所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正是這個道理。
當然,世界上總還有另外一種人,那就是看到別人不好、自己好,就會幸災樂禍;看到自己不好,別人好,就會見不得別人好。
這樣的人,好勝心帶動得失心,嫉妒不已,痛苦叢生,就如前邊所提到的第三種人,想要把別人的傘也弄破的人。
究其原因就是沒有用心與他人交流,所以惡念遮蔽了自己的良知,惡念起時,自己心里也一定不會好受。
所以,我們要修煉自己,讓自己感受“心即理”、“向內求”,“真誠”待己,“用心”待人。
如何才能“用心”對待他人呢?
度陰山給了我們4條建議:
第一,善待自己;
第二,常回家看看;
第三,盡己所能地幫助他人;
第四,愛國。
一條一條做來,心緒會靜下來,“萬物一體”就好實現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