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一則熱帖。夫妻間因為觀念不一致,彼此陷入了僵局。
題主和老公周末都是雙休,題主就想著自己哥嫂工作忙,侄子又和自己孩子年齡相當,彼此很是融洽,于是每逢周末便把侄子接了過來。
在題主看來,兩個孩子一起玩,挺好的。
但時間久了,題主老公漸漸有些煩躁了。
因為他認為每個周末都把侄子接來,影響到他個人的空間了。
盡管題主老公說出了他的想法,但題主始終無法理解。
題主認為周末把侄子接來,既緩解了哥嫂的壓力,也能增進兩孩子的感情,何樂不為呢。
僵持之下,兩人情緒都十分低落。
帖子發出后,其中一個高贊網友的回復可謂戳破了問題的要害:
“換位思考,如果小姑子的孩子每個周末都來你家玩,你受得了嗎?”
是啊,太多人總是以自己為參照物,而忽視了他人。
記得看過一位心理學家在一家出版社做過的實驗。心理學家讓每位編輯策劃一個最具影響力的選題。
結果,一個愛好象棋的編輯,他給出的選題是“高手棋路分析”;
正在攻讀第二學位的編輯,他的選題是“怎樣寫畢業論文”;
家里孩子到了上幼兒園年紀的編輯,她的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
一個正處于婚姻困境中的編輯,她的選題則是“如何走出婚姻困境”;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天性使然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只是當我們用自己的三觀去審判他人,而非用同理心去摸清他人內心的獨白時,我們是難以維護好與他人的友情。
與人相處,我們可以表達自己,但也不能忽視他人。
2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提問:出去旅行男朋友希望坐凌晨兩點半的火車,我不愿意所以決定不去旅行,請問我做錯了嗎?
網友是一名新大四的學生,與男友戀愛兩年,男友如今一邊上學一邊工作。
戀愛期間,網友因為熱愛曾多次提議一起旅行,卻都因為男友臨時被通知要工作取消了。
去年暑假網友和男友專門騰出了時間,打算在開學返校前旅行一次。
原本一趟快樂的旅程,雙方卻因為一張車票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
因為旅行地是家校路途的轉車點,網友每次返校都是買下午四點出發晚上八點抵達的高鐵,票價340元,用學生票打折后約260元。
但由于男友無法使用學生票優惠,便認為票價昂貴,轉而想買從凌晨兩點半出發次日中午十二點抵達的硬臥,票價只需170元。
看到男友的選擇后,女生滿是質疑:“我凌晨兩點鐘去一堆不認識的陌生人里面爬到最上鋪待9個小時,趕路都要這么辛苦,到了武漢怎么吃好吃的,怎么買門票玩?”
面對女友的抱怨,男生認為剛交完學費經濟壓力很大,能省一點是一點。而且自己是陪著女友一起坐臥鋪,沒什么可怕陌生人的。
幾經溝通無果后,網友直接提出自己放棄旅行,讓男生自己自行決定去留。
無奈之下,男生只得退了票,旅行作罷。
為了160元的車票差價,兩人把計劃了一個月的旅行都擱置了,只能說這樣的結果損失頗大。
但細究下來,你會發現:或許雙方都沒錯,只是各自卻都不愿意站在對方的角度解決問題。
沒有深刻的溝通,沒有相互的妥協與退讓,到最后,可能一段關系就會因此被慢慢耗光。
這就如溝通大師吉拉德曾說過的一句話:
“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氣氛才會融洽”。
3
旅行中伙伴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可以說他們甚至決定了一段旅程是否愉悅。
網友@陳宇欣描述了她心目中最為合拍的旅伴。
一次,她與一個女伴一起外出旅行,當天她們到達當地之后天色已晚,可偏偏她們住的酒店條件遠比她們預期的差多了,就連門都無法正常鎖上。
由于當地條件有限,加上換地方住又太晚來不及,她們倆相視片刻之后,就各自動起手來。
網友把房間里的一個桌子拖到門口抵擋著,女伴去洗手間接了一盆水放在桌子上,接著把臺燈放在床邊一伸手就能觸及的地方。
期間,兩人沒有一絲抱怨,只有彼此一起解決問題。
看到這段網友的描述,不得不說,當一段旅程中彼此都可以站在對方立場,共同積極解決問題時,這段旅程必然會為彼此留下美好的回憶。
孟非曾說過一句話:
“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在和別人的關系當中,都要學會克制自己,盡可能地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個和虛偽沒有關系。”
當你學會換位思考,學會了顧及自己又顧及他人,那么許多關系才能長久地維持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