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25年的Q1,所有中國人都主動或被動地認識了三家公司,它們是杭州深度求索、成都可可豆動畫和杭州宇樹科技。同時三位創始人的名字,在“國運”和“民族自信”的洪流推動下,也被載入史冊,分別代表著各自領域最頂尖的技術和最具傳奇色彩的企業家。他們正是梁文鋒、餃子和王興興。
這三位“異軍突起”的創業者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都極度專注于自己所做事情的細節,以至于在各自項目或公司早期,都沒有受到資本或者市場的廣泛認可,且稱他們為“非共識”創業者。其中梁文鋒和餃子,更是因為行業、自身經營狀態等種種原因,完全沒有拿過風險投資的錢,因此我們也很難通過投資人的雙眼來觀察他們。
但是王興興不同,在一個個“捶胸頓足的錯失”和一個個“謝天謝地的投中”里,王興興是怎樣一步一步突破自己的邊界,怎樣從一個極端的“非共識”創業者,變成得到全行業乃至全國人民的認可的“共識”型企業家的呢?宇樹的股東機構們又是如何投中王興興這位國寶級創始人的?讓我們從投資人眼中的王興興開始尋找答案。
稚嫩的宇樹和王興興
“2017年我們就接觸了興興,那個時候我們找了一些高校的專家學者請教了一圈,甚至找了當年炙手可熱的一家機器人大廠的產品專家做了評估,得出的結論是,當時王興興的四足機器人XDog并沒有那么高的技術壁壘,可能實驗室里的專家們隨隨便便也能手搓一個出來。”某錯失宇樹的早期投資人向我們表示。
“興興那個時候,還算是剛剛研究生畢業,在大疆的工作時間也很短,在公司治理和融資溝通上的表現,都還很稚嫩,甚至感覺有點沒有想好。”某后期跟進投資了宇樹的機構合伙人回憶道。“再加上在那個時間點上,我們連四足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和商業化空間都沒有看懂,更別提現在的兩足人形機器人了。”
相比其稚嫩的融資能力、尚未跑出絕對優勢的技術壁壘和大多數人都看不懂的行業前景而言,王興興的學歷背景成了更為“致命”的融資缺陷。宇樹的PreA+輪股東初心資本的管理合伙人田江川,在自己寫的文章中,復盤了為何錯過宇樹的更早期融資:“事后我復盤,問題主要出在了我「精英主義的傲慢」:興興畢業于上海大學,而我認為機器人行業需頂尖學府背景。認定這樣的背景不匹配行業需求和基金偏好 — 這無疑是巨大的誤判。”
做出同樣誤判的可不止田江川一人,“同一時期做類似機器狗的項目還有一些,相比較而言,興興無論是學歷背景、技術背景亦或是產業資源,都存在比他更優秀的標的,哪怕現在再讓我決策一次,我大概率還是很難選擇投他。”另一家錯失宇樹的早期投資機構合伙人對我們表示。
風險投資人偏愛的創業者畫像通常分為三類:實戰經驗派(如連續創業者或大廠高管)、高知精英派(頂尖學府背景)、科學家創業派(院士或科研專家)。而王興興卻以獨特的路徑,跳脫出這些既定框架,以一個看起來相對很低地起點,開啟了他逆襲人生的初篇章。
宇樹天使輪的投資邏輯已不可考,但或許正是早期投資人那抹被共識束縛的目光,捕捉到了王興興身上尚未顯影的極客基因。
士別三年的故事
2019年9月,田江川和Max認識了南京大學 AI 實驗室的俞揚教授。其時,俞揚教授正在做 AI 通用決策領域的研究,并提到實驗室長期采購宇樹機器人,對其產品性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還提到國內外的 AI 實驗室都首選宇樹機器人,甚至“一狗難求”。
得到來自直接客戶的一手反饋,田江川認為是一個重要的信號,立馬讓時任VP 現升任合伙人的 Max再次聯系了創業三年多的王興興。“這次不能再錯過宇樹了。”Max非常堅定。
“這次的王興興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了,技術和產品上取得了新突破,公司治理上更加成熟,核心團隊就像大學實驗班里,學習前十的同學聚在一起做項目的極致而純粹的感覺,興興的談吐和表達也都自信了很多,更關鍵的是,這個時候宇樹已經擁有了不錯的訂單體量,其中不乏蘋果,英偉達等科技公司,一家初創公司的進展,受到了全球頂尖高校和科技巨頭的關注。”Max回憶。
對于王興興的成長,與Max有著同樣感覺的,還有祥峰投資的管理合伙人鄭俊聰:“當然,剛從學校里面出來的創業者,通常有他的短板,可能會缺乏一些商業上的考量。但王興興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也愿意聽我們的意見,只要學習能力夠強,商業化的東西,企業管理上的東西,會在實踐中逐漸補足的。在當下以科技為導向的創業環境里,底層的技術創新能力才是核心。”
“2020年左右或者說到現在,我們一直認為他們的技術壁壘很高。要做好控制系統,必須結合硬件參數。如果硬件買來,你開發一個軟件就能用,那就叫沒有壁壘。宇樹的強項就是把這些硬件都整合起來,自主定制化開發,以提升控制效果。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們的機器狗可以那么靈活地上下坡,甚至你踢它的時候,它還能保持平衡。總的來說,將硬件定制開發與算法研發深度耦合,同時做到一個相對低的成本,我們判斷這件事有相當高的壁壘。"鄭俊聰對鈦媒體創投家表示。
田江川翻看了當時內部的討論記錄,最看重宇樹的是它的成本和定價模式,從設計開發到制造全鏈條的及制降本思路;差異化的技術路徑:堅持做純電機,差異于波士頓動力的液壓系統路徑;柔性化的交付模式及創始人在產品、硬件、結構、營銷維度的極致主義。
2019~2020年對于王興興和宇樹來說非常具有里程碑意義,這兩年間紅杉種子、德迅投資、祥峰資本和初心資本相繼入股,這些頭部投資機構帶來的不僅僅有資金和產業資源,更代表著一眾風投機構們對宇樹達成的“共識”。
2021年,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第一次登上了牛年的央視春晚,當年和次年,融資仿佛洪水開閘一樣向宇樹和王興興涌來,順為資本、經緯創投、深創投、敦鴻資產、容億資本等機構就是在這兩年里相繼下注。
科技信仰和“0融資思維”
王興興的知乎賬號備注是“科技至上主義者”,很多投資人對于王興興的第一印象,都是那個純血內斂的“理工男”。
"王興興是典型的技術型創始人,他從不刻意迎合投資人的偏好,所有溝通都圍繞技術創新展開——無論是技術原理的溯源,還是當場演示產品成果。"鄭俊聰回憶道。
“王興興是一個非常有科技信仰和科技格局的創業者,我的感覺是哪怕最終的突破性成果不完全是屬于他的,只要這件事是利于整個行業和人類科技發展的,他也會為之感到振奮。”Max這么評價王興興。“同時,他的務實也是我所見創業者里最突出的。舉一個例子,所有的創業者都會對投資人給出未來三到五年業務預測,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會給出相對激進的預期,所以最終結果大多數都難以100%達成。但是興興給我們的預測,雖然不算特別激進,但確實每次都能100%甚至超額達成——是每一次。”
這種務實和坦誠,絕不會去迎合投資人“講故事"的性格,鄭俊聰也深有感觸。"有兩點足見王興興的真誠。一個是當年我們問他的控制系統是不是用AI做的,他就很誠實地說不是,是用一個算法做的。要知道當時AI已經開始火起來,很多創業項目盲目貼AI標簽。另一個是,他當時坦言從第一天就在考慮如何降低成本,包括機器狗的核心部件、電機、傳感器、減速器等,以獲得大量的用戶。這可能不是當時投資人最想聽到的答案,但后來的事實證明,技術實用主義比虛構故事更能贏得市場。"
“我們也曾擔心他在AI上的投入會不會落后于行業對手,因為他的控制系統一開始完全沒有利用AI,同時還在媒體采訪里表達了一些和馬斯克一樣對AI安全性的顧慮。但是后來的發展完全打消了我們的顧慮,目前看來,宇樹的硬件+AI能力在行業里首屈一指。”宇樹的另一個股東機構表示。
王興興的直率和務實在媒體采訪中也可見一斑,當所有人都被他影響著逐漸看到“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時,他卻在媒體采訪中說:“我覺得未必是人形。為什么現在做人形?我們只是迎合社會共識。大家現在覺得智能機器人、通用機器人就應該長得跟人一樣,這是最有社會影響力的,因為人就長這樣。其實它是什么形態對我來說無所謂,最重要的還是智能,無論是圖像端的、執行方面的,人能做的事情它都能做,甚至人不能做的事它也能做。”
總有人追不上共識
“我們2022年投資宇樹的時候,還有同行來詢問我們投資的邏輯,不太理解這樣的公司未來究竟能應用在哪些領域。2023年我們想做一個宇樹的專項基金,找了很多資金方溝通,都表示不感興趣,最后這個基金愣是沒有募集起來。但時隔一年,當宇樹出圈之后,那些資金方又回過頭來找我們時,我們也只能無奈地表示我們手頭的份額已經不夠分了。”敦鴻資產的鄭華良回憶道:“這一次可能是這些資金方最后的上車機會了。”
其實正好在2021~2022年,關于四足機器人的投資邏輯已經比較清晰,市場也已經證明了四足機器人的商業價值。經緯創投管理合伙人王華東曾表示:“四足機器人憑借優越的靈活性、友好的人機交互能力,及同等地形下更低的成本,在企業應用及普通消費者場景均有良好的前景。”
"第二次加注宇樹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四足機器人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了。例如,巡防、火災救援實時拍攝等,新冠疫情期間,新加坡還用四足機器人在公園里巡查,提醒未戴口罩的人,并提出警示。追加投資時,我們已經看到B端場景的規模化可能。"鄭俊聰說:“這也消解了此前大半投資圈對宇樹最大的疑慮,就是除了一些科研用途和少數小細分場景外,四足機器人還能有哪些應用場景。經過短短幾年,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同時從我們陪伴宇樹成長這5年間的觀察來判斷,其應用場景在未來還會全面打開。”
令人費解的是,2023—2024年間敦鴻為宇樹設立的專項基金竟無人問津。若非嫌其估值過高,便是主流資本對悄然形成的行業共識渾然不覺。
當然,如果沒有2025年的破圈爆炸,宇樹的估值進一步暴漲,全世界都在瘋狂尋找宇樹的老股,這些資金方可能還會好受一點。
雖然很多投資人都信奉“投資非共識”,但真正能抓到非共識的機會崛起,又能有幾個?或許對于絕大部分風險投資人來說,如何捕捉到那些由“非共識”轉變到“共識”的時間節點,才是最重要的。
非共識的勝利
當宇樹的四足機器人在春晚舞臺上完成第一個后空翻時,中國創投史上一場關于“偏見與突破”的隱喻就此定格。王興興的逆襲之路,本質是一場對“共識暴政”的顛覆——當資本用學歷、履歷與風口編織成篩子時,他選擇用硬核技術鑿穿規則的鐵壁。
那些曾被貼上“背景屌絲”“技術平庸”標簽的歲月,最終化作迭代算法的養料;每一次拒絕迎合投資人“故事模板”的坦誠,反而成了構建信任的基石。
宇樹的崛起揭示了一個悖論:真正的非共識,往往誕生于對本質問題的極致專注。王興興的“科技主義”,讓他屏蔽了市場噪音,將資源傾注于硬件整合與成本控制。這種近乎偏執的務實,恰是穿越資本周期迷霧的指南針。
王興興的故事給予當下創業者最重要的啟示,一定不是如何取悅資本,而是如何在“非共識”階段積蓄能量——當技術突破的震波抵達臨界點時,共識的堤壩自會潰決。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郭虹妘 ,編輯|陶天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