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舉證》,評分9.6,話劇電影。
通俗的講,就是把戲劇現場演出錄下來進行傳播,這是英國國家劇院啟動的一個項目,所以也叫NT Live。
只是在電影院觀看時可能會拒絕一部分人,畢竟把舞臺劇搬上大銀幕,又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又有大段獨白,看起來不那么輕松。
其實影片的故事并不復雜。
工人階級出身的女主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法學院順利畢業,成功進入事務所,當了一名律師,相信法律,秉持正義、追求公平。
但與男同事的一次醉酒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主在嘔吐,身體難受,不想跟男同事發生關系,可男同事不理會依然粗暴的為愛鼓掌。
事后,女主身心俱疲,感到恐懼,于是在雨夜報了警,只是經過782天的訴訟,最后的結果卻是男同事疑罪從無,自己被二次傷害。
雖然不能從電影維度去分析,但朱迪·科默的表演帶給人的震撼是共通的,一口氣看下來,酣暢淋漓,發人深省。
網上一直流傳著一種如何讀懂女孩心思的鑒別方法。
如女孩跟你去看電影就表示可以更進一步,同意出來跟你吃飯喝酒就能夠更大膽一點,她們說的“不”都是反話。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僅是一廂情愿的臆想,當女性說“不”的時候,那就是拒絕,有時候答應某個請求,有可能是出于禮貌。
片中的男同事就秉持著這種思想讓女主受到了侵犯,他們倆本是情侶關系,日后也想往深處處。
但當女主用肢體語言明確表明自己不同意時,男同事卻認為是性同意,以一種野蠻的方式對女主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女主是律師,想要動用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怎料身為律師卻難為自己辯護,法理不信她的一面之詞,讓她當一個完美受害者。
她之前建立的相信法律,秉持正義、追求公平的價值觀瞬間崩塌。
她的舉證在父權制下的法律中被輕描淡寫的忽略,她曾鼓起勇氣放下的尊嚴,一遍又一遍揭開的傷疤被所謂的司法碾得粉碎。
由此可見,女性遭遇類似事件為何報案的比較少?因為法律給予不了施暴者應有的懲罰,反而讓受害者不斷重復痛苦。
她的隱私被公布,她的家人、朋友被牽連,她的名譽被摧毀,她的人生被改變,她的事業被暫停,她害怕,她只是求一個理,一個真相,卻要付出無數倍的代價。
她邁出的一小步是自己的不妥協,更是不想其他女性再受傷害的一大步,那些一點點亮起的卷宗啊,是多少個人的人生故事,司法本身不該一直拷問受害者,而要維護司法的公信力,這是該片值得深思的地方。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為什么表現女性主義的電影總是在揭傷疤,聊困境,片中的她們沒有快樂的時候,影片的基調也是壓抑的。
很少見到向陽而生,積極生活的正常女性角色,似乎只要涉及女性題材就必須制造一些性別沖突并抨擊某個群體才符合某種正確。
反倒是不怪社會、不怪性別、不怪制度,如陽光般明媚,三觀又正變成了原罪與錯誤,總得怪點什么,一定要將群體的苦難甩到別人身上,敘事從性別視角出發而非主角視角,“也頂半邊天”的堅毅被批成了套上枷鎖。
我從來不反感女性主義,但討厭讓女性主義走偏,逐漸變成貶義詞的爛片。
內容不是搞焦慮,整性別矛盾,就是三破一苦,一哭二鬧三上吊,在某些創作者的眼里好像女性只有苦難,沒有生活,每天水深火熱,這何嘗不是一種歧視。
這群人根本不是為女性主義發聲的,純粹是利己主義者,把女性主義功利化,工具化,看不到真實的現實主義,看不到活生生的女性角色,女性身上的勇敢堅強,積極奮進不見了。
換句話說,現在的大部分女性電影說不清自己的賣點是什么,一上來就是性別敘事,張口閉口壓迫、迫害。
先預設立場再構思內容,角色是性別議題的工具,這樣的電影肯定是割裂的,主義與故事割裂,角色與主義割裂。
長此以往,必然會招來逆反心理,女性討好不了,男性也不接受,本來是尋求權益,反而現實因此越來越差,實際上現在正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女性電影到了該革新的時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