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活動主題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實踐
02
活動簡介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大單元教學已成為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這一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旨在打破傳統教學中知識點碎片化的局限,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將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規劃和結構化設計。大單元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更重視其計算思維等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構建連貫、遞進的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課程內容緊扣數據、算法、信息系統和信息社會等學科大概念,結合信息技術變革的前沿知識與國際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感受信息技術學科方法與學科思想;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在課程中嵌入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和情景;結合數據加工、問題解決和信息系統操作的真實過程,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增強他們的信息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實踐”主題活動聚焦大單元教學與教學評一致性設計,旨在通過逆向設計、評價貫穿、以評促教,推動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活動圍繞粵教版教材必修一《數據與計算》,以“揭秘數據的規律”為主題,整合第1、2、5章內容,設計5個課時的教學。從“校園智慧社群”切入,引導學生體驗從數據到知識、從知識到洞察、從洞察到創新的學習路徑,借助數字化平臺融入課程思政,實現價值引領與育人目標。通過優化教學流程,借助學歷案以及數字化工具,組織學生開展協作學習及自主評價,全面認識數據在信息社會中的價值,培養其成為信息社會的積極參與者。針對傳統教學中知識點零散、內容結構化不強,教學與評價銜接不夠緊密等問題,本次活動通過活動簡介、課例分享、教研沙龍、專家視點、活動總結等環節,展示了大單元教學的新樣態,凸顯了教學評一致性在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03
活動時間
2025年3月7日14:30—17:30
04
活動地點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八樓學術報告廳
05
指導單位
廣東省教育廳
06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07
支持單位
廣東省基礎教育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研基地(東莞)
廣東省基礎教育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研基地(韶關)
廣東省基礎教育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教研基地(東莞)
廣東省張燕名教師工作室(韶關)
東莞市黎清萬名教師工作室(東莞)
08
活動平臺
教研網、觸電新聞、廣東教育Plus、廣東教育研究、廣東教育傳媒、先生說、和教育、粵教翔云
09
活動議程
10
專家簡介
詹澤慧,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年珠江學者,香江學者,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中小學STEAM教育聯盟副主任,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智慧教育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廣東省教育測評大數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廣東省高考研究會跨學科專委會會長、華南師范大學智慧教育裝備產學研基地負責人,華南師范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副主編,Computers & Education-AI編委, Future Education Research編委,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創客與跨學科教育研究組秘書長,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數字化科學技術分會常務理事。
朱光明,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學教材研究室信息技術(信息科技)教研員、信息技術科副主任,編審。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廣東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在《課程·教材·教法》《中國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研究》《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等核心期刊上發表20多篇專業學術研究論文,正式出版專著多部,完成國家級、省級課題和課程教學教材教研專業研究工作多項。擔任國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粵教版副主編,榮獲國家首屆優秀教材評審二等獎。榮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一等獎3項。
唐章輝,東莞市東莞中學高中信息技術正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華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高中理科名教師培養對象實踐導師、廣東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東莞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廣東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曾獲“廣東省南粵教壇新秀”“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優秀輔導老師”“東莞市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國家普通高中教科書《信息技術必修1:數據與計算》粵教版核心作者。
梁曉敏,廣東實驗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高中信息技術高級教師,華南師范大學本科生導師,曾獲第五屆全國高中信息技術優質課展評活動一等獎、2022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基礎教育)一等獎、廣州市信息技術教師師范技能大賽一等獎。2021年和2023年課例被評為省級基礎教育精品課。論文3篇和教學設計3項均獲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優秀論文、教學設計評選交流活動一等獎。曾主持省級課題一項、參與省級課題研究3項、市級課題研究1項。
杏建紅,韶關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信息技術(信息科技)學科教研員,中學信息技術高級教師。長期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研能力,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注重將人工智能教育與新課標相結合,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倡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進取。在信息技術教育領域的專業素養和教研成果得到了廣泛認可。
張宏杰,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學信息技術(信息科技)教研員,中小學信息技術高級教師。廣東省基礎教育教研基地項目小學信息科技(東莞)教研基地負責人。東莞市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廣東省第二批初中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東莞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東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監事,廣東省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參加第二屆全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展評活動獲特等獎。曾擔任國培計劃(云南省)學科骨干教師培訓專家、中小學信息技術(信息科技)全國優質課展示交流活動評審專家。
張燕,韶關市田家炳中學信息技術科組長,中學高級教師,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高中理科名教師培養對象,廣東省中小學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主任。曾獲“韶關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獲第二屆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主持省級課題4項,市級課題3項,參與省市級課題9項,獲韶關市中小學教育教學成果獎3項。粵教版信息技術必修1學歷案的分冊主編,粵版信息技術選擇性必修5教師用書的核心作者。
黎清萬,東莞市第十一中學高級教師。教育部新時代學科領軍教師,廣東省百千萬智能教育名師培養對象,廣東省學科帶頭人,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辦2.0研訓專家。省級教師發展中心兼職研究員,西北民族大學碩士生導師。東莞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曾獲國家級機器人競賽優秀指導教師、市信息學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參編省級審定編程教材一部;粵教版《機器人科創教育叢書》副主編、《信創學叢.人工智能》主編;出版專著《追求理解的中學人工智能教學探索》。參與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資源建設。
霍穎怡,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中信息技術一級教師,初中年級備課組長,廣州市天河區中心組成員。中小學人工智能學會課題指導專家、機械工業出版社中小學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專家、廣東省本科高校專項人才培養計劃校外指導專家。曾獲2021年第二屆廣州市中小學教師能力大賽(高中)一等獎第1名,2022年天河區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中學)特等獎(“教壇新秀”稱號),2023年第四屆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高中信息技術決賽三等獎。曾參與縣級重點課題1項(排名第一),主持市級青年課題1項。教學案例獲得省級一等獎2項,出版3篇。教學論文獲省級一等獎1項,獨立編寫的教學論文出版1篇。參與編寫著作1本《知識工程:人工智能如何學貫古今》。
鄭旭淳,東莞市第六高級中學信息技術一級教師,東莞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能手,東莞市黎清萬名教師工作室學員。曾獲第四屆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示范教學成果”和“恩歐希教育信息化發明創新獎”、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展示活動三等獎。曾獲全國無人機優秀輔導老師、廣東省信息學奧賽優秀輔導老師、廣東省青少年信息學創新大賽優秀指導老師、東莞市優秀科技輔導員等榮譽。省中小學編程教育專題教材《APP Inventor與程序設計》編委,曾參與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粵教版高中信息技術資源建設。
侯淑婷,韶關市曲江區曲江中學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團委書記,高中信息技術二級教師,廣東省張燕名教師工作室學員。從教4年多,曾獲廣東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優秀教學設計一、二等獎,韶關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評比一、二等獎,韶關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學科育人專題優質課例一等獎,韶關市第五屆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市級比賽優秀指導老師榮譽稱號4次。
11
教研網
觸電新聞
廣東教育Plus
廣東教育研究
廣東教育傳媒
先生說
和教育
粵教翔云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