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帶來一份為兩會準備的建議,與校園霸凌及建立分級追責機制相關。??????????????????????????????????????????????????????????????????????????????????????????????他建議把故意傷人這類惡性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降到12歲,14歲以上的孩子再也不能拿“我還小”當擋箭牌。(源自經濟觀察報等媒體)
這話扔出來,網上立馬炸了鍋。支持派拍著桌子說解氣:“那些把同學往死里打的熊孩子,不就是仗著法律治不了他們嗎?早該讓他們嘗嘗代價!”可反對派也急了眼:“12歲的孩子懂什么?抓去坐牢就能讓他們改邪歸正?這不成了以暴制暴?”
??????????????????????????????????????????????????????????????????????????????????????????????爭議最大的還是那個“護身符”到底該不該撕。現在的孩子早熟得很,刷短視頻、玩社交軟件,懂的比有些大人都多。有老師私下吐槽:“有些學生欺負同學的時候,嘴里蹦出來的話能把人嚇死,他們太清楚14歲這個紅線在哪了。”這話不假,網上那些校園暴力視頻里,施暴者邊打人邊叫囂“反正我沒滿14”的鏡頭,看得人脊背發涼。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刑罰當作尚方寶劍,會不會讓學校變成冷冰冰的衙門?那些一時糊涂的孩子,難道不該給個改過的機會?
說到根治校園霸凌,光靠嚴刑峻法恐怕還不夠。有心理專家說得在理:“會下狠手的孩子,多半自己心里也病著。”這話撕開了更殘酷的真相——多少施暴者本身就是家暴的受害者,或者長期被忽視的“隱形人”。這樣的孩子,抓進去容易,可怎么才能把他們心里扭曲的疙瘩解開?張伯禮建議里藏著個“軟招數”——強制家庭教育指導。這招要是真能落地,可比單純判刑有意思多了。想想看,那些甩手不管的家長被法院傳喚,老老實實坐在教室里學怎么當爹媽,這畫面夠魔幻也夠解氣。但問題來了,有些家長自己就是混不吝的脾氣,法院能拿他們怎么辦?
??????????????????????????????????????????????????????????????????????????????????????????????網絡空間現在成了校園暴力的新戰場。匿名罵人、P丑圖、建羞辱群……這些套路比當面打架陰毒十倍。張伯禮這次建議把法治副校長派去盯直播平臺,這主意聽著新鮮。但孩子們玩的社交軟件三天兩頭冒新的,巡查員追得上嗎?倒是那個“實名監護人備案制”有點意思。現在的小孩注冊賬號比吃飯還容易,要是非得家長刷臉認證,至少能攔住一半的噴子。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保不齊有熊孩子偷拿家長身份證糊弄過去。這事兒就像打地鼠,冒頭一個敲一個,治標容易治本難。
說到底,校園霸凌從來不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它是整個社會病的縮影。法律震懾就像急診室的止血鉗,能救急但不能去病根;心理干預像中藥慢熬,得文火細燉才見效。張伯禮的建議把這兩鍋藥倒進同一個罐子里,能不能熬出良方,還得看火候——執行的時候能不能既硬得起來,又軟得下去。
??????????????????????????????????????????????????????????????????????????????????????????????那些喊著“支持重刑”的家長,何嘗不知道有些孩子也是可憐人?那些反對“一刀切”的專家,心里也憋著對受害者的愧疚。這場爭論最該達成的共識,或許不是該不該嚴懲,而是怎么在懲罰的同時,把扭曲的成長環境掰正了。畢竟,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是惡魔,但放任他們在暴力和冷漠中長大,整個社會都要付出更慘痛的代價。抓住家長這個責任主體,才是抓住解決校園霸凌的牛鼻子。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