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等會兒過來的時候幫我帶一件睡衣哈,我剛不小心打濕了一塊,有巴掌那么大。”
這是李延愛(化名)在微信語音里,最后一次叫王曉燕(化名)媽媽,也是王曉燕每天都忍不住打開聽一聽的念想。
2月12日,才滿18歲不久的李延愛突發腦溢血,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因為女兒曾在腎移植手術中獲得寶貴的腎資源,也因為女兒在抗爭病魔期間受到了眾多的關心和援助,當天,悲痛中的王曉燕毅然作出了捐獻女兒器官的決定,讓飽受肺病和肝病折磨的另外2名重癥患者重獲新生。
“小棉襖”再也暖不了媽媽了,卻溫暖著人心。
醫護人員向李延愛(化名)致敬
花季少女罹患尿毒癥
過敏,著涼,胃不好……王曉燕想過很多原因,卻從沒想過只有15歲的女兒會患上腎病。
從2021年開始,李延愛偶爾會飯后嘔吐,吐完就像沒事了一樣,照常蹦蹦跳跳,王曉燕也沒有太放在心上,只是到小區藥店買了一些常用藥備著。到了2022年,女兒嘔吐越來越頻繁,反應越來越大,還伴有頭暈頭痛,王曉燕這才帶孩子到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問診。
醫生在詳細了解李延愛的家族病史后,建議孩子掛一個腎內科的號,深度查找一下病因。
這個時候,噩耗傳來,王曉燕的前夫、李延愛的爸爸因為熱射病倒在了高溫工地上。
等爸爸的喪事處理完,李延愛的檢查也拖到了8月份。
在李延愛一次劇烈的嘔吐之后,王曉燕這才想起來專家的叮囑,趕緊將女兒送到家附近的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腎內科求診。李延愛經中醫診斷為慢性腎衰,西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三期、輕度貧血、低蛋白血癥、IgA腎病。
小小年紀的李延愛,身上開始插上了管子,每天要進行4次腹透。
“當時只感覺天都塌了。”王曉燕說,孩子這么小,還能不能治好?以后怎么辦?從此,她帶著女兒,開始了漫漫求醫路。
2022年10月份,王曉燕帶女兒到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求診。
12月份,母女倆又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求診。這期間,其他家人都“陽”了,只有李延愛沒有“陽”,王曉燕還暗自開心,女兒的身體底子慢慢變好了,心態也好了起來,看病也變得有信心了。
轉眼到了2023年3月份,母女倆慕名到國家腎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求診。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看病期間,女兒感染了甲流,健康狀況直線下降。
回家休養了一陣子后,5月份,王曉燕帶著女兒再次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更讓人揪心的是,甲流才剛好,女兒又感染了新冠病毒,慢性腎病迅速惡化成了尿毒癥。
從6月份開始,李延愛每周要進行兩到三次的血透。
一毛錢都要精打細算的拮據、一路奔波的艱辛和一次次跌入深淵的壓力,壓得王曉燕幾乎喘不過氣來。但是王曉燕始終沒有放棄哪怕一絲的希望,從無數個睡夢中哭醒,只想把女兒治好,讓她成為一個正常的人。
獲得腎資源,迎來轉機
目前的研究表明,中國慢性腎病的患者基數龐大,而其中尿毒癥患者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萬,還在逐年增加。
對尿毒癥患者而言,或者是堅持每周兩到三次的血透來維持生命,或者是等待腎資源做移植手術,迎來新的生機。
血透,意味著生命質量大打折扣,且無法生育。腎移植手術雖然有一定排異風險,但是已經非常成熟,成功率達到99%以上,在跟女兒做了商量之后,王曉燕決定報名排隊申請腎資源。
2023年11月28日,在移植醫院和當地紅十字會的幫助下,李延愛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獲得了一個腎資源。當天,她們就決定做腎移植手術。
手術非常成功。
在醫院住了25天后,母女倆踏上了返常之路。恰逢下起大雪,回常的大巴車漲價到400元一張票,中午出發,晚上才到家,但是回到家后,母女倆異常開心,做了一桌大餐慶祝。
然而,籠在頭頂一年多的陰霾剛散去幾天,又壓了過來。
李延愛復查時發現,新移植的腎臟由于各種原因,逐步在失去功能,只能繼續血透來維持生命。
這讓王曉燕又一次陷入了絕望。
八方來援,助母女共渡難關
長年累月的奔波,早就讓這個普通的家庭入不敷出,高昂的醫療手術費,則讓她們山窮水盡。
2022年之前,王曉燕主要從事銷售職業,掙錢養家。女兒生病之后,她全職照顧女兒,先后在兩家銀行貸了十多萬元,并在4張信用卡中“拆東墻補西墻”,勉強維持開支。
得知情況后,2023年,李延愛的母校常德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她發動了捐款,募集到善款1萬多元;
2023年9月份,市教育局、市公安局聯合開展的金秋助學活動,為李延愛發放了1500元助學金;
2023年11月份,王曉燕通過輕松籌平臺,獲捐1476次,籌到善款29000多元;
2023年底,王曉燕所在的武陵區南坪街道白馬社區,為王曉燕辦理了低保,為李延愛發放了一次1000元、一次2000元的大病救助款;
2024年1月份,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轉院回到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以后,醫院腎內科所有醫護人員對李延愛給予了重點照顧,為王曉燕回家做飯、打雜工爭取時間,醫院的病友也伸出援手,半夜里給饑餓的李延愛點她喜歡吃的外賣……
王曉燕說,女兒是如此的不幸,遇到了可怕的病魔;女兒又是如此的幸運,遇到了一路幫助她照顧她的好人。
最后時刻,捐出肺和肝
病魔無情,人間有愛。
來自四面八方的暖意,讓王曉燕堅定了幫助女兒戰勝病魔的信心,她再一次到醫院申請腎源,為女兒爭取正常生活下去的機會。
2024年9月份,王曉燕還特意帶著女兒去廣州玩了一趟。李延愛從來沒有出去旅游過,這次出行是王曉燕帶她散心,為她加油打氣。
好消息傳來,10月1日,李延愛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再一次獲得腎資源,可以再次進行腎移植手術。
但是這一次,李延愛卻堅決不同意手術。
知道女兒怕疼,也或者是理解女兒在心疼自己,王曉燕拗不過女兒,只能眼睜睜地放棄這次機會。
李延愛的病情越來越嚴重。血壓高壓值飆升到180,服用各種降壓藥都降不下來;誘發癲癇等精神類疾病;凝血功能下降,皮膚劃破一道口子要幾個小時才能止住血……
今年2月5日(農歷正月初八),李延愛已經無法正常進行血透。2月6日,血透只做了十幾分鐘,李延愛便要強行拔管。2月7日,才過完18歲生日兩個多月的李延愛陷入了昏迷,再也沒有醒來。
在女兒生命的最后時刻,王曉燕化悲痛為力量,決定投桃報李,撥通了捐獻電話。
受捐者的感謝信
與此同時,一位不幸染上間質性肺炎的患者,因病情加劇生命垂危,急需肺移植。而另外一名重度肝硬化患者,等待肝移植2年之久,生命也進入了倒計時。在醫院的精心治療下,兩位患者順利進行了移植手術,獲得新生。
他們在給“恩人”的感謝信中寫道:“是您全家人的無私奉獻,讓瀕臨絕望的我重燃了生活的希望。您全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間大愛,成為了我的救命恩人,讓生命以另一種神圣的方式得以延續。您們的善舉,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源泉。”……
讀完這些信,王曉燕淚如泉涌。
她永遠難以忘記,女兒在放棄移植時,拖著虛弱的聲音勸她:“媽媽,你別搶救我了,我好累。”
回想起女兒,王曉燕哽咽地說,“媽媽對不起你,沒把你搶救回來,不過媽媽帶你一起救了另外兩個生命!下輩子,媽媽再把你救回來!”
記者手記
“投桃報李”是另一種人間暖光
□常德日報記者 李白
翻開王曉燕與女兒的微信對話框,我反復聽著那段被淚水浸潤的語音:“媽媽,你等會兒過來的時候幫我帶一件睡衣哈……”少女清脆的尾音在略顯清冷的客廳里回蕩,給王曉燕留下最后的震顫和念想。
她時不時地點擊屏幕里的播放鍵,又劃走,像觸碰著易碎的琉璃。這個動作,已成為她穿越生死界限的隱秘儀式,在跟女兒隔著時空對話。
女兒的三大袋子病歷,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陽臺柜的高處,王曉燕說,那是三年來風雪無阻、奔波求醫的付出,也是全部的“收獲”。2021年春天的那次嘔吐,像推倒的多米諾骨牌顛覆了整個家庭的命運,厄運接踵而至,壓得人無法喘息。但是因為愛,堅強的王曉燕不放棄,一次次在雨雪中澆灌花朵,在絕望中構筑希望。
有裂縫的地方,陽光就會照進來。在漫長的求醫和等待中,她們終于等到了轉機,獲得了寶貴的腎資源,也收到了從四面八方涌來的善意和溫暖。一家人在孩子重獲新生的喜悅中深深地埋下了要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愛心種子。豈料世事無常,李延愛突發腦溢血,生命定格在18歲零兩個月。王曉燕在悲痛之中,毅然作出了捐獻女兒器官的決定。當她的器官成功捐獻并移植后,這份生命的饋贈,以最熾熱的方式跨越數百公里,完成了兩次接力,又把這份愛加倍還給了人間。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這個關于失去與饋贈的故事里,我觸摸到了生命最堅韌的質地,感受到了大愛無疆的力量。當醫療儀器停止鳴響,當哀慟化作他人心跳的節拍,李延愛完成了三次神圣而莊嚴的托舉:她接受過陌生人的饋贈,最終將自己化作渡船,載著兩個瀕危的生命抵達新生彼岸。這種超越生死的大愛,讓告別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相逢,讓消逝化作永恒的重生,也讓“投桃報李”這個源自于《詩經》的舊詞,承載著海枯石爛而不減的時代之重,煥發著斗轉星移而不弱的人間暖光。
來源:常德日報·常德融媒客戶端
記者:李白 王浪 通訊員:余超仁
編輯:劉芙瑤
【聲明: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系尚一網公眾微信號,經同意授權后,方可轉載并請標明出處。】
新聞爆料熱線:0736-7716930、189073603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