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相關截圖,特別致謝,侵刪。
有人勸說:張晚意你再演古偶就要廢了,當初有多驚艷現在就有多失望,趕緊換賽道吧。
還有人建議:張晚意可以跟劉詩詩搭部劇,眼神空洞,演技全無,臺詞功底稀爛。劇名都想好了叫《盲人夫妻》。
也不怪觀眾們毒舌,繼《長相思》后,張晚意是一點不帶歇的,先是和王楚然主演了《柳舟記》又和任敏合作了《錦繡安寧》,這會又和景甜搭了部《似錦》。
但《長相思》后,張晚意的幾部古偶,都是那種不溫不火的節奏,評論里的聲音,無非是那四板斧:造型雷同,呆若木雞,迷之微笑,眼神空洞。
先來說說《柳舟記》,目前豆瓣評分7.7。
該劇講述了淮陽王崔行舟(張晚意飾),意外救下了重傷失憶的仰山女寨主柳眠棠(王楚然飾),他誤以為她是死對頭仰山頭領的寵妾,她錯認為他是“夫君”崔九。
兩人連連過招、誤打誤撞,本以為是“貓鼠斗愛”的歡樂愛情故事。
可男女主之間的CP感全無,角色之間的愛情聯結鈍到不行。
看看這空洞、呆若木雞的小眼神。
再來看看《錦繡安寧》僅隔兩個月,評分直接降到5.8.
這部是復仇劇,講述了羅家庶子羅慎遠(張晚意飾)和嫡女羅宜寧(任敏飾)兩人相互扶持、漸生愛意的故事。
當然了,羅宜寧并不是羅家親生的,不然兩人也不可能在一起。
兩人CP感是有的,但對于古偶來說,還不夠頂,兩人的顏值無法高到讓人忽略演技。
按說一部《長相思》讓少年帝王有了臉,還有《覺醒年代》中的他飾演的陳延年。
當年導演張永新在采訪中也表示:張晚意塑造的陳延年與角色非常吻合,把后生可畏的氣質和氣勢,全都展現了出來,雖然張晚意是年輕演員,但他的戲很穩,可塑性很強。
網友們評價張晚意:“明明可以靠顏值,偏偏要靠實力。”
從導演和觀眾們的評價可以看出,張晚意當年的演技和用心程度。
按說像張晚意這種戲路廣的演員非常少,應該發展得不錯。
可幾部流水線古偶下來,他反而還成了炮轟對象,累積了越來越多差評。
為什么大家越來越不喜歡他了呢?
張晚意口碑滑坡,本質是一場自我復制的代價。
一個人角色形象不斷的重復,他走捷徑,不想用心,不想用腦,不斷的復制粘貼自己,久而久之,大家看著他的戲都很煩。
當演員將表演化為“套路輸出”“流水線批量生產“,藝術生命便注定走向枯萎。
縱觀張晚意的演繹生涯,3個致命誤區清晰可見:
1 錯把“標簽化“當”定位“。
從《覺醒年代》到《長相思》他已經手握“正劇質感”與“古偶張力”兩張王牌,若能深耕差異化表演,完全可能開辟獨屬賽道。
但他卻將“古偶男主”刻成模板,從《柳舟記》到《錦繡安寧》再到《似錦》,永遠是“呆若木雞,迷之微笑,眼神空洞”三板斧。
把復雜角色壓縮成平面畫像,這種工業化表演,看似高效討巧,實則消解了演員最珍貴的【不可替代性】。
2 誤解“穩定輸出”的真實含義。
觀眾期待的【穩定】是如陳道明演權謀者各有千秋,而張晚意的穩,卻淪為微表情復制粘貼。
無論崔行舟的籌謀、羅慎遠的隱忍、還是余七的深情,他永遠用空洞眼神配程序化微笑完成。
當演員把不同劇本演成“系列劇”,觀眾自然從驚艷轉為厭倦,畢竟再精致的模具,也經不起流水線量產。
3 低估了舒適區的吞噬力。
在古偶賽道的不斷重復中,不僅丟失了《覺醒年代》里層次分明的眼神戲,連臺詞節奏都變得機械僵硬。
這種消耗型表演,正在將他拖入“演得越多,口碑越差”的惡性循環。
一直重復做一件不讓自己很累的事,走在舒適區里,卻把自己給毀掉了。
真正的好演員,從不是與舒適區和解,而是與自我博弈。
張晚意當下最需要的,或許不是無縫進組維持曝光,而是停下腳步重新審視,是繼續在舒適區做行活匠人,還是破.局重生找回表演初心?
表演藝術從無捷徑,所有敷衍終將被鏡頭放大,觀眾能捧紅【劇拋臉】,也能厭棄【復制人】。
成為流星,亦或者成為真正照亮星空的恒星,你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利!
感謝你讀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