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迎來歷史性突破。2025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37%。數據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2018―2020年的年均增幅為1.05個百分點,2020―2023年的年均增幅為1.19個百分點,而2024年在2023年14.14%的基礎上提高了1.23個百分點。
我國不僅提前一年完成此前《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提出的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的發展目標,年均增幅還呈現加速提高態勢。這背后有何深意?影響又幾何?
01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提前完成15%的既定目標,意義深遠。
比如,提升創新能力。公民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土壤。公民科學素質普遍提升有助于培養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創新型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為自主創新提供不竭的源泉和動力。據光明網報道,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這些有力支撐了科技創新、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讓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了更足的發展底氣。
科技創新,需要點骨子里的東西
比如,培育科學精神。科學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科學素養的提升,意味著更多人能夠用科學的思維、科學的方法看待萬物,追求真理,從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提升科學精神。1916年,原中國科學社社長任鴻雋在《科學精神論》中談到,“科學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推動更多民眾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用科學精神有效應對各類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等挑戰,增強社會的韌性與穩定性。
比如,優化創新生態。公民科學素質與創新生態往往呈現正相關關系。由于具備科學素養的民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參與科學相關活動,更易接受新科學,掌握新技術,這就為創新提供更廣泛的群眾基礎,更能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02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公民科學素質的歷史性跨越絕非偶然。這場加速提質的素質革新,既是科學規劃的導航,也依賴各方力量的協同共振,尤其是依靠科技這一加速器的賦能,是東方智慧與現代治理的融合。
政策驅動,構建制度根基。早在2002年我國就頒布了第一部科普法,并于2024年12月完成首次修訂,20余年來通過科普有效推動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國務院印發的《科學素質綱要》作為行動指南,精準施策,針對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5類人群部署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推動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為公民科學素質的快速提升規劃了科學路徑。通過政策合力和方向護航,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有了制度保障。
科普發力,激活多元生態。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努力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的科學素質建設體系。線下不斷加強實體科技館建設,大篷車等流動科技館深入邊遠山區;眾多科技特派員扎根基層,在田間地頭開展“科技門診”……線上85歲金涌院士在抖音講解碳中和獲贊千萬,中科院物理所“正經玩”專欄吸引百萬青少年參與,基層醫生“醫路向前巍子”用急救科普短視頻挽救多起溺水事故……線下不斷織密的科學普及站和線上“院士領銜+專業機構+民間達人”的傳播矩陣,讓科學理性精神深度融入公眾生活。
科普,何以重要?
技術賦能,引爆乘數效應。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突破,重構了科學傳播生態。比如,算法為科學創作者提供了更清晰的用戶畫像,也影響著科普的創作方式;互動討論更是讓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更加感同身受。比如,金涌院士講解戰機彈孔背后的反向思維,評論區中對“幸存者偏差”討論得不亦樂乎;劉嘉麒院士為網友介紹“點石成金”的玄武巖纖維材料,有人分享出在夏威夷拍攝的“繩狀熔巖里的纖維圖”。網友的每一次行動都在增加著話題熱度,并通過算法進一步呈幾何倍數傳播,助力全民不斷提升科學素養。
03
站在 15.37%的新起點,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恰似行至中途,一旦松懈,前期努力可能付諸東流,必須持續發力,才能不斷前進。
以法律法規為錨。2024年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將“國家實施公民科學素質行動,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入法。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堅定決心。未來,要以法律為指引,并繼續加強《科學素質綱要》政策落實,引導公民培育科學和理性思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為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目標而努力。
中國科協舉行學習宣傳貫徹科普法座談會——推動科學技術普及法落地見效
以科學精神引領。提高公民科學素質,關鍵是弘揚科學精神,打造濃厚的科學理性社會氛圍。因此,未來要繼續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不斷提升的公民科學素質,靜水流深般推動著我國科技創新之路,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當14億人學會用科學之眼觀察世界,用理性之腦思考未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目標也必將會實現。
來源:中國科協之聲
編輯:吳裕慧
一審:施新杭
二審:盧立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