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斧子
來源:國館(ID:guoguan5000)
導語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最近,我想起馬云說過的兩句話。
第一句是:“什么是偉大的事情?偉大的事情就是無數次平凡、重復、單調、枯燥地做同一件事,就會做成偉大的事。” 第二句話是:“風口來了,豬都能飛;風口過去,摔死的,一定也是豬。”
這兩句話,樸實,不煽動,符合真相,符合現實。
人生也是這樣:你會在30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你可以一夜暴富,這世界到處有機會。
而馬云的話讓我們明白:
好的人生,要耐得住寂寞,要熬得住重復與單調。
找到對的方向,重復,再重復,人生繁盛由此而來。
1
正確邏輯下
重復可以產生奇跡
2020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額4982億,又是歷史紀錄。
12年前,2009年,這個活動最初開始做的時候,其實只成交額只有五千萬。
它還險些胎死腹中。
逍遙子張勇說,最初做這個活動,是因為不行了:“我們沒有辦法,只想活下去。”
于是,為了讓消費者記住淘寶,就聯合商家、品牌企業一起搞活動。
那時候,負責這個活動的,是淘寶市場部的一位主管。
主管給張勇發郵件:“我們想搞一個活動,五折促銷,預算兩千萬。”
寥寥幾個字,張勇的回復更簡單:“OK。”
活動開始那天,張勇去北京出差,正在和友人吃火鍋。
在他眼里,根本就沒有把這個活動放在眼里,開始的時候,只是發短信問候了一下:“記得匯報進度啊。”
然后,就爆了,五千萬。
之后雙十一的邏輯沒有變過,吸引更多商家,帶來更多折扣,吸引更多消費者參與。
12年來,他們一直在重復這個邏輯,一直不斷在執行這個策略。
一個正確的邏輯,一個好的策略,復雜的事情簡單地一件一件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地認真做。
12年后,4982億,人類商業史上的巨大奇跡,誕生了。
你看著這耀眼的數字,會驚嘆,會嘆為觀止,但你別忘了,最初,這只是一顆小火苗。
而人們做的,只是不斷添柴,再添柴,于是,星星之火,終于燎原。
這就是重復的力量。
2
重復的力量
是常識的力量
這個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人劍走偏鋒,越來越多人幻想一夜暴富,越來越多人創造出一些新概念,玩資本游戲,又一夜之間虧得底褲都不剩。
2019年初,張小龍在廣州作了關于微信的演講。
有網友梳理了張小龍長達4個小時演講中提及的一些詞語,都是些普通的,關于如何做好一個產品的概念,最近新興的詞語,一個都沒有。
例如:
思維模型:0次 底層邏輯:0次 商業模式:0次 認知升級:0次 流量池:0次 區塊鏈:0次 復盤:0次
微信的成功,代表常識的力量。
相信用心良苦一定會被感知,相信好好細心打磨一個好產品,就一定會收獲眾多用戶,相信付出會有回報,多付出會有多回報。
與之相反,那些在過去幾年大談特談區塊鏈、比特幣的人,在一窩蜂砸錢炒作之后,落得一地雞毛。
張小龍在做什么呢?
張小龍一直在堅守自己對于產品的認知:“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
他把用戶當人,不黏住用戶,不去用產品拖死用戶,讓產品只是作為一個工具,安安靜靜地陪伴在用戶身邊。
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圍繞這個核心來的。
一切改變,在不斷重復這個理念。
連岳說:
“張小龍的演講非常有價值,他讓人回歸常態,回歸常識,做一個正常人,做一件正常事,認真工作,不套路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憑這些人人可以理解的公共良俗,就可以開創一番事業。”
是的,不要套路,認真工作,用心付出,會成功的。
3
重復的力量
是習慣的力量
投資大師芒格對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早上起來,一定要比睡覺前,聰明一點點。”
每天聰明一點點,日積月累,你和別人的差距,會如同巨大的地表裂縫一般大。
來看看本杰明·富蘭克林的故事。
他是科學家,發明了避雷針,是作家與思想家,參與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也是畫家與哲學家。
他是公認的偉人。
這么一名偉大的人,怎么培養出來的呢?
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看過他的自傳,你會發現,他終此一生,一直在重復一件事:自我教育。
怎么做呢?
富蘭克林認為,成功取決于好習慣,他為自己例舉了必須要培養的幾項好習慣,包括有:
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勤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
他做了一個本子,每天記錄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習慣。
如果做到了,就給自己打勾;如果沒有做到,就打叉。
他不斷地告訴自己:“我能做到。”
異乎常人的刻意訓練,異乎常人的毅力堅持。
本杰明·富蘭克林
其實老實說,這些事情也并不難,你今天有沒有多花錢,有沒有剁手,如果那一瞬間克制住了,你也能收獲到這些好習慣。
只是在這些小事中,你任性了,富蘭克林克制了。
一點一滴,重復,再重復,變成習慣后,習慣塑造你,富蘭克林就是這樣成功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所有的偉大,拆解下來,都是一點一滴地修正;所有更好的自己,拆解下來,都是由之前的自己,一點一點變換而成。
不要以為事情有多難,或者感慨一聲人間不值得。
每天堅持早起,你就在一點一點地變好。
4
重復的力量
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博恩·崔西有一句話:“潛意識可以產生三萬倍的力量。”
潛意識是什么呢?是你意識不到的地方,是信仰之根基所在的領域。
激發潛意識最好的辦法,是心理暗示。
拳王阿里大家都知道,從12歲開始拳擊,一直打到死。
他告訴眾人他成功的秘訣,第一是每一拳打出去,都要更有力;第二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他也是這么做的。
在訓練時,不管用任何訓練方法,任何理念,他都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到一點:“每一拳打出去,都要更有力。”
在比賽時,每次比賽之前,他都會對著鏡頭大喊:“我是最棒的,我是不可戰勝的,我是冠軍。”
他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
這是我想要表達的主題:
重復給自己正向的反饋,例如“我是最棒的”、例如“我不會失敗”、例如“我一定會成功”,久而久之,每天一點點的正向反饋,會塑造你的。
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一個實驗。
他找了試驗人員,分為4組,在4種不同誘因的前提下完成任務。
第一組為表揚組,每次工作后給予肯定和表揚; 第二組為訓斥組,每次工作后都被訓斥; 第三組為被忽視組,不予評價,不給表揚,也不批評; 第四組為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
最終的結果是,控制組表現最劣,其次是被忽視組,接著是被訓斥組,最好的,是被表揚組。
結果呈現符合結論:持續不斷地重復給自己正向反饋,你的人生會由此慢慢變好。
你也可以做到,你也可以每天做一件小事,重復做。
例如早起,例如堅持閱讀,給自己正向的反饋,你的生活,真的會因此而改變。
5
重復的力量
是專注的力量
心理學家格拉德威爾做過廣泛范圍的調查研究,他想知道,那些所謂的天才,例如古典音樂家、冰球運動員他們究竟是如何變成這樣成功之人的。
他發現,練習,尤其是刻意地重復性練習,對于成功掌握一門技能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10年內,每周練習20小時,大概每天3小時。
加起來,差不多一萬個小時,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領域的頂尖天才。
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樂學院也做過調查,學小提琴的都大約從5歲開始練習。
起初每個人都是每周練習兩三個小時,但從8歲起,那些最優秀的學生練習時間最長,9歲時每周6小時,12歲8小時,14歲時16小時,直到20歲時每周30多小時,共1萬小時。
這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沒有人可以輕易地成功,但成功也并非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它需要你的堅持、毅力、耐心、重復一次又一次動作,以此獲得一門技能,并把技術提高到世界級的水準。
重復,而得專注,心無旁騖,乃成其大,成其精。
6
我們并非在年復一年地變老
而是日復一日地煥然一新
講一個詩人的故事吧,她依靠重復與專注,由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偉大的詩人。
19世紀,狄金森從二十五歲開始放棄所有社交,不與外界聯系。
她發現絕大部分外界信息,于她,無意義。
她把自己封閉在房間里,每日寫詩,寫了三十年,寫出了1775首詩歌。
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詩:
“We turn not older with years, but newer every day.”
這句英文詩翻成中文應該是:
“我們并非在年復一年地變老,而是日復一日地煥然一新。”
重復,不代表過往,不代表舊。
我們無法一天改變世界,社會進步,不是一夜造就的,人生躍升,也不是一夜可成。
我們需要耐心,慢慢堆砌,慢慢改變,慢慢積累,慢慢塑造自己,慢慢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人問胡適:“知識是無限的,而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窮盡無限知識呢?”
胡適答:“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人生都是這樣,今天可能和昨天沒有多大差別,不會天翻地覆,但你堅持改變,即使不會成為最優秀的別人,也會對自己有個交代。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愿你一寸一寸地攻城略地,一點一點地煥然一新。
Photo by Steve Halama on Unsplash
— THE END —
* 文章來源: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里,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授權。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