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俁祺
導語:今年的車市可以說是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智駕競賽,隨著比亞迪宣布全系智駕下放,吉利也加速了AI戰略的落地。
吉時已到 吉利出手了
自從上個月比亞迪用“天神之眼”實現全系智駕標配,將智駕到門檻下探到了7.88萬,車企們也迅速開始“接招”。
前兩天長安汽車發布了“北斗天樞2.0”計劃,給10萬元級車型標配了激光雷達;
然后小米SU7 Ultra也宣布將全系搭載端到端智駕,雷軍更是放言“年內躋身第一梯隊”;
就連特斯拉FSD也在這個時候不得不加快了入華都腳步,雖然它的城市NOA功能顯然有點兒水土不服,但確實也起到了督促本土車企加速迭代的速度。
對此民生證券指出,2025年智駕滲透率將突破40%,成為繼電動化后的核心競爭點。
在這一背景下,吉利作為國內自主品牌的龍頭,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3月3日,吉利公布了最新的“千里浩瀚”智駕系統,并宣布剛剛“獨立”的銀河品牌未來將全系標配L2+級智駕。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比亞迪和吉利兩位大佬的“神仙打架”,但其實背后是兩家車企在技術路線方面本質上的不同。
也就是比亞迪用440萬輛車組成的龐大云數據庫,和吉利依靠750萬輛L2級車輛積累的百億公里真實場景庫。
前者是通過硬件標準化來實現快速迭代,而后者卻是用開放生態構建的虛實融合訓練體系。
而此次吉利發布的亮點,就是它的全域AI布局和開放生態的化學反應。
吉利控股集團首席智駕科學家陳奇指出:“我們不做硬件堆砌,而是用AI重構汽車的每一個細胞?!?/p>
從架構到算法的升維反擊
華福證券指出,吉利通過開源大模型構建開發者生態,其技術溢出效應將加速行業創新。相比之下,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雖提升效率,但可能限制外部技術引入。
在硬件架構層面,吉利“千里浩瀚H1”方案搭載了雙Thor U芯片,構建了全冗余L3架構,支持激光雷達的多維度感知。
相比之下,比亞迪雖然用自研的三目前視方案成功實現了成本控制,但在復雜場景的感知精度上還是差了不少。
而說到算法,吉利聯合階躍星辰開源了300億參數視頻的大模型,構建了獨創的虛實融合訓練體系。
其中星睿智算中心2.0的23.5EFLOPS算力儲備相當于華為的3倍,甚至是比亞迪的10倍,可以支撐AI Drive大模型每小時生成幾萬公里的復雜工況,讓訓練效率提升了30倍。
這種開放生態的策略迅速吸引了黑芝麻智能等企業的深度合作,起到了技術協同的效果,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這種成倍增長的數據儲備可不是比亞迪短時間內能追上的。
黑芝麻智能CEO單記章也表示:“與吉利的合作讓我們的A2000芯片在復雜路況下的識別準確率提升了17%?!?/p>
真正把冗余應用到場景的“大躍進”
安全可以說是智駕永遠的核心,這次吉利發布的G-AES通用障礙物識別系統,可以把暗光泊車的成功率提升23%,同時雙芯片的架構還能實現1000TOPS的算力,可以說兼具了安全和冗余設計。
對比之下,比亞迪的AEB系統雖然也能實現100km/h速度下單穩定剎停,但在復雜路口的博弈級通行能力上,還是有一些不穩定。
之前有媒體在城市道路實測中,當時星艦7 EM-i的MNOA功能就可以在早晚高峰時段成功完成連續變道、環島通行等復雜操作,并且全程沒觸發接管。
而比亞迪漢L在相同場景下,就出現過因為對電動車預判的不足,觸發了兩次人工干預。
行業數據顯示,吉利旗下的L2+級車輛已經超過了750萬輛,積累了百億公里的真實場景庫,給它的安全算法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素材。
同時,沃爾沃安全工程師出身的吉利工程師團隊,更是把2008年時全球首個AEB系統的研發經驗應用上,從安全基因的角度看,沃爾沃的實力大家懂得都懂。
吉利背后的“大格局”
在供應鏈層面,比亞迪通過自研的IGBT芯片和與地平線合作的征程6芯片,形成了“自研+外購”的機制。
而吉利的生態協同策略則更有前瞻性,星睿智算中心2.0跟阿里云、百度云形成算力聯盟,同時還和Mobileye合作開發了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可以說是在全球范圍形成了數據閉環。
Mobileye CEO Amnon Shashua評價道:“吉利的開放生態模式為行業提供了新的合作范式。”
同時根據長城證券報告顯示,比亞迪智駕普及將帶動激光雷達需求增長300%,但吉利的開放生態模式更有利于供應鏈成本控制。2025年,吉利與黑芝麻智能合作的智駕方案成本較行業平均低22%。
除了自主品牌的“內戰”,吉利還積極面對特斯拉FSD入華導致的“鲇魚效應”。
李書福就曾表示,吉利星座在軌衛星達到了30顆,可以實現24小時覆蓋全球90%的區域。
這種“天地一體”的布局,讓吉利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占據了不小的優勢。
在東南亞市場,吉利星睿智算中心都和當地政府達成了合作,實現車路協同數據共享,為以后自動駕駛出海的落地提前鋪路。
相比之下,雖然比亞迪目前在東南亞市場份額的競爭中領先,但在更加復雜的歐洲法規面前,其智能化配置仍然需要更多本地化的調整。
而吉利卻已經通過和Waymo合作,將“千里浩瀚”系統適配了當地法規,星座也已經覆蓋了北歐95%的區域。
根據羅蘭貝格預測,到2028年,全球智駕市場將形成“中美歐三足鼎立”的格局,吉利的開放生態模式更具適應不同法規的靈活性。
另一方面,吉利的開放生態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甚至延伸到了品牌和市場布局。
此次吉利宣布翼真汽車也并入銀河品牌,形成了轎車、SUV、MPV、硬派越野的全品類矩陣。
這種整合讓吉利在15-30萬元的價格區間形成密集布局,正是和比亞迪形成了錯位競爭。
還有渠道端,吉利實施的“新能源一張網”戰略,把銀河、極氪、領克等品牌并網銷售,并且共享智駕資源。
中汽協專家指出,吉利的品牌整合與渠道創新,為其智駕平權戰略提供了堅實支撐。相比之下,比亞迪多品牌分散運營可能影響技術協同效率。
用戶體驗才是終極目標
總的來說,大家搞智駕平權的最終目標,都是提升用戶體驗。
就比如吉利銀河E8標配的“低速無人代客泊車+機械臂自動充電”,可以說是直擊新能源用戶的痛點;
而比亞迪雖然通過硬件預埋未來可以實現快速OTA,但目前來看,在泊車場景的多樣性上還是有一些差距。
同時在“AI造車”方面,吉利雷神EM-i超級電混通過星睿AI云動力實現了全局優化,把插混轎車的油耗降到了2L級。
這種AI優化不僅提升能效,還能延長電池壽命,可以說從各個層面都解決了新能源用戶的續航焦慮。
而智能底盤方面,吉利自研的AI數字底盤實現了全球首個無人駕駛漂移,4毫秒的扭矩矢量控制響應速度據說要比人類快25倍。
而在座艙交互上,AI銀河精靈通過星睿大模型和DeepSeek的融合,能理解用戶的模糊指令,讓用戶在車上就能享受國內最前沿的AI交互體驗。
當比亞迪用全民智駕發起“降維打擊”,吉利則以開放生態發動了全維度的反擊。
這場智駕之戰估計不會具體分出個勝負,但也確實給中國汽車產業提供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智能化路線。
對于消費者而言,無論是比亞迪還是吉利,都會在這之中成長出更安全、更智能的造車經驗。
就像李書福所說:“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是讓每個用戶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安全感?!?/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