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東“第五城”,惠州靠近廣州、深圳這兩大一線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邁進萬億GDP俱樂部或就在“十五五”期間。
從2024年的廣東各地經濟增速來看,深圳、東莞、惠州等3市領跑,其中深圳以5.8%的增速居于全省首位,深圳周邊城市東莞、惠州GDP增速也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規上工業、進出口總額等數據表現同樣亮眼。
對接深圳,是惠州最大的優勢。
2023年底,《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印發實施,惠州全域入圈;2024年4月,《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4年工作要點》對外發布,以52項措施推動惠州深度融深融灣。
2024年,惠州GDP突破6000億元,為6136.39億元,在全國城市排名中位居第49名,首次進入前50名。排在惠州前面(第48位)和后面(第50位)一位的城市,分別是湖北省的兩座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陽,其中宜昌市GDP為6191.12億元,襄陽市GDP為6102.41億元。
從近年來的數據看,2023年惠州GDP為5639.68億元,排名全國第51位。2022年惠州GDP為5401.24億元,排名全國第54位。2021年惠州GDP為4977.36億元,排名全國第55位。
近四年,惠州經濟總量接連跨越5000億元、6000億元臺階,在全國城市中的排位從第55位提升到第49位,前進了6位,超越了襄陽市、漳州市、哈爾濱市、濟寧市、洛陽市、南寧市和太原市。
再縱深一點看,10年前,惠州GDP首破3000億元,尚不足現在的一半,相當于用10年時間實現了“再造一個惠州”。
在廣東各地市排名中,惠州是唯一一座GDP介于5000億元到1萬億元梯隊的城市,理所當然是下一個沖刺萬億城市的“種子選手”。
對此,廣東對惠州寄予厚望,政策紅利并不吝于投入。
2024年,廣東印發《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提出支持惠州在中海油、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TCL、德賽等明星項目加持下,加快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大萬億元級產業集群,以28項具體措施,支持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印發《關于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的意見》,指導惠州補短板、挖潛力、拓空間,為全省破題“區域發展不平衡”擔先鋒、探新徑。
早在2021年,惠州工業總產值就突破萬億,成為廣東第五個萬億工業城市。惠州自己定的目標是,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進一步突破2萬億元。
惠州是有底氣的,2024年,惠州實有經營主體突破90萬戶,產值超10億元的工業企業有151家、超百億元的15家、超千億元的1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650家。2135家規上工業企業中,有1000家高企、46家“小巨人”企業、478家專精特新企業,貢獻了全市3/4的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
作為全國重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惠州產業規模穩居全省第三。惠州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已經連續兩年上榜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名單。
惠州工業總產值已躋身全國第二梯隊前列,雖與蘇州、深圳等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但在產業發展上已形成類似蘇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深圳(電子信息+新能源)的“雙輪驅動”模式,產業集群競爭力不斷增強。
惠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深圳都市圈副中心,連接著周邊的重要城市。西臨廣州、南接深圳與東莞,惠州是大灣區中僅有的與兩大核心城市和東莞同時接壤的城市。
在外界看來,惠州最大的吸引點在于“地”。惠州土地面積約占整個大灣區的1/5,相當于廣深莞三市土地面積之和,但土地開發強度僅為11%左右,海域面積更是廣深莞三市海域面積的3倍多。
人口方面,截至2023年末,惠州的常住人口為607.34萬人。對于擁有600余萬人口的惠州市來說,2023年廣汕高鐵開通運營后,新增羅浮山站、博羅站、惠州南站、惠東站4個高鐵站,至此成為廣東區域型鐵路樞紐,擁有5條線10個站,是廣東高鐵最多的地級市。
搭上快車的惠州,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