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世家的一對售價2700元的鐵質發卡,與電商平臺1元同款的巨大價差,掀起了輿論風暴。一邊是網友調侃“不坑窮人”,另一邊是門店庫存告急的銷售熱潮;而與此同時,Gucci、Shihyo等品牌關店、破產的消息頻出,奢侈品行業正經歷冰火兩重天的考驗。這場爭議背后,不僅是消費者對品牌溢價的質疑,更是一場關于“價值定義權”的隱形談判——品牌如何在短期流量與長期信任之間找到平衡?
爭議即籌碼:黑紅策略的雙刃劍
巴黎世家的“天價單品”策略,本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博弈。從4000元的鑰匙發圈到1.2萬元的破洞鞋,品牌通過制造“荒誕高價”話題,主動挑起公眾情緒對立,將輿論爭議轉化為免費流量。這種“黑紅也是紅”的戰術,短期內確實能突破信息繭房,甚至吸引部分消費者為“社交貨幣”買單。
但談判專家李力剛指出,這種策略的核心風險在于“透支信用”。當品牌不斷試探消費者對溢價的容忍閾值時,實則是在用短期話題性置換長期信任資本。若無法將爭議轉化為品牌文化的認同(如先鋒設計理念),反而因產品質量投訴、售后糾紛(如強制補差價事件)加劇矛盾,爭議便會從“籌碼”淪為“負資產”。
關店潮下的生存談判:從擴張到精耕
奢侈品關店潮的蔓延,則暴露了另一層博弈邏輯——品牌與市場環境的重新適配。早年激進擴張的策略(如哈爾濱一條街開兩家LV)導致門店過剩,而新一代消費者對個性化、性價比的追求,迫使品牌從“地段霸權”轉向“體驗價值”的談判。例如,成都太古里引入迪奧咖啡店、運動品牌交互實驗室,試圖用場景化消費延長用戶停留時間;恒隆廣場則通過引入設計師品牌與香氛業態,重構高端商場的“生活方式”標簽。
這種調整暗合談判中的“均勢策略”:當品牌失去絕對優勢(如壟斷性溢價),需通過差異化價值(獨家體驗、稀缺服務)重新定義談判桌。李力剛曾提出,劣勢方需“以空間換時間”——收縮戰線(關店)的同時,集中資源打造不可替代性(如限時快閃店、會員專屬服務),從而在僵局中創造新籌碼。
破局關鍵:情緒管理與價值重構
無論是天價單品引發的輿論反噬,還是關店潮背后的市場冷遇,破局的核心在于“雙向需求洞察”。巴黎世家若想將爭議轉化為長期利益,需完成兩步走:其一,用產品創新(如材質工藝升級)或文化敘事(如環保聯名)填補價格與價值的認知鴻溝;其二,通過透明化溝通(如公開成本結構)重建消費者信任,而非僅依賴Logo溢價。
而對于深陷關店危機的品牌,談判專家李力剛的建議是“以退為進”:關閉低效門店并非失敗,而是將資源投向線上私域(如小程序限量預售)或跨界合作(如與科技品牌聯名),在收縮中尋找新增量。畢竟,真正的談判高手從不懼怕僵局——他們只把僵局當作重新洗牌的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