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咕咕 編輯丨百進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1400字)
3月4日,有關部門重磅宣布,自3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對美國因美納等公司采取不可靠實體清單處理措施。
這是對此前(3日)美國動作的迅速反制,即美國政府以芬太尼問題為借口,宣布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關稅。
這場可視為2.0版的貿易戰背后,既折射出美國對華戰略的深層意圖,也凸顯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主動應對策略。
1
反制措施:精準打擊與法律支撐的雙重維度
中方此次反制,關稅報復與產業制裁并行,呈現三大特征:
首先,對美國農產品與能源產品實施差異化加稅,其中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征 15%,高粱、大豆、豬肉等加征 10%。這些商品既是美國對華出口的重要品類,也是美國中西部農業州的經濟支柱,直接觸及特朗普政府的票倉根基。
其次,商務部將萊多斯公司等 15 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禁止向其出口兩用物項;同時將特科姆公司等 10 家企業及因美納公司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限制其在華經貿活動。這些舉措既針對美國軍工復合體與高科技企業,也劍指其涉臺軍售行為,體現了維護國家安全與主權的明確指向。
其三,法律層面,中方嚴格遵循世貿組織規則,通過爭端解決機制起訴美方加稅行為,并依據《對外貿易法》《反外國制裁法》等國內法實施反制。
這種 “多邊訴訟 + 單邊反制” 的組合策略,既占據道義制高點,又確保行動的合法性,避免陷入 “以戰止戰” 的被動局面。
2
戰略深意:打破美方 “關稅勒索” 的惡性循環
美國此次加稅的核心邏輯是 “以關稅促談判”,試圖通過施壓迫使中國在技術、市場準入等領域讓步。
但中方反制傳遞出清晰信號:中國不會屈服于單邊威脅。
從 2018 年貿易戰至今,中國已構建起多層次反制工具箱,此次措施不僅延續了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的策略,更強化了非關稅手段的運用,如稀土出口管制、科技領域實體清單等,形成 “關稅 + 技術” 的復合威懾。
此外,中方通過設置加稅緩沖期(3月10日至4月12日),為美國企業與消費者預留調整空間。
這種 “有限度反制” 既展現維護自身權益的決心,也為后續談判保留彈性,體現了 “打談結合” 的務實態度。
3
全球影響:產業鏈重構與多極化趨勢加速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全球經濟的沖擊不容忽視。對美國而言,加稅導致其進口成本上升,通脹壓力加劇,企業利潤受損,消費者負擔加重。
有分析顯示,美國對華商品加稅10% 將使美國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約5000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盟友如加拿大、墨西哥也同步遭關稅打擊,北美自貿區瀕臨破裂,進一步削弱其國際領導力。
對中國而言,反制領域的選擇并非隨意,而是基于對美國相關產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的深入分析和精準打擊的需要。
反制措施更是深思熟慮,盡管短期內可能影響部分進口商品價格,但長期看將推動國內產業鏈升級。例如,對美國農產品加稅或加速中國農業科技投入與供應鏈多元化布局;對高科技企業的制裁則倒逼芯片、生物醫藥等領域的自主創新。
此外,中國已通過 “一帶一路” 與金磚擴容等戰略,積極拓展了新興市場,降低了對美依賴,加速全球經濟多極化進程。
4
未來展望:理性對話仍是唯一出路
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關稅戰沒有贏家。反制措施雖然能夠為中國爭取一定的利益,但也可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盡管當前局勢緊張,但中美經貿關系的深度依存性決定了 “雙輸” 結局不符合雙方根本利益。美國若繼續奉行單邊主義,不僅無法解決國內經濟結構性問題,還將進一步孤立自己。
未來,中美雙方能否在技術合作、氣候變化等領域找到新的利益契合點,將成為緩和貿易摩擦的關鍵。
或者說,美方唯有摒棄零和思維,回歸合作共贏,才能真正破解中美貿易困局,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