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英國是個不折不扣的“旅游達人”,伴隨旅行的是槍炮戰爭和殖民。按照最流行的說法,英國是地球上第一個達成打卡全球成就的國家。
全球193個國家中只有22個國家沒被英國碰過,實際上有171個國家曾經被英國侵略占領或者干預過。
百年前的英國是世界當之無愧的霸主,米字旗幾乎在世界各個角落飄揚,就連圣城梵蒂岡都曾感受到英國的威脅。可現在我們聊起英國來卻很難對這個國家產生恨意,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現在的英國衰落成什么樣子了呢?
英國打卡全世界
英國的全球擴張始于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那時的英國為了搞差異化競爭,開始拓展海外殖民地,英國團隊開始順著海洋四處漂流,不管是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還是非洲沿岸都能看到英國船隊的痕跡。
19世紀的英國殖民擴張達到了頂峰,日不落帝國的名號也就這么打響了,英國人號稱只要地球上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在陽光之下迎風飄揚的米字旗。
那是屬于撒克遜人的高光時刻,英國就是當時世界不可爭議的霸主,不管是從國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經濟實力上來看,英國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
英國這么小的一個島國憑什么統治了半個地球呢?答案無非是八個字,海軍強大,戰術靈活。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幾乎無敵,英國可以憑借強大的海上力量能把自己的勢力迅速投送到世界各個角落。
也正是憑借強大無比的艦隊,英國才能迅速的控制世界上所有重要的貿易路線,當年的英國艦隊打遍全球無敵手的存在,其他同樣進入工業革命的國家的海軍加起來或許都沒有英國的艦隊實力強悍。
而且英國的外交手段也非常靈活,它非常明白如何挑動各地區間的矛盾,利用利益分化,煽動內部分裂來輕松獲取利益,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成了英國全球侵略的拿手好戲。
印度就是其中的典型,想要吞并印度的英國并沒有一股腦地將自己的統治強加在印度各地,而是通過東印度公司逐步滲透,逐漸掌握了當地的經濟。
掌控經濟之后,英國就開始利用印度各邦國之間的矛盾,將原本不大的矛盾挑起,等到印度各邦國之間戰火紛飛的時候,他們在背后坐享漁翁之利,最終控制了整個印度次大陸。
而此時的控制過程已經不可能經歷太多的反抗了,甚至有些當地人還會把英軍當成救世主,明明是侵略,確定是讓英國人完成了救贖,這就是英國手段的高明之處,用最軟的手段完成最硬的目標。
殖民全球的日不落帝國為何沒啥惡評?
英國侵略了這么多國家,為什么在全球口碑還算可以呢?至少沒有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樣臭名昭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一點或許是英國人的紳士形象,在我們形容英國人時,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穿西裝打領帶外加說話不緊不慢,紳士做派已經進入到英國的骨子里。
這種文化形象在英國的殖民歷史上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當時的世界正在經歷大航海時代,所有掌握了先進技術的國家都在拼了命的擴張實力。
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葡萄牙也好不到哪里去,屠殺在殖民過程中時有發生,只有英國人在進行殖民統治時表現得相對斯文一些。
剝削肯定是存在的,但英國的統治從來就沒有用直接屠殺為主要手段,手段相對溫和,而且英國人也很少參與當地的管理,都是站在幕后遙控指揮,這樣英國人同當地的沖突就很少了。
英國在非洲和東南亞就很少直接派遣大批軍隊強行管理,在英國的眼里,通過當地酋長和土邦主來統治人民的效率更高,英國只需要搞定這些當地的大勢力就可以了。
這一招矛盾轉嫁非常高明,所有的當地人都會將矛盾的焦點放在本地管理者上,而不是直接感受英國人的壓迫,再加上英國人的高冷姿態,表面上又保持對當地文化和宗教的尊重,并沒有強行要求殖民地進行信仰改革,無形之中降低了很多矛盾。
而且英國的殖民過程中不是一味的燒殺搶掠,很多殖民地在英國的統治下還是緩慢的進入現代化的,印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印度成為了英國殖民地,但英國也是實打實的幫助印度建設了許多基礎設施。
曾經的印度連一個統一的國家都不算,邦國林立宗教混亂,是英國的到來才幫助印度建立起統一的國家體系,雖然英國人做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搜刮印度這片土地,但是從客觀上來講,印度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樣子,就是因為英國人幫助印度打下的基礎。
而且英國還在印度推動了司法體系改革,建立了相對現代的行政系統和現代教育制度,也算是做了一點好事,這其實就是英國殖民的高明之處,他們的政策從來就沒有殺雞取卵,而是放眼長遠,只不過英國人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高光時刻持續了沒幾年而已。
在衰落中掙扎的英國
歷史就像個輪回,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如今混得著實有些慘。如果說當年英國在全世界橫行無忌靠的是強大海軍和狡猾外交的話,那今天的英國就是在為當年的輝煌買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英國煞費苦心構建的殖民體系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英國的國運也跟著開始走下坡路了。
如今的英國早就沒了日不落帝國時代的輝煌,反而面臨著一系列的困境,2022年英國通貨膨脹率一度飆升至13%,達到近四十年的最高水平。
能源價格飛漲,普通家庭取暖費用暴增,年取暖費用從之前的1000多英鎊直接飆升到3500多英鎊,各項生活成本的上升讓英國民間怨聲載道,昔日的世界工廠早已關張,如今的英國得為保暖發愁了。
而且英國歐洲大陸一向尿不到一個壺里去,拼了命的要擺脫歐盟的控制,可是脫歐之后英鎊的匯率跟著一路狂跌,原本英鎊在全球各國貨幣中非常值錢,現在兌美元的匯率一度跌到1.14美元以下,直接來到了1985年以來的最低點。
英國本土又沒什么資源,企業非常依賴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匯率下跌讓本就不景氣的經濟雪上加霜,很多英國公司紛紛宣告破產,企業破產潮不可避免。
2022年第二季度有超過5600家英國企業破產,哪怕到了現在,破產之后依然沒有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經濟政策就更不值得一提了,特拉斯政府推出的經濟政策根本就是抱薪救火,凍結能源賬單,削減環保稅和給能源企業提供巨額補貼這些措施看似是在救市,但是英國政府卻因為這些政策舉債超過千億英鎊。
英國本來就債臺高筑,為了救經濟還得繼續借錢,可問題是政策根本就沒有落實到普通家庭頭上,反而讓那些能源企業利用政策又撈了一波塊錢。
英國的經濟看上去已經失控了,特別是現在整個歐洲正在墮落的大背景,讓脫歐的英國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現在的全球供應鏈也出現了問題,出口下滑,進口依賴加重,英國的貿易形勢愈發不妙。
雖然英國政府不斷表示要與新興經濟體加強聯系,可要填補脫歐和疫情帶來的損失,恐怕沒個十年八年緩不過來。
當年那個號稱全球最富強之一的日不落帝國,今天卻淪為了民眾抗議、企業破產和貨幣貶值的落魄貴族,這畫風轉變的著實有些令人唏噓。
經濟基礎決定上升建筑,兜里沒錢的英國在全球說話的力度自然也就減弱了,英國稱霸全球靠的是龐大的殖民體系和海上霸權。
可是現在殖民地已經紛紛獨立,全球權力也經歷了重新洗牌,英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就隨之成為了歷史。
所以英國的衰落就是情理之中的事,賴以生存的殖民體系已經崩潰,全球霸主地位又怎么可能保得住呢,隨著英國話語權的衰落,僅剩的幾個殖民地也慢慢出現了停掉不聽宣的狀況。
甚至已經有了從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轉變為合作伙伴和競爭者的苗頭,可以說英國政府現在除了能控制島內之外,其他海外領地控制力幾乎為零了。
如今的英國不光要應對脫歐后的種種陣痛,還得應對內部的分裂主義,蘇格蘭獨立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息,北愛爾蘭的局勢也時有動蕩,英國的內部凝聚力早已大不如前。
結尾
曾經橫行天下的日不落帝國如今已深陷經濟泥潭和社會困境,曾經的輝煌和今日的落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英國的歷史其實給了人們很多啟示,殖民擴張固然帶來了短期的強盛,但任何想通過剝削和掠奪建立的霸權終究會有終結的一天。
英國的衰落不僅是個國家興衰的歷史輪回,更是全球權力格局變化的一個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