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本年度最受矚目的特展“秦漢文明”共有160多件展品,包括書法、繪畫、雕塑、陶瓷、金銀器、漆器、玉器、紡織品和建筑石刻等。其中,來自陜西的文物有61件(套)。
步入展廳,首先就會看到兩套銅車馬,它們是中國文物中的明星。不過,作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紐約觀眾所能見到的只是復制品。
秦始皇陵1號銅車馬(復制品)
秦始皇陵2號銅車馬(復制品)
兩輛馬車是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20米、距現地表7.8米深的地下發掘出土的。當時,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個木槨內,因木槨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但車馬構件基本齊全。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
這組銅車馬按出土時的前后順序編為1號車和2號車。因為當時青銅器制作工藝方面的局限,銅車馬并沒有做成當時實用車的大小,而是按照皇帝御用車隊中屬車的形制縮小二分之一。
1983年,2號銅車馬修復完成,此車為后車,駕車人坐姿駕車,稱之為“安車”,是供主人出行乘坐的。
1988年4月,1號銅車馬修復完成。此銅車馬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厘米,進深70厘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后面留門以備上下。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
1號車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駕車者立于車上。以功能而言,此車是在主人乘坐安車出行時,在前方開路警戒的,其作用類似于今天的警車。
在這輛車上,人們發現了更多有趣的細節。
銅御官俑高91厘米,按照一比二的比例,真實身高應該在182厘米。
此人為了完成任務,防止意外發生,配備了各種實用的武器。
首先,背負60多厘米長劍——
在車輿右側準備了一面盾牌。
在車輿前掛了一件銅弩,并在旁邊備好了銅鏃。
秦軍精良的武器制作,體現在這只金銀鑲嵌的秦弩上。
更有趣的是,人們發現了這只弩在馬車上的使用方式。
一號銅車上的弩與弩輒
弩是掛在馬車上的,而用以在馬車前固定銅弩的是兩枚銀質飾件,它們叫做弩輒。
一號銅車上的銀弩輒
弩輒的作用并不僅僅是用來安放弩的,更重要的一個功能是需要激發時用來張弩的,相當于一件半自動裝置。
一旦發現敵情,需要用弩來射殺,那么,只需將卡在弩輒中的弩向斜上方用力拉弦,即可實現弩弓張開。這一巧妙的裝置,使得乘車的武士能夠在馬車上快速完成射殺準備,應對突然發生的各種險情。
為了保證乘車武士的視線受到最小影響,車蓋的作用非常重要。而這件車蓋,同樣堪稱一件歷史為我們留下的極品。此車蓋直徑1.5米,最薄處僅0.5毫米,工藝令人嘆為觀止。為了達到延展性,傘蓋在青銅配比上有特別處理,通過加鉛方式來實現。
今天我們看到的高車御手,面部表情沉靜,嚴肅中透著一絲輕松,不過,秦兵馬俑的撼人氣勢,以及其時的精巧與智慧,也已經在一個個精彩的細節中復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