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全面爆發后,我人民解放軍分東、西兩線,以鉗形攻擊之勢,向越南的老街、同登、柑塘、高平等越南北部重要戰略城市發起猛烈進攻。
東線部隊由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上將指揮,下轄六個主力軍,分別是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和55軍。根據地形和越軍防線的部署情況,許世友上將決定采取“南北對進,鉗形攻擊”的戰法,向從東、西北兩個方向向越南北部重鎮高平實施攻擊。
原本,按照許世友上將的預定計劃,41軍主力從念井、莫隆突破后,將從西北向通農、河安、班莊突擊,同時以一部從北側攻占納隆大橋,配合42軍斷敵退路;42軍主力突破越軍第一道防線后,從東南方向向東溪、梅弄隧道、博山、高平實施攻擊,共同鉗擊合圍高平346師。
但是,計劃終究只是沙盤、地圖上的預演,當它一旦落到真實戰場上的槍林彈雨和高山密林中時,就有了無窮的變數。41軍和42軍在高平戰役中,陰差陽錯地拿錯了“劇本”,又誤打誤撞唱錯了戲,最終導致高平戰役成了一場帶著戲劇性色彩的經典之戰。
一、預定計劃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41軍參戰部隊約合43000余人,民工10000多人,坦克146輛,師以上地面炮兵21個營,204門火炮,組成東線戰場北集團,被許世友上將寄予厚望。
畢竟,第41軍長期駐守嶺南,除了三大英雄團,41軍還擁有一個模范團122師364團(英勇善戰模范團),因而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廣州軍區的王牌主力軍。
起初,許世友上將給麾下這支王牌部隊下達的任務是:以部分兵力圍殲朔江地區的敵人,同時集中主力從念井地區發起進攻,向通農、河安、高平方向實施戰役穿插,并與42軍協同作戰,共同圍殲高平地區的敵人。戰斗分界線劃定為德天、廣淵、高平和班莊一線。
接下任務后,北集團41軍軍長張序登、政委劉占榮立即組織召開了軍黨委會議。張序登決心:集中主力121師、123師(欠368團)加強軍坦克團及軍區部分水陸兩棲坦克,繞過敵346師防御正面,從念井方向實施突破,沿莫隆、通農、班莊、扣屯方向實施穿插進攻,一部穿插高平西面納隆,切斷敵346師退路,阻擊越軍322師增援;中路正面122師從平孟至孟麻一線突破,主要負責圍殲朔江之敵,打通平孟至高平通路;另以368團從靖西縣龍邦方向正面進攻牽制茶靈之敵;配屬的43軍160師(師長:張志信、政委:李兆貴)隨后在高平外圍加入戰斗,與南集團配屬的162師圍殲高平之敵。
簡而言之,41軍的作戰計劃是由主力121師打頭,打開突破口后向敵后穿插。123師帶兩個主力團367團、369團跟進,在通農地區兩個師分道,實行長距離兩層穿插。
關于具體的穿插部署,兩個師分別穿插到董賽、班莊和扣屯,實現對高平的雙層包圍圈。要求由122師首先獨立攻擊朔江,在2月17日拂曉時分發起進攻,力求當天上午殲敵一個團;而后乘坐汽車和坦克前往河安,配合123師殲滅敵346師前指及所屬部隊,要求2月17日19時實現殲敵目標;當晚繼續向高平開進與軍主力會合,18日拂曉對高平發起進攻,進而全殲敵346師。
根據作戰要求,122師和123師被擴編為甲種步兵師,軍部和121師增設了擔架勤務分隊。軍區將炮兵27團、炮兵209團第1營、炮兵12團第1營、軍區獨立坦克團第2營、工兵13團第1營、濟南軍區噴火連以及汽車47團的兩個營配屬給41軍作戰。部隊共計裝備坦克132輛、裝甲車15輛、師級以上地面火炮288門、汽車2071輛,參戰總兵力為44462人(不包括配屬部隊)。
許世友上將的計劃核心是由41軍正面強攻,42軍實施大縱深穿插形成合圍,因此42軍接到的任務是從東溪-廣淵一線側翼穿插,于2月23日前抵達高平城外圍,協助41軍攻下高平城。
二、穿插艱難
戰爭的進程并不總是令人滿意,也許是天不遂人愿,負責主攻任務的41軍在穿插行進過程中吃了大虧,屢屢受阻。
受人為指揮、自然地形等因素所迫,41軍一開戰,仗就打得很被動。41軍各部首先遭遇了地形困境,在朔江至平孟公路兩側五六百米的高山上,越軍以2個營的兵力據險防守,牢牢地封鎖住朔江內峽谷的必經之路。要知道,朔江峽谷寬度僅80-200米,又遭越軍346師246團兩個營采用立體火力封鎖,恍如天塹。
而從廣西邊境小鎮平孟連接過來的公路非常狹小,蜿蜒穿行于最遠不過200米、最近僅8米的兩山之間,進攻難度非常之大,越軍在此駐守,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軍令如山,正所謂“華山只有一條路,再艱再難,也得走下去”,41軍的戰士們面對如此封鎖,沒有畏懼,而是奮力死戰,力求突破越軍防御陣地。
怎奈,僅開戰首日,41軍前鋒部隊就步兵傷亡427人,坦克損毀11輛(機械故障占63%)。從平孟至孟麻一線突破的122師364團2營更是誤入雷區,整建制失去戰斗力,可謂傷亡慘重。
四天后,41軍所部也僅向前推進4.2公里,日均行進速度約1.05公里,如此緩慢之速度,又怎能按時穿插到指定戰斗位置?
原計劃122師在數小時內攻下朔江,結果打了6天才攻下,余敵逃入大山,而后雖然又進行了多次清剿,直到3月16日完成撤軍,也未能全殲朔江之敵。
原計劃6至12小時就應實現的迂回穿插最終用了6天時間才勉強完成。主力121師遇襲100多次,損失慘重,許多戰斗分隊被打散。由于后勤部隊頻繁遭越軍游擊隊民兵襲擊,彈藥糧秣也送不上去,部隊更陷入了連著幾天近乎彈盡糧絕的危險境地。
三、陰差陽錯
與此同時,從側翼負責穿插的42軍則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突破。從2月17到19日,42軍可以說創造了一個裝甲奇跡。其下屬的126師376團坦克營穿越布局關"死亡走廊",創下僅用18小時突進32公里的記錄。2月19日6時,部隊穿插到位的42軍126師占領東溪,徹底切斷高平南向通道,令駐守高平的346師成為了甕中之鱉。
得知42軍勝利的好消息后,許世友上將緊急重構作戰計劃。2月19日21:00,許世友命令42軍主力轉向高平(原計劃中42軍僅承擔30%攻擊任務),而41軍轉為牽制茶靈越軍,同時對抗越軍增援而來的338師。
為支援42軍攻城,2月21日,許世友上將進行了火力重組,將整個戰區75%的炮兵,約18個炮兵營全部劃歸42軍指揮,使得42軍獲得炮火支援密度達41軍的2.3倍,同時建立空中補給線,日均空投物資從12噸增至87噸。
2月23日,許世友上將拆解部隊建制,將41軍122師拆分為三支特遣隊,以填補42軍側翼缺口,同時調54軍162師接管廣淵方向的越軍,而廣淵方向本為42軍作戰任務。
我軍的作戰調整間接導致了越軍的致命誤判。越軍情報失誤,將42軍誤判為“師級佯攻部隊”,以至兵力錯配,在茶靈方向多部署1個師,使得高平防御進一步空虛。
2月25日,趁著越軍兵力分散、左右掣肘,42軍集中兵力、火力猛攻,僅用7小時便拿下了高平城市區!
此后,高平戰役便轉入清掃圍剿越南殘余民兵游擊隊的尾聲階段,高平戰役至此,其實已然基本結束。
按照預定計劃,41軍、42軍的戰斗分界線是廣淵、高平、班莊相連之線,線上各點除廣淵外,均屬41軍。最終,戰斗發展的結果卻發生重大變化,高平本屬41軍,卻由42軍攻占;茶靈本屬41軍,卻由42軍在54軍162師配合下攻占;廣淵本屬42軍,卻由54軍162師攻占。高平一戰,實在是戲劇性頗多。
很多年后,高平之戰的戲劇性演變,更是成為了研究機械化戰爭時代彈性指揮體系的經典案例。
2001年美國陸軍《戰役法手冊》將其列為"非對稱任務轉換"研究范例,特別強調42軍從側翼穿插部隊轉型為高平主攻力量的決策時效性——解放軍僅用時9小時就完成了戰役重心轉移。
41軍從主攻變偏師,42軍從偏師變主攻,一切雖是陰差陽錯,但好在最后結局皆大歡喜。高平城于2月25日為我軍成功占領,高平城內守敵316師亦遭受重創,幾乎被全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