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目前我們正處于通縮當中。截止去年底,已經是連續第7個季度,名義GDP增速反常的低于實際GDP增速。
我們知道,名義GDP增速低于實際GDP增速即視為通縮。截止去年底,我們正處于2000年后最長的通縮周期當中。
但是,上個月發生的一個信號,表明即將有神秘力量,可能從通縮螺旋中撕開一道口子,將我們拉回正軌。而這,對于我們中產的投資和資產配置決策,至關重要。
因為我們知道,人和人之間要拉開財富差距,重點在分配環節而不在創造環節。金融在財富分配環節,是可以讓一部分人輕松拿走另一部分人的財富的。
所以我寫這篇,并不是為了什么宏大敘事,而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機會。接下來我展開來說。
一)出人意料的黑天鵝和信號
我們先回憶下什么是通縮螺旋,簡單的說,就是居民不敢消費,于是企業賣不動貨,導致物價下跌企業收入減少,為控制成本就不得不給打工人降薪,于是導致打工人更加不敢消費。。。
那么,針對這種螺旋,破局的關鍵是什么?
一般有兩條破局路徑:
路徑1 消費者首先增加消費,給企業主增加收入。
路徑2 企業主首先提高工資,給打工人增加收入。
近一年以來,大家的破局視角,都集中在路徑1,也就是上面通過發債來籌資,用資金發消費券,發補貼,來給居民增加消費,以拉動企業收入增長。希望企業收入增長后可以給打工人加薪,然后加薪后的打工人再增加消費,走入良性循環。
但上個月,deepseek橫空出世這個意外信號,又或者說是良性的黑天鵝,突然把我們拉到了路徑2,以路徑2為突破口來將經濟拉回正軌。
這個怎么理解?企業家憑什么在營收未增長的情況下就提升工資,增加開支呢?
熟悉股市的同學,應該還記得一周多前,阿里財報發布后跳空高開,大幅上漲。原因僅僅在于,阿里的資本開支環比激增80%,并宣布未來三年對AI和云計算基礎設施的投入將“超過去十年總和”。
阿里股價又有AI的故事可講了。
如果我們不炒股票,那么我們對阿里的AI故事并不關心,但我們關心的是它的資本開支。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企業的成本支出,無論人工成本還是硬件采購成本,只要無限拆解下去,最后都會變成人工成本。
所以阿里的支出,必然會轉化為AI產業鏈上所有人的收入。
阿里是如此,其他的大型科技公司,也不得不被迫跟進。所以,只要是大型的上市科技公司,誰也不敢錯失這個風口,企業主必須加大對AI的投入,這些投入,最后全部會轉化為從業者的收入。
也就是說,不是居民主動增加消費來給企業創造收入,而是科技企業為了戰略和投資,不得不增加投資來給從業者提供更多的收入。
但如果僅僅只是部分企業增加開支,我認為還不足以把我們拉回正軌。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科技是國家意志。這也是高層提出的貨幣寬松的期望出口(貨幣寬松的出口不再會是地產)。對于這種意志,我們可以從中美博弈的角度進行觀察。
二)中美大博弈
首先我們理清一個概念,對于國家,如果不考慮外貿(外匯或黃金購買他國勞動),那么對于本國,是不存在存量財富概念的。
因為錢的本質,是對他人勞動的索取權,用于購買別人的勞動的。但貨幣本身是央行發行的。如果貨幣就是財富,那么央行印鈔就可以了。但很顯然,貨幣不是國家財富。
對于國家來說,每年的勞動產出,在勞動人口和生產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就是不變的。
由于勞動人口很難增加,所以,國家的產出增加,只能靠生產效率提升來實現。或者我們可以說,國力的本質,就在于國家的生產效率,而生產效率就是依靠科技的。
所以,在AI這個預期可以急速提升效率的大風口面前,中美誰都不敢懈怠,誰都必須大力進行資本投入,這個是拼刺刀的階段。
我們先看美國。
這幾天出了一個新聞,就是懂王和萬斯,跟烏克蘭老大吵架的事情。
在這次爭吵中,懂王明說了沒有美國的支援,戰爭持續不了兩周,這說明什么?說明烏克蘭打的是美國的消耗。
站在懂王和萬斯的立場,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不想再出錢了。所以,不管是他們想要的礦產協議,還是他們要談判結束戰爭,都是為了停止在烏克蘭問題上繼續消耗。把錢省下來。
這個是對外的。
對內呢,馬斯克操刀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也在對內做公務員裁員,對內也能省一筆錢。
甚至懂王搞出售價500萬美元的移民金卡,也都是為了錢。
搞那么多錢干什么?
因為東大。
投AI,投科技,把對外對內省下的錢,省下的資源,全部投入到最為關鍵的戰場,也就是先端科技戰場,來和東大競爭。
然后我們再看東大這邊,去年一直在提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升級,就不說了。最近提出的推動更多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也是為了給科技公司融資堆資源。
我曾在2024年的年初,預測過2024年不會是放水節奏,原因就在于上面并不想把水放給基建地產等傳統行業。
他們想放的,是新質生產力,是科技。所以,央行明確將“科技金融”列為信貸“五篇大文章”之一,要求加大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支持。預計2025年科技企業貸款增速將達到20%左右,顯著高于傳統產業(5%-7%)
并且,我認為去年底提到的貨幣寬松,也將會是結構性而非總量型的,科技領域將是上面最期望的放水方向。
因為在被deepseek引爆的以AI為核心的中美科技戰中,中美在資金投入上都不會示弱。對于高層來說,最關心的并不是投資是否一定能得到回報的問題,而是如何確保我們不在中美科技戰中失去競爭力的問題。
如果是這個目的,那么資金投入就一定是最被優先保障的問題。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企業在科技上的資金投入,拆分到最后就是從業科技人員的收入。
如果投資下去,通過從業者的研發,使得我們在科技戰中獲得競爭力。那當然很好。
但退一萬步說,即使最壞的情況,科技投入未能獲得回報,那么我們也可以把錢當成是作為消費券發給從業人員了。增加從業者的收入,這對結束通縮依然是有利的。
所以,deepseek的出現,很可能在高層的鼎力支持下,讓科技企業增加研發支出,而這可能會給通縮撕開一道口子,把經濟拉回正軌。
三)中產的命運拐點
正如我們文章開頭所說,我們寫這篇并不是為了什么宏大敘事,而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機會。
我們知道,人和人之間要拉開財富差距,重點在分配環節而不在創造環節。金融在財富分配環節,是可以讓一部分人輕松拿走另一部分人的財富的。
我們如何不被他人轉移我們的財富,或者說我們如何利用金融做財富轉移。這里面最核心的問題,在于我們如何識別當下的周期。因為在通脹或通縮周期,我們的資產配置是不一樣的。
在我過去的文章中,我把它簡要的寫成了兩句話:
在他人擴表之前去擴表,我們稱之為抄底,在他人擴表之后才擴表,我們就稱之為接盤。
反之,在他人縮表之前去縮表,就是高位套現,在他人縮表之后去縮表,就是賤賣資產。
在這里,擴表,就是在個人資產負債表的資產和負債兩端同時擴張,通俗的說,就是增加負債買資產,而縮表,就是賣出資產還負債。
如果我們識別了正確的周期,不靠上班,而是僅靠資產暴擊實現財富積累和財富自由是可能的。比如,以貸款買房為例,只要我們采取合適的資產自我造血和債務擴張的模式,我們從數學上可以證明:
當首付為40%時(負債率極限60%),房價每漲一倍我們的財富增長極限為6.2倍。
當首付為30%時(負債率極限70%),房價每漲一倍我們的財富增長極限為11倍。
當首付為20%時(負債率極限80%),房價每漲一倍我們的財富增長極限為25倍。
當然,上述財富增長極限都是數學理論值,對上述方法論不明白的,可以參看財富自由系列(可以先點擊第一篇:)。
那么,我們再結合去年年底高層所說的貨幣寬松,指的又是什么意思?
有兩層含義:
含義1 政府部門擴表,給企業研發提供補貼或貸款的資金。
含義2 降準降息,給科技企業貸款擴表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貸款上限。
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代表市面上的資金增加,而在上面的引導下,這些資金會先流入科技研發的領域,再傳導到從業者的收入提升,逐漸流轉到商品市場和房地產市場。
所以,當我們有了這種前瞻性的可能性推斷后,我們就要時刻準備改變我們當下的資產配置。重要的關注點就在股市和樓市。
如果說過去,我們針對通縮,可以閉眼采用適配通縮的配置組合(適配通縮就是縮表后的資產+現金;適配通脹就是擴表后的資產+負債),那么對于未來,我們至少可以先睜開一只眼睛了。
因為這個可能即將到來的拐點,也極有可能成為當下這一代中產的命運拐點。
后記:
注意,本篇文章不是唱多房價。高層希望的貨幣寬松的水流目的地,在于科技而非地產。地產只要能穩,那就不錯了。
但水即使流入科技領域,但最終還是會借由產業鏈的企業主和從業者流向包括商品和地產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房地產的反饋,是后期的事情。
具體到當下的資產配置,我們曾預判并觀察到春節后外資大量流入了港股科技股,他們在同時押注中美兩國的科技。盡管A股和港股在震蕩調整,但我對未來長期并不悲觀,所以,我對當下的建議,是無論怎么調整,請至少不要空倉。
對于房地產市場,我們昨天在知識星球發過周評,短期看北京深圳的小陽春似有走弱并下行的跡象,所以暫時還不能確定一線城市已經止跌回穩。但長期而言,由于科技的可能爆發的機會,我們需要跟蹤數據,特別是跟蹤并定位科技產業區的房地產機會。因為這個可能是未來的一個資產暴擊的機會。
也相信我們最后能找到那個最佳的擊球點。
全文完。既然已經看到這里,請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我們另開設有知識星球,如果你也有興趣,可以先點擊以下知識星球的介紹鏈接看一下:
(情感爆款文,強烈建議閱讀)
(知乎4300贊)
(知乎3500贊)
(知乎2800贊)
這個是加入星球的二維碼: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跟我以及8800多個朋友一起,共同探尋投資和財務自由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