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財政中的“一般預算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滑4.8%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這是因為:
1、深圳經濟在2024年增長了5.8%,增速是一線城市第一,增量全國第三,還拿下了全國外貿第一城、工業第一城、汽車產量第一城,為何財政收入反而下降了。
2、內地經濟總量前十的城市中,只有深圳一般預算收入下降。
網上出現了很多猜測,眾說紛紜。
我查了一下數據,的確是同比下降了4.8%——2024年深圳一般預算地方級收入為3914.2億元,2023年為4112.8億元。
下面表格,是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前30名城市的數據:
在10大城市里,深圳的確是唯一同比下降的城市。但上海、杭州、蘇州、廣州、寧波、南京等城市,也接近于零增長。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深圳一般預算收入下降?
如果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就是:經濟低迷期,深圳對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中小企業加大了稅收減免的力度;同時,深圳沒有亂罰款,或低價處理國有資產。
先給大家看一張截屏,來自財政部官網:
可以看到,2024年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了3.4%,這也是對企業稅收優惠的結果。
但全國的“非稅收入”大幅上漲了25.4%,硬生生把一般預算收入的總額拉升了起來,同比增長了1.3%。
什么是“非稅收入”?就是政府通過行政權力獲得的,稅收以外的收入。
具體包括:教育費附加收入、排污費和城市水資源費收入、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專項收入、捐贈收入、國有資產和公共資源等租金收入,以及各種罰款等。
大部分非稅收入是基本穩定的,只有兩個項目可能出現大幅波動:
第一,是對企業和個人的罰款;
第二,一次性處理閑置國有資產。
2024年各地非稅收入大幅增長,主要是這兩大因素。
第一財經等媒體曾報道說,2024年全國罰沒收入同比增長了大約15%,還提到了著名的“遠洋捕撈”。
至于在2024年處理“閑置國有資產”意味著什么,大家也能明白。無論是房屋、土地等不動產,還是國有企業股權,恐怕都不能賣出好價錢。
在2024年賣出這些資產,還會對當地資產價格造成沖擊,有點壯士斷臂的感覺。
放眼全國,在2024年這個特殊年份里,非稅收入同比增長慢的,多是東南沿海市場經濟發達、規范的省市;而中西部、東北地區是非稅收入增長幅度最大的,占比也比較高。
比如吉林省,2024年稅收同比下降了2.5%,但非稅收入大幅增長了35.7%。
而深圳為代表的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城市,是非稅收入增長最不顯著的區域。尤其是深圳,在2024年扛住了“亂罰款之風”、“低價處理國有資產之風”。跟2023年相比,深圳2024年的非稅收入只增長了0.6%,大幅低全國25.4%的增幅。
上海也是比較規范的城市,但非稅收入增速顯著高于深圳:2024年,上海一般預算收入中的稅收部分下降了24億元,非稅收入增長了86億元,實現了合計的微增長。其中,上海非稅收入同比增長了7.2%。
深圳2024年給企業的稅收減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主要用于:實施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科技成果轉化稅收減免等。
所以,2024年深圳一般預算收入下降,是經濟調整期的正常情況。而且值得稱道的是,雖然收入下滑了,但深圳堅守底線,沒有亂罰款,沒有低價處理國有資產。
2024年,深圳一般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占比高達83.4%,非稅收入占比16.6%,收入結構居于全國最優水平之列。
我們還可以拿一些省市做個對比。比如吉林省,2024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91.4億元,其中非稅收入509.3億元,占比高達42.7%。河北省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10億元,其中非稅收入1759.7億元,非稅收入占比40.8%。
重慶2024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95億元;其中非稅收入1074億元,增長11.3%;非稅收入占比為41.4%。
最后再強調一下:非稅收入不等于“罰款+處理閑置國有資產”,但2024年很多地方非稅收入的大幅增長跟增加罰款和低價出售國有資產有關。
對于一個省市來說,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占比越大,說明政府行為越規范,營商環境越好,地方財政可持續能力越強。
深圳2024年一般預算收入同比略有下降,是正常的,意味著經濟下行期政府干了“該干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