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孝懷皇帝劉禪有一點比他父親劉備強:劉備先后有幾個兒子不詳,但是活到成年的,卻只有太子劉禪和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而劉禪則至少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太子劉璿、安定王劉瑤、西河王劉琮、新平王劉瓚、北地王劉諶、新興王劉恂、上黨王劉虔。
季漢滅亡的時候,已經四十周歲的太子劉璿(224年- 264年)與姜維一同遇害——姜維當時是想利用鐘會起兵再興季漢,結果功敗垂成。
如果姜維孤忠之計成功,那么大漢就可能第二次復興,但當大漢天子的肯定就只能是劉璿而非劉禪:劉禪并不熱衷皇權,對他來說,當太上皇比當皇帝快樂多了。
就如歷史上的糜芳、士仁、范疆、張達沒有被殺一樣,劉璿(讀作玄)在歷史上也沒有當上皇帝,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后來有了一本《反三國演義》,不但讓劉禪在當太子的時候就遇刺身亡,還讓五虎大將和徐庶龐統等人協助劉璿一統三國。
《反三國演義》只是稱其為“中興少主”,但根據常理推測,他只能是劉璿——袁紹、劉表的前車之鑒尚在,中興名臣名將絕不會廢長立幼。劉備的“嫡長孫”劉璿完成祖父遺愿興復漢室之后大封功臣,六位異姓王分別是誰,熟讀三國史料和小說的讀者諸君不用猜也知道。
滅魏吞吳之后,驃騎將軍大司馬漢壽亭侯關羽和丞相龐統龐士元請劉璿論功行賞,于是就有了劉璿的詔書:“六王各食三萬戶。魏延姜維王平文鴦徐庶功最,食二萬戶。蔣琬馬岱張翼李嚴,食萬戶。列侯皆食令五千戶,宗室侯恩澤三千戶二千戶不等?!?/p>
劉璿的詔書很長,咱們化繁為簡只說官爵:假黃鉞左將軍都督雍梁并冀幽青徐兗八州諸軍事雍州牧諸葛亮封瑯琊王(已薨,司隸校尉諸葛瞻襲封),驃騎將軍大司馬漢壽亭侯關羽封武安王,右將軍都督幽冀并營四州諸事軍冀州牧張飛封武定王,伏波將軍都督雍梁益三州河西五郡諸軍事涼州牧馬超封武威王,前將軍都督荊揚二州東甌閩越諸軍事揚州牧趙云封武成王,后將軍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青州牧黃忠封武平王。
這六個異姓王實至名歸,接下來的二萬戶侯和一萬戶侯卻有了點問題:丞相龐統受封偃師侯,食邑是兩萬戶、一萬戶,還是像其他開國列侯一樣,只有五千戶?
食邑一兩萬戶的列侯正好九位,其中沒有丞相龐統,當然不是劉璿忘了封,也不是周大荒忘了寫,更不是龐統的功勞不如魏延、姜維、王平、文鴦、徐庶、蔣琬、馬岱、張翼、李嚴。
在劉璿的詔書中,“六王”之下的第一侯是軍師中郎將豫州牧徐庶(臨穎侯),第二侯就是偃師侯龐統,按理說龐統的食邑不應該比蕩冠將軍督并州軍事并州刺史魏延(定襄侯)、督交廣諸軍事廣州牧蔣琬(桂林侯),但實際上龐統卻只能跟揚武將軍益州牧法正(綿竹侯)、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幽州太守馬謖(巨鹿侯)一樣,享受五千戶的食邑,這是漢朝不成文的規定,也是龐統高風亮節的體現。
龐統應該有多少食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由他自己決定的,這一點劉璿在詔書中說得很清楚:“丞相統,大司馬羽,匯敘諸勛,省郊敷典,論功行賞,昭示大公,薄海臣民,各自振奮,諸將帥牧伯,其慎思所以答先帝知遇之隆,而光國家酬庸之典!丞相御史大夫大鴻臚敘列諸官如次……”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功臣名單和食邑數量,是龐統和關羽商量決定的,關羽因為是第二異姓王,他的三萬戶食邑是固定的,他不拿三萬戶,張飛馬超趙云黃忠也沒法兒拿,而列侯的食邑卻有操作空間,三萬、一萬和五千,龐統的意見占主導地位,而關羽作為視金錢如糞土的當世第一名將,對這些“小事”也不會太上心。
龐統只給自己定五千戶食邑,看起來是比那九個萬戶侯和二萬戶侯少了很多,但實際上卻是開國大分封中的大贏家,同時也堵住了其他人的嘴:我是列侯中食邑最少的,你們還有啥不滿意的?
龐統之功,在《反三國演義》中甚至超過了諸葛亮——諸葛亮辭世較早,后來的季漢軍政大權,基本就掌握在關羽和龐統手里,這兩人都很謙遜,尤其是關羽,更加深明大義:“因云長功大屬尊,合辭奏請以云長為大將軍。云長因系先帝舊官,不敢拜命。少帝傳旨,令云長仍以大司馬兼驃騎將軍,劍履上殿,贊拜不名?!?/p>
關羽不肯為大將軍,那是因為劉備曾任此職,所以季漢后來一直不設大將軍,而以驃騎將軍大司馬為軍方第一人。作為關羽的搭檔,龐統不能不當丞相,就只好在食邑上“苛待”自己,只封了九位萬戶二萬戶侯,自己退居其次,只拿五千戶食邑。
其實就是換了讀者諸君坐在龐統的相位上,也會做出龐統一樣的選擇,用曹操的話來說,就是“不肯務虛名而處實禍也”。
龐統與徐庶、法正并為季漢三大謀士,如果諸葛亮尚在,就以諸葛亮為首,諸葛亮比劉備早薨,作為“四顧命大臣”之一,龐統必須做出一些犧牲,才能讓各方勢力不至于心生不悅。
劉璿中興漢室,除了六位異姓王,還封了列侯五十四人、關內侯四十人、宗室侯二十六人,恩澤侯七人,即使僅按五千戶的平均數計算,食邑總數也超過了八十萬戶,平均到三國故土,每一地都有二十三萬戶的賦稅是交給了王侯而不交給朝廷。
龐統作為季漢“大管家”,當然知道戰亂之后朝廷的日子很緊巴,如果自己帶頭多拿食邑,百官的俸祿可能就成了問題。
龐統只拿五千戶食邑,關羽辭讓大將軍之職,這在《三國演義》中似乎是不可能出現的,但《反三國演義》令人舒適愉悅之處也正在這里:關羽和龐統(實際是周大荒)為我們打造了一個“理想國”、“烏托邦”:“從征軍士,乞歸者官給驛傳,廩祿終身;傷廢者地方官按月支給錢米;陣亡將士,按籍周恤家族,錄用子孫。督府得自置官屬,二千石以上,由中朝任命,軍事得以便宜行之。(關羽龐統)二人同心輔政,百廢具舉。”
《反三國演義》的可取之處,就是為劉備興復漢室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思路:如果他當年不放走徐庶,而是派趙云帶特種兵救出徐母;如果他不讓龐統親自帶兵出戰,并給法正找一個好大夫,那么他后來在用人方面就不會左支右絀,這三大謀士尚在,即使諸葛亮早薨,關羽張飛趙云也不會缺得力助手。
劉備之所以沒有能夠興復漢室,就是手下人才匱乏,讀者諸君在替劉備惋惜遺憾的同時,肯定也會像周大荒一樣產生聯想:如果您是劉備,手下同時擁有五虎大將和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會怎樣進行合理搭配?如果您以劉備的身份一統三國,最后會如何封賞這九位功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