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開啟了新敘事?!?/strong>
聽筒Tech(tingtongtech)原創
文|小 才
編|饒 言
“瘋狂馬斯克”的一些動作,正在對特斯拉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
多家媒體報道,3月1日,示威者聚集在美國各地的特斯拉門店外,抗議這家汽車制造商的老板馬斯克和他代表總統特朗普推動削減政府開支,認為他的行動挑戰了國會控制美國預算的權力,還為他個人謀取私利提供了便利。
就連“AI教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辛頓,也下場手撕馬斯克,直指馬斯克的DOGE(美國“政府效率部”)嚴重破壞美國的科研機構,并建議把馬斯克從英國皇家學會開除。
實際上,自馬斯克領導政府效率部以來,爭議就從未間斷。今年2月底,該機構的21名雇員就因不滿馬斯克的舉措而選擇辭職。這些輿論風波使得特斯拉陷入輿論的漩渦,品牌形象受到嚴重損害。
當然,不僅僅是品牌形象受損,一些更令人擔憂的現象在特斯拉開始呈現。
數據顯示,特斯拉1月份在美國市場、中國和歐洲市場的銷量均出現大幅下滑。但另一方面,同期,美國和歐洲市場,純電動車銷量均實現了大幅增長。這種鮮明的對比表明,特斯拉并非被市場拋棄而是自身發展出現了嚴重偏差,背離了行業的上升趨勢。
特斯拉銷量暴跌直接沖擊資本市場。2025年以來,特斯拉的股價一直跌跌不休,從高位的488.54美元/股,跌至目前的不足300美元/股,市值最已跌破萬億美元。
圖:特斯拉股價走勢圖
來源:老虎證券《聽筒Tech》截圖
分析師稱,隨著1月銷量重挫讓特斯拉的歐洲夢熄火。這家電動汽車巨頭正面臨競爭,其CEO馬斯克因為種種爭議成為眾矢之的,這對特斯拉的品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資本市場也對其發展表示擔憂。特斯拉大股東、Gerber Kawasaki財富投資管理公司CEO羅斯格伯發出預警,稱特斯拉股價可能會在2025年再下跌50%。摩根大通同樣對特斯拉缺乏信心,認為特斯拉的股票只值135美元。
當然,馬斯克依然樂觀。就在3月2日,他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仍預測,特斯拉未來5年將實現1000%的利益增長。
只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馬斯克要實現這一目標,恐怕再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了。這個努力,不是在造人上,也不是在造火箭上,更不是在提升政府效率上。
風波中的特斯拉:銷量下滑、市場被蠶食
盡管不少車主認為,特斯拉仍然是目前市場上新能源車的佼佼者。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特斯拉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
這從特斯拉最新的財報數據便能窺得一斑。財報顯示,特斯拉2024年全年營收為97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967.7億美元增長1%。然而,全年凈利潤卻同比大幅下滑了52.23%,僅為70.9億美元。尤其是第四季度,特斯拉凈利潤為23.1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9.28億美元大降了71%。
圖:特斯拉財報數據
來源:特斯拉財報《聽筒Tech》截圖
數據顯示,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交付178.92萬輛新車,同比下降1.1%,這是其成立20年來首次負增長。
在最重要的中國市場,特斯拉同樣下滑明顯。
數據顯示,2024年,特斯拉中國的市場份額僅為5.4%,較2023年下滑了2.4%。但在2023年,特斯拉在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為7.8%。在中國新能源品牌迅速崛起的當下,消費者正在轉向其他更具性價比或創新力的國產品牌。
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也不容樂觀。
公開顯示,2023年,特斯拉以60.37萬輛的銷量位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第二位,市場份額為7.8%,僅次于比亞迪(35%)。到了2024年,特斯拉全年交付量達65.7萬輛,同比增長8.8%,但增速低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增速(近40%)。
盡管Model Y連續第四年蟬聯中國市場單一車型銷量冠軍,但其整體市場份額被中國國產的自主品牌擠壓,排名可能降至第三位或更低。
為了應對競爭,特斯拉也沒有就此躺平。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頻繁上演“降價-漲價-再降價”的戲碼。比如,2024年4月Model 3/Y全系降價1.4萬元,并推出“0首付超低息”貸款,但一季度中國交付量仍同比下滑3.3%。
這種“以價換量”雖短期刺激了銷量,卻嚴重侵蝕利潤。2024年,特斯拉單車均價降至3.98萬美元,環比下滑2200美元,而同期比亞迪單車均價逆勢上漲至2.8萬美元。
今年2月,特斯拉Model Y再次宣布降價,同時推出“5年0息”金融政策,特斯拉的實際購入價格已經降到史上最低。
然而,當分析師追問降價對品牌的影響時,馬斯克的回答是“我們更關注長期技術優勢”。這種回避背后,是特斯拉汽車業務已陷入“價格戰泥潭”,既無法通過產品創新拉開差距,又難以通過成本控制維持利潤。馬斯克的沉默,實則是對傳統車企競爭邏輯的否定。
在市場表現不佳的情況下,2月26日,特斯拉在中國正式推出了“FSD功能”,強調未來用戶車輛將能夠在駕駛員極少干預的情況下完成絕大多數的駕駛任務,試圖借此挽回局面,但在FSD入華當天,特斯拉股價暴跌超8.3%,一夜市值蒸發6464億元,給本就處境艱難的特斯拉帶來沉重一擊。
消費者對FSD的費用爭議頗深。目前,國內車企針對智駕系統,主要采用“買車送智駕”的模式,而特斯拉FSD的訂閱費用為99美元/月,買斷則要支付6.4萬元人民幣。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比亞迪宣布將智駕系統普及到10萬元級別車型,軟件終身免費開放;小鵬、理想的智駕系統也是終身免費,在價格上毫無競爭力。
特斯拉在中國正式推出了所謂的“FSD功能”后,不少的汽車媒體平臺、博主以及愛好者們都在爭先恐后地測試FSD,雖然本次引入中國的特斯拉FSD具有明顯的優點,但是缺點同樣顯著。
在測試中,FSD將紅底“福”字誤認成紅燈,在禁行時段勇闖長安街等“令人咂舌的局面”;甚至還有博主在北京測試了特斯拉的FSD輔助駕駛的表現,結果數小時內竟然產生了7個違章。有博主吐槽,“我的12分一夜清零,比酒駕還快?!?/p>
很顯然,這次想要借助FSD入華來帶動銷量的大規模增長,難度并不小。中國車企在智能駕駛上已經迎頭趕上,華為ADS系統過去12個月完成27次OTA升級,小鵬XNGP的算法模型每72小時就會進化一代,而且比亞迪更是用百萬級車輛規模掀起“智駕普及戰”。
當被問及“考慮到FSD的進展,你愿意以多大的力度去推動汽車的銷售”時,馬斯克稱目前試圖解決的限制是電池生產而非需求?;蛟S馬克斯更加關注銷量,但是別忘了科技的重要性以及那些不斷被蠶食的市場份額。
馬斯克的新敘事:從造車到造夢戰略漂移
盡管特斯拉已經陷入麻煩,但種種跡象表示,馬斯克關注的重心,早已不在特斯拉。
實際上,馬斯克對特斯拉的定位早已超越一家車企。在2024年財報會上,他宣稱,“特斯拉的價值取決于自動駕駛和機器人,而非汽車銷量?!?/p>
很明顯,馬斯克在AI業務注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2024年,特斯拉在AI方面投入約100億美元,超過特斯拉2023年全年產生的43.6億美元兩倍之多。顯然,汽車銷量不再是資本衡量特斯拉價值唯一的標準?!?/p>
除了自動駕駛,特斯拉的另一大增長引擎在機器人業務。此前,馬斯克預計,他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將產生10萬億美元的長期收益。
2025年,特斯拉計劃要制造一萬臺Optimus人形機器人,并于2026年投入量產,主要用于內部工廠的生產。2026年特斯拉將推出2.0版本機器人,拓寬應用場景,下半年預計將會對外銷售全新版本的機器人,價格在2萬至2.5萬美元。
這種“AI優先”的戰略轉向背后有著多維度的原因。從技術層面來看,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動駕駛)累計測試里程突破2.4億公里,Optimus機器人已能完成工廠復雜操作。馬斯克認為,AI技術的邊際成本趨近于零,而汽車制造的邊際成本難以突破。
這種思維下,特斯拉的終極目標不是賣車,而是成為“現實世界AI的基礎設施商”。從資本角度分析,特斯拉市值長期依賴“未來增長預期”而非當下業績。當傳統汽車業務增長見頂,唯有AI故事能支撐萬億估值。
摩根士丹利測算,即使自動駕駛技術成熟度達到樂觀預期,特斯拉合理市值僅1.4萬億美元,而當前市值已隱含過度樂觀的“馬斯克溢價”。
更重要的是,馬斯克的個人野心也是重要因素,他同時掌舵SpaceX、xAI、Neuralink等公司,其興趣早已超越汽車。馬斯克甚至擔任美國政府效率部門負責人,參與聯邦預算削減計劃。
這種“分身術”導致特斯拉內部出現權力真空。2024年,特斯拉全球裁員10%,中國銷售團隊裁員比例高達40%,應屆生offer被大規模撤回。
馬斯克的個人形象與特斯拉高度綁定,而他一系列爭議事件對特斯拉品牌造成極大的損害。在特朗普就職典禮上,馬斯克被指行了“納粹禮”,個人形象一落千丈。再加上近期,馬斯克動作頻頻,引發了諸多的爭議。
Brand Finance數據顯示,特斯拉品牌價值一年縮水26%,60%的英國消費者因馬斯克言論拒絕購車。
在政治方面的爭議的漩渦中,馬斯克逐漸失去控制。德國車主施耐德所設計的反馬斯克貼紙,在半年時間里售出了36萬張;澳大利亞車主甚至組織了“特斯拉凈化行動”來焚燒車輛。而此時比亞迪憑借匈牙利工廠實現歐洲銷量551%暴漲,上汽集團市場份額更是反超特斯拉。
如今,FSD中國版被閹割,國內各種測評問題頻出,讓特斯拉“科技敘事”徹底崩塌。
撕裂的特斯拉:馬斯克帝國的“棄子”?
特斯拉的困境,本質是馬斯克商業帝國的縮影。創始人興趣轉移,使得特斯拉曾經的核心業務淪為“輸血工具”。
比如,SpaceX的星鏈技術、xAI的大模型訓練、The Boring Company的隧道工程,均與特斯拉存在技術協同,但也分散了研發資源;特斯拉現金流正被AI業務吞噬。
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特斯拉自由現金流-25.3億美元,其中10億美元投入“AI基礎設施”。進而引發投資者質疑,特斯拉是否在用汽車利潤補貼馬斯克的AI夢想?然而,馬斯克為特斯拉規劃的“AI救贖之路”仍舊充滿不確定性。
FSD是特斯拉AI戰略的核心,盡管在技術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如FSD V13版本實現了“重大干預里程提升2-3倍”,并部署了訓練集群Cortex,但這些技術進步并未轉化為商業收益。
FSD訂閱率從V12發布時的20%降至10%,用戶對每月199美元的高價望而卻步。
更重要的是,FSD監管面臨著嚴峻的監管挑戰,美國滲透率僅10%,在中國和歐洲面臨數據跨境限制。一旦發生致命事故,特斯拉可能面臨巨額索賠與信任危機。
Optimus同樣面臨著諸多困境。2024年,特斯拉宣布Optimus人形機器人已在其工廠執行簡單任務,并計劃2025年量產1萬臺、2026年外銷。然而,能否實現這就要打上一個問號。
但就在2月28日,高盛發布分析報告指出,人形機器人實際應用,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更重要的是,即便實現量產,人形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尚未被驗證——工業場景更傾向專用機械臂,家庭場景則面臨倫理與安全質疑。
特斯拉在Dojo超算上的投入已超10億美元。算力規模達100Exa-Flops 。然而,這場算力競賽暴露出了邊際收益遞減、成本黑洞、生態封閉性等風險。更多的算力未必能解決自動駕駛的“長尾問題”。
截至2024年底,特斯拉市值中隱含的FSD和Optimus溢價已超過60%,但兩者的實際收入貢獻不足5%。這表明市場對特斯拉未來增長預期存在嚴重的高估。
馬斯克的危機不僅來自自身策略決策失誤,還面臨著外部環境的巨大挑戰。
傳統車企在電動化領域加速追趕,大眾集團與寧德時代合作開發低成本電池,探索換電及回收技術,基于MEB平臺優化成本,并計劃推出高端純電平臺PPE車型;豐田汽車則多路徑發展,聚焦固態電池與混動技術,深化本土化研發,整合科技資源提升智能座艙體驗。
中國作為特斯拉的第二大市場,中國品牌憑借智能化與本土化優勢,在自動駕駛、車機生態上反超,市場份額已被比亞迪、華為、小米等本土品牌蠶食至不足10%。AI業務仍需長期輸血,而資本市場對“未來故事”的耐心正在耗盡。
特斯拉的悲劇性在于,它既是馬斯克商業帝國的起點,也可能成為第一個崩塌的支點。馬斯克或許堅信,只要特斯拉能熬到AI技術爆發的奇點,所有質疑都將煙消云散。
但很遺憾的是,目前來看,馬斯克這位創造者,重心已經不在他夢的起點。
或許,當一家公司的CEO不再Care它的業務時,投資者最好的選擇是——比他更早放手。
(頭圖來自特斯拉官方。)
(聲明:本文僅作為信息交流,不構成任何投資參考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