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現場。本文圖片均由賈東流攝
從居里夫人到屠呦呦,從吳健雄到林巧稚……在科學研究與科學普及的浩瀚星河中,無數女性以其智慧和才華,點亮了人類探索未知的道路。
3月2日,寧波圖書館,以“科學有她,圖書館在科普閱讀中的推動力量”為主題,中國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潛和極地科考經歷的女科學家唐立梅,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李紅林,寧波市屠呦呦舊居陳列館館長李嵐以及寧波圖書館館長徐益波圍繞女性科學家故事、科學家精神以及科普閱讀的力量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講座。
國家圖書館“館員薦書”項目負責人張峰
“古時候雖然有從事科學事業的人,但沒有科學家這個稱呼。‘科學家’,包括‘scientist’這個單詞,都在19世紀才誕生。”正式開講前,主持人、國家圖書館“館員薦書”項目負責人張峰從公元4世紀古埃及的希帕蒂亞到天文學家卡羅琳·赫歇爾,從兩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到物理學家吳健雄,“人類的科學史證明,在探索未知的征程中,女性從未缺席。”
寧波市屠呦呦舊居陳列館館長李嵐
若是從寧波人比較熟悉、了解的女性科學家講起,屠呦呦必定是繞不開的名字。
“屠呦呦舊居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開明街26號,保存著少年屠呦呦生活和學習的一段美好時光。”寧波市屠呦呦舊居陳列館館長李嵐介紹,1969年1月,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臨危受命,被任命為“523”課題項目的小組組長,時年39歲。
“雖然是課題組組長,但屠呦呦并沒有很多的科研資源可以支撐。”李嵐說,面對簡陋實驗室、零散古籍與寥寥數人的團隊,她以“掘地三尺”的執著,從2000余個古方中溯源求索,最終發現了青蒿素。
李嵐講道,無論是為了盡快進入臨床驗證,以身試藥驗證了青蒿素的安全性,還是獲得諾貝爾獎項后的淡然,都展現了屠呦呦作為科學家的堅韌與奉獻精神,這也是科學家們的科研精神。
中國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潛和極地科考經歷的女科學家唐立梅
科研從不是宏大敘事,而是頁縫間的手寫批注、徹夜不熄的燈火以及將“不可能”鍛造成“奇跡”的熱愛。
“科學家只是一個職業,人人都可以是科學家”。唐立梅一路“入海破冰”的科考故事讓全場聽眾“屏息”。從搭載“蛟龍"”號探秘3000米深海,到在海底生物的“簇擁”中采集樣本;從搖搖擺擺的南極帝企鵝,到深潛器舷窗外游弋的發光生物——這些被唐立梅稱為“職業日常”的片段,點燃了聽眾們對科學世界的好奇心。
演講中,唐立梅認為,科學普及不是單向灌輸,而是用生動的故事、好看的圖片、恰當的比喻、生活化的語言,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與熱愛。
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李紅林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我們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公眾其實非常期待科學家們參與科普。因為不僅能夠保證科學知識的準確性,還有科研工作者們的故事作為背景,讓科普更具溫度和深度。”李紅林講道,科普是將復雜理論轉化為生活敘事,轉化為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表達,而女性天然在情感連接上有一定的優勢,所以有著獨特的力量。
“圖書館作為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推動科普閱讀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徐益波說,無論是從書籍采購,還是舉辦各類科普講座、展覽等,圖書館都希望能夠提供廣闊的科普學習空間,引導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講座現場
活動最后,主講人還為現場觀眾推薦了《如何為孩子書寫科學》《三體》《科學通史》等眾多優秀科普書目。“今天的講座,不僅讓聽眾們領略了女性科學家的風采和科研精神,更讓大家深刻認識到了科普閱讀的重要性。”李紅林認為,講座從科研精神、女性科學家的故事開始,到探討為何科普、如何科普,不斷深入,更能凸顯科普的重要性與意義。
本次活動由國家圖書館“館員薦書”欄目、寧波圖書館“天一講堂”聯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共同組織。
520告白季
來源:甬派客戶端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