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的第一階段,可以理解為無差別的人數縮減,到了第二階段,就是精細化管理了。美的和小鵬的公開信,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必然結果。一刀砍是對人才不負責任的,現在的走向是對結果負責,無論你是誰。
很多年前,我還在報社上班的時候,有一種現象讓我特別不能理解。有個同事,隔三岔五在下午三點的時候,就會自掏腰包在辦公室給大伙兒買下午茶,嘻嘻哈哈兩小時過去了,這不是活雷鋒嘛,大家都很喜歡他,人緣特別好。
多年之后,當我再想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發現,那個同事當年是辦公室最大的混子。
很多大廠辦公室,都有這樣一類人,動作如出一轍,大方點的,還會自掏腰包組織大家吃飯。
這群人,有一個通病:工作能力非常低下,職場時間超過10年,通過一系列辦公室騷操作,營造自己老好人形象,是團隊中的主心骨、老大哥,什么都好,什么都懂,是辦公室百科全書,對任何人都沒有威脅,就是不產出,十年如一日,工作能力沒有任何提高,扯淡能力每日都在增長,這一類人被統一稱為“老白兔”。
2025年剛開始,美的和小鵬直接把無效會議、PPT、代寫材料、微信群這些低效手段擺上臺面。
最近見了幾位老板,有家電行業的、快消行業的、互聯網行業的,也有汽車行業的,大家的口徑很統一。按說這些話,他們不應該告訴我,我就姑且認為,兄弟們想讓我傳話吧。
今年的重點任務是清理隊伍里的老白兔,從VP開始,無論是陽謀還是陰謀,大家都進入了降本增效2.0階段。
老白兔的危害性就不贅述了,眾多剛入職場的新人可以咬牙切齒地告訴你,罄竹難書。不僅僅工資高、不出活,還阻礙年輕人創新,阻止信息上下流暢傳輸,竊取基層員工工作成果,最重要的是,還喜歡拉幫結伙,老白兔帶老白兔生小白兔,在一起制造虛假繁榮,抱團養老。
中國的大公司、大組織里,為何會有根深蒂固的白兔文化?
終歸到底,還要回到我們的社會形態上。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情味越濃的組織,人效就會很低,老白兔就會很多;人情味越弱的組織,人效就會越高,老白兔就會很少,在電商行業,這個邏輯,就很容易明白。
人情社會,還容易產生一個裙帶關系的副作用,為什么我們經常看到大廠里有這個幫、那個派?因為大公司人的移動經常是成建制的,一個領導挪動了,就會帶領一批下屬挪動。這些人往往合作了很多年,如果領導已經是老白兔了,下面這些人大概率也都是。老白兔們來了之后,就需要干掉之前的人,斗爭開始。所以現在很多大廠的HR首要任務就是限制管理層帶舊部加入,形成山頭。但是往往HR自己也很快就變成了裙帶關系,被收買,然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我聽說西二旗一家公司HR在某VP上崗之前就跟他談了:只允許你自己帶3個人,再多就不行。
然后就是白兔文化的傳染效應。人的天性就是慵懶的,自驅力從來都是反人性的存在。老白兔文化的核心,就是隱蔽有效的摸魚,形成一個穩定的摸魚環境,誰不喜歡?有工資拿,大家彼此打配合,一起摸魚。這種環境一旦形成,那就是皆大歡喜,陪領導喝著奶茶,吹著牛逼,當然比坐在電腦前,寫一個難產的brief要輕松愉快得多。
最后,老白兔們為什么可以一直不被干掉?老員工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公司摸魚怎么了?當年老子拼命的時候,你還在地上撒尿和稀泥,對天曬丁丁,我有資本摸魚;我少干點活怎么了?我在用我的經驗手把手指導你干活,我都干了,你怎么成長?我天天出去見人,還有你什么事,那你怎么積攢你的人脈?是不是很眼熟?論資排輩,用年輕時的資本來抵消今天的墮落,這在99%的組織中,都存在。
人的天性就是這樣,在任何一個組織里,工作年限都可以抵消掉一部分職級的功能。老同志不好管理,無處不在。
大廠的老白兔,一天到底是如何度過的呢?
年紀大了,覺少,每天早早到辦公室,用陳年包漿的老瓷缸,泡上一杯濃茶,然后打開電腦,開始吸收全球各地的政治、經濟、吃瓜新聞,然后開始在各個中年人扎堆的社群里,舌戰群儒。我身邊有一些朋友很牛逼,可以同時在七八個群里跟人聊天,而且都是大段文字輸出,不是粘貼復制,全是原創;中午吃一頓飯,這個年紀,各種慢性病已經扎堆了,這不能吃,那不能吃,草草了事;中午戴上耳機睡一會兒,一般可以睡到兩點,然后開始組織下午茶之類辦公室聯誼活動;在大廠下午如果大家需要聊天,那么最集中的話題永遠是房子、孩子留學、投資,一個會議室,一坐一下午;如果辦公室沒活動,他們往往會出去打電話,跟他認為有認知的人,開始交流上午吸收的國家大事,進行一次更加深入的分析;到了三點半,差不多該干點活了,于是打開釘釘或者飛書或者內部軟件處理一些必須要處理的工作;當然,貫穿全天的動作,始終是,時不時拿起手機,關注一下自己股票的動態,這是生命不可割讓的一部分。
落在公關行業也很有意思,有些大廠的一號位,特別不喜歡下面同學去拜訪媒體,你去招惹他們干啥,吃那頓飯有啥意思,送點伴手禮有啥意義,有的大廠一號位又特別喜歡讓下面同學出去見媒體,你一個媒介不出去見人,整天待在公司里干啥?所以,老白兔也要有能力應對各種情況,遇到向外的,就每天打著見媒體的旗號出去公費喝咖啡,遇到內向的,就坐在辦公室里曬太陽,每隔幾個小時去老板面前晃一晃,做白兔也沒有一招鮮,要隨機應變。
美的的那六條禁令其實很有意思,如果你仔細去看,就會發現,那六條太有針對性了,幾乎老白兔們每一條都會命中。
在中國的家電行業,因為歷史悠久,起步最早,所以第一代功勛都退休了,第二代功勛也到了快退休的階段,辦公室里扎堆的老同志最多。無論是海爾、海信、TCL、格力、方太,哪個企業都是如此。老白兔現象在家電行業一直是共識了,各家都要養著,但是方洪波很顯然打破了這種默契,第一個說,不,民營企業可以說,不。
白酒、傳統汽車、飲品、醫藥、航空這些領域都是重災區。科技、新能源、互聯網這些年贏在哪里?商業的本質是人,這些行業贏在人上。
如何解決老白兔問題?有些公司是人可以老,但還得是狼;有些公司是人可以換,但還得是狼。
華為和小米,這兩家老對手,在用人上卻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員工可以老去,但是不能變成白兔,還得保持持久的戰斗力。
小米我更熟悉一點,因為都是曾經一起跑過口的媒體同行,徐潔云看著很年輕,印象中,比我還大點,其實也四十多了,每日穿著橙色戰袍,陪著雷老板直播,真不容易,硬生生把自己逼出了新技能,我換位思考過,是我,估計早就被淘汰了;王化同志,就更不容易了,七零后,按說可以退休了,卻還全世界各地跑,每日想著如何公關傳播創新,提高公司傳播效率,我心想,你也讓大家能活下去吧,小米這個效率還要怎么高?其實行業有個共識,想在雷老板這里混日子是很難的,第一,如果看短期,雷老板摳門,這是共識,這就淘汰了一批投機分子;第二,雷老板管的太細,這也是共識,你基本沒有什么自我操作空間;第三雷老板是預期管理大師,總會用一根繩子拴住你,確保真正的人才不流失;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小米有很多造富神話,只要你跟的時間夠久,是可以發家致富的。
華為,多年以來,早就是行業的典范。他們是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全員持股背后的分紅權,這是一套非常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財富是如涓涓細流釋放給你的,時間是最大的籌碼。如果中間離開了,無論是被迫還是自愿,后面的紅利都與你無關,你畢竟只有分紅權,所以你很難在華為躺平。“奮斗者為本”,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套制度,很多人認為黃崢是段永平的門徒,其實黃崢很長一段時間里在研究華為。我認為拼多多的制度是華為制度的改款。
在中國互聯網大廠中,最難混日子的,就是拼多多,但是拿錢也是拿得最多,不要去談什么中長期利益捆綁,畫大餅,今天給你三倍錢,讓你干五倍的活,行還是不行?畢竟全行業沒幾個人這么玩,別家的期權股票,現在也沒多大意思,對于中低層來說,還不如薪水來得直接,拼多多不到兩萬人的隊伍,為什么能干同行的活?就是因為極度扁平化,聚集了一批中國目前最愿意拼的基層,舍去了中高層。他們的公關部,見媒體的一線媒介,就可以直接跟VP匯報。當然,如果你沒有一個好身體,我勸你也別去了,三思而后行。
所以說,老白兔現象并不是無藥可救、無醫可治。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還是頂層的規則和制度設計有問題。
降本增效也講了好幾年,過去幾年很多公司在執行過程中,是按照業務邏輯在做這件事,大開大合。現在修理枝干的動作做完了,就是修剪樹葉的時候了,這才是一場真正考驗管理的測試。粗放型的管理能否實現精細化,人才激勵計劃能否更加科學持久,上下溝通以及晉升的通道是否通順,創新和試錯能不能被允許,都會在這個過程中被檢驗。
人都是環境的產物,人也都會老。有些公司可以讓人活到老學到老奮斗到老。我這篇文章,其實可能會引起很多人不舒服,甚至我的很多朋友也不會舒服。畢竟我這個年紀了,朋友都不年輕,會對號入座,覺得我在陰陽,我真的沒這個意思,因為我們這個行業里,那點摸魚,在很多行業里,就是內卷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不要自不量力,侮辱了老白兔和摸魚。
最后,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這幾年,隨著年紀的增長,大腦上面那層霧就越來越重,思考越來越鈍。我最近的感悟是,大腦本質就是一個處理器和存儲器,我們的人生數據量越來越大之后,它的運作速度就越來越慢,就形成了所謂的思維不清晰,腦霧。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大腦又不能刪除數據,這是最近困擾我的問題,我現在的大腦越來越不清晰。
十幾歲的時候,大腦像一瓶農夫山泉,現在的大腦像一碗胡辣湯。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有沒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