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的書法最開始是受宋高宗趙構的影響,然而在那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漸漸和他發現自己的用筆始終是軟滑俗氣,然而他便轉而選擇學習晉唐書風來增加自己書風功力。
而在書史上晉唐書風最主要的領軍人物便是二王書法,趙孟頫一頭扎進 “二王” 的書法世界,如癡如醉,夜以繼日地練習。一臨習就是數十年之久,而對于王氏書法研習如此之深怎么可能會沒有研習過《圣教序》呢。
這個自然是有的,在眾多 “二王” 作品中,有一部作品讓趙孟頫尤為傾心,那便是《圣教序》。可能就有人要說了,《圣教序》并非王羲之所書,這自然沒錯,此作確非王羲之所書但那也是王羲之親筆的呀,那就懷仁集眾多王羲之作品中的字集結而重編的著作。
此作也被譽為最早的集字書作,開歷史之先河讓后世有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圣教序》是懷仁從王羲之的3000多部法帖中,精心挑選出的1000多個行書精華集結而成,被后代學書者稱之為書法界中的“王羲之寶庫”。
我們都知道在書法人的一生中,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書風變,不同的人生感悟也會有不同的書風體現,而人又是在進步的,每每會有不同。所以此作的歷一層重要含意就是一部書作體現王的一生風格,它是集合了王筆筆法中全部的奧秘,自誕生起,便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在學二王書法的后人,無一不可缺的就是此本,趙孟頫也是開啟了他長達多年的臨習,每一次的臨摹都是對自我的挑戰與超越。今天分享的是他在元皇慶二年(1313 年)所臨習的一個版本,那時的他已經60歲了,筆勢遒勁圓融。
一起來看看他臨習的這版得原帖幾分,有網友評價說此帖早已超過原帖太多。在這一帖中全卷文字細膩精準,每一個字都像是被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行筆流美從容,毫無飛浮生澀之感,仿佛山間的清泉,潺潺流淌,自然而流暢。
字里行間充滿散淡溫潤之風,與王羲之一樣,起筆以尖峰入紙,點畫輕盈潤麗,起承轉合干脆內斂,筆勢遒勁圓融。外表看似柔軟,實則內在筆力強勁,可謂達到了行書的頂尖水平。
可以看出他在臨習過程中很是注重筆鋒的轉折和頓挫,在墨色的運用上也是甚為巧妙,使其作品更加的具有層次感和立體感。《集王圣教序》原帖在制成后以刻石的方式流傳,紙本原稿早已失傳不知還存不存在,所以存世供后人學習的多以拓本為主。
拓本的筆跡較難辨認,王羲之行筆的飄逸遒勁之氣也幾乎消失殆盡。而趙孟頫臨摹的這件作品,不僅有著王羲之的筆意,還能還原王羲之的氣韻,比原本更加生動。
很多人認為米芾是臨摹王羲之最像的人,米芾筆法多變,能還原王羲之的字形與用筆,卻難以將晉人的風流蕭散之韻刻畫而出。但趙孟頫此作在筆法上圓融靈秀、婉轉多姿,讓字體呈現欹側姿態,內在氣韻上也頗為疏靈,可謂將拓本給 “寫活”,筆筆都似王羲之 “重生”。
在元代至今的 700 多年時光中,趙孟頫的這一版《臨集王圣教序》始終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時常臨摹它,可以豐富我們的筆法技藝,提升自我書法水平。
卷中的千余字,包含了大部分的常用字,足夠我們潛心學習數年,最大程度上讓我們感受到 “二王” 的筆法之妙,引領我們充分進入書法的深層殿堂。若能將此作學會,之后臨摹其他書家的作品,便會輕松自如,向著書法的大成之境穩步邁進。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