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書系最新力作《東線之戰:1915年穿越巴爾干之旅》如約而至,關注這本關于巴爾干新書的書友們,終于可以一睹為快了!
翻開這本書,你不僅能看到一部歷史著作,還會看到一位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報告,一部冒險家的游記散文。
本書作者約翰·塞拉斯·里德是美國記者、詩人及共產主義者,他曾以著作《震撼世界的十天》聞名于世。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里德前往東線戰場,他雖錯過了所有重要的戰爭,但卻在巴爾干半島的戰爭后方,開啟了一場冒險之旅。
里德對細節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喜歡政治八卦,具有冒險精神,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巴爾干地區發生的事件留下了非常精彩的記述。
上海師范大學黃艷紅教授在閱讀后評價道:“今天,這片土地上不同族裔和國家之間的芥蒂與沖突依然沒有消除,而里德當年的觀察對于理解當下,無疑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摘自《東線之戰》序言
文 | [美]約翰·塞拉斯·里德
圖 | [加]博德曼·羅賓遜
1914年8月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我立即以《大都會雜志》記者的身份動身前往歐洲,在此期間,我訪問了英國、法國、瑞士、意大利、德國和比利時,目睹了其中3個國家軍隊的作戰。1915年2月,我回到紐約;1個月后,博德曼·羅賓遜(Boardman Robinson)與我一同前往東歐。本書就是這第二次旅程的記錄。
這是一趟原本計劃為期3個月的穿越之旅:我們本將看到意大利參戰,威尼斯被奧地利人摧毀;由于及時抵達塞爾維亞,我們將目睹塞爾維亞人的最后一戰;看到羅馬尼亞陷入沖突之中;我們會停留在“陷落的君士坦丁堡”待命;跟隨俄國軍隊向柏林方向進攻;在高加索花一個月的時間報道哥薩克和土耳其人之間的野蠻戰爭。
但事實上,在7個月的時間里,我們并沒有看到宏大戰爭中的這些戲劇性高潮。除了混在俄國軍隊的大撤退中,以及在德國參戰之初輕松地穿越巴爾干半島之外,我們十分幸運地在戰事相對平靜的時候,安全地抵達了各地。也許正因如此,我們得以更好地觀察到東方各國在長期戰爭的持續壓力下更日常的生活狀態。在突如其來的入侵、絕望的抵抗、占領和攻陷城市的動蕩刺激中,人們似乎失去了獨特個性或種族特色,而在爭取民主的混亂斗爭中變得愈加相似。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他們已經把戰爭當作一項事業,開始適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開始談論和思考其他事情。
預防斑疹傷寒 (尼什)
當我們抵達意大利時,平靜的氣氛籠罩著這座城市,這讓我感到失望。但是,此時我們聽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謠言——君士坦丁堡即將被攻陷。我們放下了手頭的一切,坐船啟程前往德迪加奇(Dedeagatch)。然而,當我們還在薩洛尼卡(Salonika)時,來自土耳其的消息同樣平靜得讓人不安,我們在薩洛尼卡下了船,前往塞爾維亞,那里當時正在遭受斑疹傷寒的摧殘,即便如此,這個國家也正逐漸從上次奧地利入侵的可怕創傷中恢復。
聽到羅馬尼亞正在動員的消息后,我們火速趕往布加勒斯特(Bucarest)——當地雖然濃煙滾滾,但是鮮少發生交火。
君士坦丁堡堅守住了。因此,我們決定去俄國短暫停留,等達達尼爾海峽的局勢變得有趣時再回來。俄國駐布加勒斯特大使禮貌而含糊其詞地應付我們,他說,我們必須前往彼得格勒,通過美英兩國大使向俄國政府正式請求,才能獲準去往前線。然而,3名令人厭煩的記者聽從了俄國大使的建議,真的前往彼得格勒,并在那里待了3個月,這讓我們感到非常沮喪。俄國人已經開始從喀爾巴阡山脈撤退,在北部的切爾諾維茨(Czernowitz)附近,也就是俄國、奧地利和羅馬尼亞邊境的交界處,發生了戰斗。布加勒斯特的美國公使好心地給了我們一份美國公民名單,讓我們在進入俄國后尋找這些人。憑借這個微不足道的借口,我們在夜間乘小船渡過普魯特河,在俄軍前線登陸。
高喊的軍團
記者在俄軍前線出現的這種情況前所未有。俄國政府的命令異常嚴格,從不允許記者進入這些地區,但該命令又準許來自北方的記者進入前線。我們是從南方來的,俄國人不知道該拿我們怎么辦,就把我們送到北方去了。我們經過了布科維納(Bucovina)、加利西亞(Galicia)和波蘭,繞到了俄軍前線后方,在那里,我們被關進“監獄”兩周。最終,我們獲釋,并來到彼得格勒,結果發現自己剛爬出油鍋,又跳入了火坑。彼時,當地官員已經決定槍斃我們,而美國使館對我不聞不問,好在出生于加拿大的羅賓遜向英國大使館請求幫助,最終,英國大使館出面周旋,我們兩人終得以平安地離開了俄國。不用說,我們去不了高加索了。
再次來到布加勒斯特以后,我決定去君士坦丁堡看看,那里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平靜和安全。羅賓遜無法前往,因為他持有的是英國護照。一開始,恩維爾帕夏(Enver Pasha)同意讓我前往加里波利(Gallipoli)前線;但在兩個星期的等待之后,他表示,美國人將不再被允許跟隨土耳其軍隊,原因是有一名記者返回巴黎后發表了關于土耳其軍事堡壘的細節描述。大約在同一時間,我得到一則非正式通知,讓我最好離開土耳其,因為警察看到我與太多亞美尼亞人交談。
在保加利亞邊境,我被攔截并被告知需要返回土耳其,因為我的護照上沒有簽證。然而我身無分文,粗暴無禮的保加利亞警察局長既不與美國大使館聯系,也不允許我繼續入境采訪。所以,當開往索非亞(Sofia)的火車駛出車站時,我趁機跳上了火車,騎著欄桿,跳上不知哪位乘客的行李,爬上了火車車頂,當火車停下來即將接受士兵搜查時,我又逃進了田野。
在布加勒斯特,我遇到了羅賓遜,然后我們一起去了保加利亞。這座城市[索非亞]當時正處于戰爭的邊緣。當宣布動員時,我們逃到了塞爾維亞,這是因為一來羅賓遜是英國人,二來新聞局通知我,記者不允許直接與軍隊聯系。
布加勒斯特勝利大道
我們本以為會在塞爾維亞受到熱烈的歡迎,卻發現塞爾維亞人都讀過我們之前寫過的關于他們的兩篇文章,而他們不喜歡這些文章。事實上,我們被告知,當戰爭爆發時,我們很可能會被驅逐出境。那時我們也已經在巴爾干半島待夠了,所以就離開了塞爾維亞。
顯然,薩洛尼卡什么都沒發生,我們在那里待了四五天,并沒有收到比平時更多的消息,也不知道將會發生什么。于是,我們準備登上前往意大利的船只,打算從意大利坐船回家。
我們離開時,德國和奧地利軍隊正對塞爾維亞發起入侵行動,在后方,保加利亞正向塞爾維亞發起進攻,英國和法國軍隊距離薩洛尼卡只有6個小時的航程。但是,我們放棄了去報道戰爭,任由它們各自的命運發展,隨后在10月下旬前往紐約。
1915年10月塞爾維亞人撤退一瞥
當回顧這一切時,對我來說,了解這場戰爭最重要的事情似乎是了解不同的民族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所處的環境、他們的傳統,以及他們所做和所說的具有啟發性的事情。在和平年代,很多人的諸多品質被掩蓋了,而這些品質在嚴重的危機中才會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公共壓力下,很多個人特性和種族特性都被湮沒了。在這本書中,我和羅賓遜只是試圖將我們在1915年4月至10月間在東歐國家所見到的人或事記錄下來。
J. R.(約翰·里德)
1916年3月20日,紐約
《東線之戰:1915年穿越巴爾干之旅》
作者[美]約翰·塞拉斯·里德
譯者 李澤慧
出版日期 2025.02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編輯推薦
◎美國著名共產主義者里德投身革命前對于革命前東歐的反思,也為里德觀察蘇聯革命,投身蘇聯做了鋪墊。
◎游記散文類描述,對于巴爾干地區有著敏銳細致的觀察和精彩的講述;提供了關于巴爾干地區的第一手資料,對于理解當下的巴爾干,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羅伯特·卡普蘭力薦。
向上滑動瀏覽目錄
序言 /1
第一部 薩洛尼卡 /7
令人垂涎之城 /9
戰爭的東大門 / 21
第二部 塞爾維亞 / 31
死亡的國度 / 33
戰爭之都 / 47
向前線出發 / 56
奧地利炮火下的貝爾格萊德 /71
沿著戰爭前線 / 82
一個幾近滅絕的民族 /93
古切沃和尸谷 / 100
第三部 俄國 / 115
俄國的后門 / 117
新謝利察的生活 / 129
闖入布科維納 / 136
可怕的扎列希基 / 145
俄國大撤退的背后 /151
德國人到來之前的倫貝格 /168
一場樂觀的朝圣之旅 /175
被俄國人逮捕 / 182
在霍爾姆的監獄生活 /191
軟禁中的冒險 / 202
俄國的面貌 / 210
俄國的工業 / 219
愛國革命 / 224
猶太人的背叛 / 231
彼得格勒和莫斯科 /234
第四部 君士坦丁堡 /241
前往帝王之城 / 243
德國人控制下的君士坦丁堡 /249
伊斯坦布爾的心臟 /261
對一位王子的采訪 /273
第五部 燃燒的巴爾干 /281
陷入困境的羅馬尼亞 /283
保加利亞參戰 / 295
重訪塞爾維亞和希臘 /312
約翰·塞拉斯·里德
(John Silas Reed)
美國記者、詩人及共產主義者,生于俄勒岡州波特蘭,畢業于哈佛大學,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并任戰地記者,隨后經歷墨西哥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著有《震撼世界的十天》,后創建美國共產主義勞工黨,逝世于莫斯科,被埋葬在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
李澤慧,山東淄博人,畢業于浙江大學歷史學院世界史專業, 自由譯者。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