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3月4日是第五個“世界工程日”,時逢人工智能的熱浪席卷全球。推動設立“世界工程日”的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前任主席龔克,在2023年世界工程日致辭時提出:“在科學和技術的加持下,特別是有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的助力,工程師們可以通過采用系統方法來應對挑戰,實現能源轉型、促進數字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
龔克,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前任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對科技前沿洞察敏銳、對AI行業認知深刻、對研究領域見解獨到;他溫潤從容、儒雅謙和,卻又觀點犀利、言辭直率;他推動了“世界工程日”的設立,并成為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首任中國籍主席。
他就是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前任主席龔克。
2022年
龔克參加工程教育與工程文化學術論壇
來源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
雙域“弄潮”
“弄潮”似乎一直是龔克的“人生常態”。
龔克早年畢業于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后到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深造,是一位卓有建樹的電子工程專家。
1986年11月,龔克以優異的成績拿到博士學位后,立即回國。當時,他只有一個想法:為祖國做點實際的事情。
回國后,龔克進入清華大學,先后參加、主持了毫米波技術、農村通信、移動通信、數字電視等多項任務。他說,做科研的時候,“清華一號”小衛星的研制是他人生中最難忘、最激動的經歷之一。
1998年9月,清華大學成立了宇航技術研究中心,龔克出任該中心首任主任。“清華一號”小衛星的研制對于龔克而言無疑是一次研究方向的回歸,因為他的博士課程就是以衛星技術為研究方向。2000年5月,“清華一號”地面站在清華安裝落成;6月,衛星運抵發射場,當清華地面站順利收到信號時,標志著任務成功了。“清華一號”成為中國大學自己研制的第一顆衛星。
后來,龔克先后被任命為清華大學副校長、天津大學校長、南開大學校長。作為鮮有人能及、出任了三所著名高校的副校長、校長,龔克在教育界“弄潮”也曾掀起風浪。
在天津大學,他致力于探索“新工科”的創建,大力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卓有成效。2011年初履新南開大學校長后,他始終身體力行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南開校訓,對教育的思考和呼吁,從未停下。他說:“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要有‘天下為公’的情懷,也要具備‘服務社會’的能力。”他覺得,這看起來和學校排名、學科評估似無關系,但長久堅持下去就會形成學校的“軟實力”。
南開大學醫學院舉行第十八屆畢業典禮
來源丨南開大學醫學院
2018年12月,龔克榮獲“影響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詞是這樣的:他是大學教授、校長,也是中國教育的觀察者和改革者。他出身于教育世家,既傳承了“允公允能”的南開精神,又矢志于探索中國教育的根本和素質教育的內涵。他認為大學改革的要義是去行政化,他不遺余力呼吁取消高校行政級別。他倡導輕學科排名、重學生發展,回歸教育規律本身。他的思考立足于教育,但影響所及,遠超教育領域本身。
“世界工程日”誕生
2019年,龔克“弄潮”的身影進入了世界的舞臺。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2019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全體大會上,龔克正式就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重要的是,這是該組織成立50年以來首次由中國科學家任主席。
國際工程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表示這是實至名歸,然而龔克謙虛地說:“這并不是我個人有多大的本事,而是近年來中國科技進步以及中國對世界科技發展所作的貢獻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是對中國工程能力和影響力的肯定。”
自2009年以來,龔克先后擔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信息通信專門委員會和技術創新專門委員會主席,并進入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執行委員會擔任副主席一職。2015年,他榮獲該組織頒發的卓越服務貢獻獎。
長期在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的工作經歷,使龔克深刻感受到,中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正日益贏得全球工程學界的廣泛認可。
他表示:“通過全球的工程能力建設和工程合作,從工程的角度促進‘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的宗旨。”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擴大該組織的國際影響力。
為此,龔克推動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將每年的3月4日設立為“世界工程日”。這一建議得到了近200個工程組織的響應,并由中國和非、亞、歐、美等40多個國家共同提出議案。
2019年11月,在眾多國家的共同努力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0屆全體大會通過決議,正式宣布將每年3月4日設立為“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工程日”。
這其中,龔克功不可沒。他說:“我將一如既往地貫徹WFEO的目標和使命——讓世界工程師聯合起來,成為技術和工業革命的中堅力量,為人類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逐浪AI大潮
如今,人工智能的熱浪席卷全球。龔克于2025年2月26日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文章《人工智能,從深度學習到全面賦能》,這無疑是科學家對近期人工智能熱浪的權威發聲。他寫道:“作為革命性通用技術,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工作和學習研究之中,推動人類經濟社會信息化進程邁向智能化的新階段。”
隨著AI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可以預見,AI正在加速拓展人類的腦力勞動能力,推動生產力實現又一次質的飛躍,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龔克.人工智能,從深度學習到全面賦能[N].人民日報,2025-02-26.
[2]龔克:實事求是,審時度勢,在提高中發展[OL].MBAChina網,2025-01-14.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