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AI“復活”課本上歷史人物的視頻火了。
在各個主流平臺,這些視頻都能輕松斬獲10w+點贊,收割一片贊嘆與傾倒之聲。
那些只留下一張黑白照片、一副平面畫像、一尊石塑甚至非寫實雕塑的歷史人物,在AI的幫助下,竟然擁有了三維的肉身,披上鮮活的色彩,對我們說話、微笑。
蘇格拉底智慧的目光穿透歲月,凝視著千年后的我們。
圖源:hashem.alghaili
成吉思汗臉上刀刻般的紋路,隨著說話的動作起伏。
圖源:hashem.alghaili
維多利亞女王展顏一笑,既莊重又顯得親切。
圖源:hashem.alghaili
怪不得有人感嘆:真不知是我們創造了AI,還是這些歷史人物折疊了時空,與我們會面。
還有人說,看到他(她)們笑的那一刻,忽然好感動。
這種感動的情緒,彌漫在評論區內。
一方面,技術進步給人以未來的全新期待,我們即將踏入的世界,以新宇宙的姿態露出了動人的一角。
另一方面,在技術革新的圖景中,被填補的或許卻是舊日久久的空蕩與失落。
或許,這才是技術進步的全部意義——不是被拉大的貧富差距、不是被固化的階層圖景,而是從無數細微之處,對普通人生活的溫柔提振。
最終,我們的生命會因為這樣溫柔的提振,蕩開全然不同的漣漪。
而在這一路上,確認這種改變的,正是發自內心、不絕如縷的感動——比如,當我們看到蘇格拉底的發絲飄動,與亞里士多德雙眼交互時,來自靈魂深處的不可遏制的震顫。
畢竟,早在AI成為“時空折疊”的通道之前,我們就已經漂浮于人類文明的長河,以理性、以知識,以窮盡自身智力極限的可能,與這些偉大哲學家的精神與智慧共振。
因此,這份AI助力下的“活生生”的遇見,才會如此動人。
通過這個視頻短短的影像,我們仿佛能看見蘇格拉底在廣場上追著人提問“何謂正義”“何謂虔敬”的“杠精”模樣,更能眺望他如何用一杯毒酒,捍衛了雅典的民主。
世上第一位為哲學殉難之人向世人宣告了自由思想的正當和必要,在國家面前維護了自身的價值,并拒絕向一群素來為他所不齒的人乞求憐憫。他們有權赦免他,但他不屑于請求。
——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
圖源:電影《蘇格拉底》
也能穿過歲月的迷霧,看見眾科學學科的始祖、培養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帝王之師”亞里士多德如何堅定內心,說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秉承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如威廉·詹姆斯所說,這是一種嚴酷而不夠溫柔的思想,他看透了隱藏在柏拉圖學派“實在論”論調之下無休無止的神秘主義和經院式胡攪蠻纏的根源,并全力以赴予以抨擊,開啟了這場論戰。正如布魯圖并非不愛愷撒,他只是更愛羅馬;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換句話說,我們所有人,都是以抽象的方式,在精神層面感觸過哲學家的“復生”,才會震動于AI在具象層面對哲學家的“復活”——不理解思想的偉大,就無法領略技術的革新。
因此,“書還是要讀的”。
這本《哲學的故事》,就是普通人領略偉大哲學家思想風采的絕佳透鏡。
它被譽為“哲學普及的開創性著作”,以講故事的形式,將西方2000年來15位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流派娓娓道來:叔本華、尼采、斯賓塞、伏爾泰、培根、羅素……讓哲學家們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威爾·杜蘭特雖然有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是不折不扣的學院中人,但他和自己的老師杜威一樣,是個注重實效、關心國民教育的實干家。
威爾·杜蘭特與阿里爾·杜蘭特夫婦
他的畢生以求,就是將哲學從象牙塔中解放出來:
向大眾傳授知識不應令我們感到羞愧。那些將知識圈入高墻的學者眼紅我們的成就,但應該受到責備的正是他們。他們的孤傲和佶屈聱牙的術語將世人拒于門外,使之不得不去書本中、講座上或成人教育課堂里尋求未曾獲得的教導。
在《哲學的故事》中,他將抽象的哲思匯入哲學家的生平故事和他所生活的時代,令普通讀者也能與哲學家們一同體驗“理解的喜悅”。
更有意思的是,書籍里也會提到哲學家們不為人知的“黑歷史”。
斯賓諾莎靠磨鏡片為生,而且生意也很好。但他只想賺到剛好維持基本生計的收入,過簡樸的學術生活,在此之外多工作一點都感覺虧了。他每個季度都很仔細地核對賬目,保證到年底不會剩下太多錢。
叔本華故意把自己的課安排在黑格爾上課的時間——當時黑格爾在學界正如日中天。最后,叔本華發現自己的教室空無一人,他辭職了,并猛烈抨擊黑格爾來為自己報仇。
羅杭公爵糾集了一群暴徒夜襲伏爾泰,但是叮囑他們說:“不要打他的頭,說不定這個腦袋還會產生一些好東西。”第二天,在劇院,伏爾泰包著傷口一瘸一拐地出現了,他走到公爵的包廂,提出與他決斗,然后回到家中整日練習劍術。
正是威爾·杜蘭特的豐富學識,和將哲學從象牙塔中解放出來的抱負,奠定了書籍成為“現象級人文經典”的基礎。
在國外,《哲學的故事》一出版便連續加印22次,更帶動哲學經典圖書銷量直升百分之兩百有余,令出版商紛紛重印柏拉圖、斯賓諾莎、伏爾泰和尼采等哲學家的作品。
在國內,這本書也得到了眾多學者名家的一致推薦——
周國平:好的通俗哲學書是非常難寫的,必出于大家之手。有兩本書值得推薦,一本是《西方的智慧》,另一本是《哲學的故事》。
陳嘉映:我是教哲學的,時有人讓我推薦哲學書。對初學者,我常推薦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
劉擎:由于杜蘭特等哲學家的努力,哲學的吸引力將長存于世間,杜蘭特也因此從不會過時。
羅振宇:我為什么喜歡這本書,就是因為它讓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知識的魅力,此前知識都是為未來積攢糧食的東西,只有這一次知識第一次喂養了我。
其中,羅翔老師在推薦這書的時候曾經談到,里面最打動他的一點,就是“哲學關心人生,因此,哲學也充滿人性的溫情,不僅因為哲學家也是活生生的有各種性格和情感的社會人,更因為每一種哲學理論都根植于解決人生的痛苦、增益人生的幸福之上的。”
公眾號“羅翔說刑法”十一期共讀
合上書,我們會記得蘇格拉底的教導,他讓我們過一種“經過檢視的生活”,用反思驅散迷茫,會記得培根不懈追求真理,驗證自己的猜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記得康德身居小鎮卻心懷天下,呼吁民智的啟蒙和國家間的永久和平。
放眼看現在的世界,我們有時迷茫,有時頹廢,有時為遠方的戰爭感到痛心憂慮,有時被互聯網上眼花繚亂的信息搞得無所適從。這時,退后一步看看以前的哲人是如何應對這一切,如何試圖解決人生的痛苦,增益人生的幸福,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希望大家翻開書時能“與智慧為友”,更希望大家合上書之后,能帶著嶄新的智慧和勇氣,「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