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劉六七
審校 | Ziv
坐大巴時,人們難免遇到暈車嘔吐的人,聞著那股復雜的氣味,真是一分一秒都不想多待。然而,當一灘嘔吐物存在的時間超過上千萬年,事情就不同了。
前不久,一位名為本尼克的丹麥化石愛好者,意外撿到了一塊嘔吐物化石。 人們非但沒有覺得惡心,丹麥政府甚至直接為它授予了“ Danekr? ”的名號——這 是一個丹麥特有名詞,專指有著重要自然歷史價值的文物,類似丹麥石頭圈中的奧斯卡。
我們先來看看撿到這塊化石的地方:斯泰溫斯峭壁(Stevns Klint)。
斯泰溫斯峭壁位于丹麥東部,長約15千米(圖片來源:just walked by)
大多數來到斯泰溫斯峭壁的游客,都是為了一睹峭壁截面上的那條“黑線”。
“黑線”下方的土層來自白堊紀,上方的土層來自古近紀,標志著兩個地質時代的更迭。“黑線”中還富含銥元素,而這些銥正是來自那顆使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所以說,別看這個峭壁只有40米高,卻記錄了地球千萬年來的滄桑巨變。
箭頭所指處是白堊紀 - 古近紀界限(圖片來源: Nat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
不算出乎意料的,斯泰溫斯峭壁中蘊藏著豐富的化石,而且由于這片區域曾經位于海平面以下,所以這些化石多出自海洋生物。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斯泰溫斯峭壁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歷史意義的地方,本尼克東敲敲西敲敲,發現了那塊造型奇特的石頭。他立刻將其送到了當地的地質博物館。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分析后發現,這竟然是一塊嘔吐物化石,而且來自6600萬年前!
不必擔心!隨著長時間的地質作用,嘔吐物中的有機物早已被分解和替代,所以不會有任何難聞味道(圖片來源: East Zealand Museum )
在這灘嘔吐物中,科學家可以看到一些苔蘚蟲團和一只海百合。雖然這只海百合的殘骸已經支離破碎,但是它的邊緣還相當鋒利,意味著應該還沒有進入捕食者的胃部就被吐了出來。
科學家們試圖還原了一下當時的場景:在白堊紀的茫茫海底,一條大魚正在游來游去尋覓食物。忽然,它看到一只海百合,在饑餓的驅使下想也沒想就張開了大嘴。
海百合雖然看起來像珊瑚,但其實是一類屬于棘皮動物門海百合綱下的動物。只不過海百合本身沒什么肉,軀干多是堅硬的骨架,甚至還帶有毒素。
一種名為本氏海齒花的海百合(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Hectonichus)
這條大魚估計剛要下咽就發覺情況不對,于是趕忙將食物吐了出來。至于這條略顯悲催的大魚,科學家猜測它應該是一條牙齒不太鋒利的底棲鯊魚,很有可能是澳大利亞虎鯊的近親。
到此為止,這塊化石似乎只是向人們揭示了一段發生在史前的小插曲,實際上,它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嘔吐物化石是消化化石的一種,與它類似的還包括胃容物化石、糞化石等。它們的重要性不在于惡心人,而是能幫助科學家一瞥史前時期的食物鏈組成,以及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些已經滅絕的生物。
圖為目前最古老的嘔吐物化石,有 1.6 億歲,嘔吐物來自已經滅絕的魚龍目動物,嘔吐物中是一種貝類軟體動物(圖片來源: Guinness World Record )
比如,瑞典的一個團隊就曾通過分析恐龍糞化石,發現了恐龍能打敗其他生物,最終稱霸地球的其中一個原因。
那項研究中,科學家共收集到超過500個約2.3億年前的恐龍糞化石,一舉打破最大恐龍屎研究紀錄。在對糞便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后,他們認為恐龍之所以能稱霸地球,一大原因是因為它們幾乎什么都吃,不管是昆蟲、魚,還是植物……來者不拒!
畫作:三疊紀時期的熱帶草原(圖片來源:ABelov2014)
根據該研究,在1.8億年前,盤古大陸逐漸解體,海洋開始形成,火山激烈地噴發,氣候劇烈變化。和其他飲食習性相對穩定的動物比,恐龍飲食上的靈活性讓它們可以迅速適應環境變化,從而一路跑贏其他物種。
新鮮的恐龍糞便要比圖中大得多,一方面石化過程本身會導致其體積變小,另一方面,糞化石也可能發生了斷裂(圖片來源: Grzegorz Nied ? wiedzki )
我們再來說說胃容物化石。
與糞化石類似,胃容物化石也可以向科學家揭示史前生物的食性。而且更加細節的是,人們甚至可以通過它得知特定個體死亡前的最后一餐吃了什么,仿佛進行了一次跨越時空的近距離接觸。
2023年,中國科學院的一個團隊,分析了1.2億年前熱河鳥的胃容物化石。他們在熱河鳥的胃中發現了被子植物的微體化石,從而證實了古老鳥類葉食性的早期起源。
熱河鳥的化石(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Morosaurus Millenii)
不論是嘔吐物化石、糞化石,還是胃容物化石,消化化石為人類打開了一扇史前世界的小窗。它們就像是零散的日記片段,描繪出一幅幅動人的生存細節。
而對于普羅大眾而言,如果非要從中感悟些什么的話,那大概就是:是金子總會發光,不是金子的話時間長了也可能會發光吧!
參考資料:
[1]https://www.nytimes.com/2025/01/28/science/vomit-fossil-denmark.html
[2]https://whc.unesco.org/en/list/1416/
[3]https://www.npr.org/2025/01/29/nx-s1-5277151/66-million-year-old-fossilized-fish-vomit-denmark
[4]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fossil-hunter-discovers-66-million-year-old-vomit-in-denmark-offering-a-clue-to-the-cretaceous-food-chain-180985931/
[5]https://www.guinnessworldrecords.com/world-records/oldest-vomit
[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265-4
[7]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2723017_Intra-gastric_phytoliths_provide_evidence_for_folivory_in_basal_avialans_of_the_Early_Cretaceous_Jehol_Biota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