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城市規劃的不斷迭代,往往能看到一座城市的能級躍遷和發展方向。
3月3日,蘭州市自然資源局正式發布《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開稿)。
此《規劃》是蘭州市建市以來的第五版城市發展藍圖,以下為摘錄自本次規劃中的部分重點內容:
規劃范圍
本規劃范圍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
市域規劃范圍為蘭州市行政轄區;中心城區規劃范圍為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的行政轄區范圍,面積約 1500 平方千米。
規劃基期為 2020年,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近期到2025 年,遠景展望到 2050年。
城市性質:蘭州市是甘肅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核心功能定位為:西北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到 2035 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2542.47 平方千米(381.37 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1982.2 平方千米(297.33 萬畝)。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 1226.85 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永登縣西北部、榆中縣南部、中心城區南部和北部的自然保護地,以及永登縣、榆中縣的水土流失極脆弱區。
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 732.66 平方千米,重點保障蘭州新區等外圍城市組團在產業發展、省市級公共服務功能的空間需求,扭轉人口向中心城區單向流動的趨勢,優化城鎮發展格局。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以三條控制線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為基礎,構建“一河兩山,三城多鎮”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一河兩山”是指黃河干支流和川臺盆地、丘陵山地,以及南、北部山體生態屏障,是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
“三城”是指中心城區、蘭州新區和蘭州生態創新城,是提升城市服務能級、強化輻射帶動作用的核心區域;
“多鎮”是指永登縣城、皋蘭縣城、紅古城區及若干個小城鎮,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
人口與城鎮化
綜合考慮資源環境約束、人口變化趨勢、用地狀況和城市發展因素,規劃到 2035 年,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650 萬人以內,城鎮化率約 90%。
城鎮空間結構
深入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緊湊布局、協同發展,優化形成“三城五帶多鎮”的城鎮空間結構,融入國家“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三城”是指按照“北上、東進、西固、南屏”的空間發展策略,促進蘭州中心城區、蘭州新區和蘭州生態創新城三城協同發展。
“五帶”是指通過自中心城區向外輻射的五條市域城鎮發展帶,推動區域城鎮協調發展,即中心城區-蘭州生態創新城-定西的東向城鎮發展帶、中心城區-皋蘭-白銀的東北向城鎮發展帶、中心城區-蘭州新區-永登的西北向城鎮發展帶、中心城區-紅古-西寧的西向城鎮發展帶、中心城區-臨洮的南向城鎮發展帶,支撐市域城鎮協同發展。
“多鎮”是指保障永登縣城、皋蘭縣城、紅古城區,以及若干個小城鎮發展空間,因地制宜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鎮體系結構
構建 1 個市域中心、2 個市域副中心、3 個縣(區)城和 24 個小城鎮的市域城鎮體系,促進區域協調、城鄉融合。
1 個市域中心即中心城區,是蘭州提升城市能級、提高綜合服務能力的核心承載區,規劃常住人口約 320 萬人。
2 個市域副中心包括蘭州新區和蘭州生態創新城,重點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提高高等級配套設施標準,增強人口吸引力,規劃副中心人口規模 50-150 萬人。
居住空間布局優化
中心城區重點改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和品質,適度供應居住用地,新增居住用地優先在軌道交通站點、就業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周邊布局。
蘭州新區和蘭州生態創新城按照產城融合的原則,合理增加居住用地供應,協調布局生活空間和產業空間。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優先在產業基礎好、就業需求旺盛、交通便利、公共服務設施較為齊全的區域進行保障性住房布局。加強城市道路、市政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等保障性住房項目配套設施建設。
教育設施布局
加快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促進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在蘭高校高質量發展;保障蘭州新區職業教育集聚區建設空間,建設示范院校、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
優先保障基礎教育空間需求,全面實現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就近入學。到 2035 年,全市人均基礎教育設施用地面積不低于 2.2 平方米,各縣(區)應至少建有 1 所符合國家標準的義務教育階段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
文化設施布局
在中心城區和蘭州新區分別布局 1 處市級以上文化中心,含公共圖書館、公共美術館、大劇院等。
蘭州生態創新城建設以科技展示、高端會議為主要功能的科技創新交流中心,并預留市級大型文化活動用地。
在紅古城區、永登縣城、皋蘭縣城分別設置綜合文化中心 1 處。每個鄉鎮(街道)至少布局1 處文化活動中心,行政村(社區)設置文化活動站(室)。到 2035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不低于 0.3 平方米。
體育設施布局
中心城區、蘭州新區、蘭州生態創新城分別布局 1 處市級以上體育中心,含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滑冰館)、全民健身中心;
紅古城區、永登縣城、皋蘭縣城分別布局 1 處縣(區)級公共體育中心,包含公共體育場、體育館、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
鄉鎮(街道)配置多功能運動場地,行政村(社區)配置體育健身場地,各類場地應能開展 4 項及以上運動項目。到 2035 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5 平方米,人均體育用地面積不低于 0.6 平方米。
醫療衛生設施布局
優化調整中心城區醫療資源布局,蘭州新區和蘭州生態創新城分別布局三甲綜合醫院、中醫院、高水平專科醫院,以及疾控中心各 1 處;各縣(區)布局綜合醫院和中醫院各 1 所;
每個鄉鎮(街道)應至少配置 1 處衛生服務中心或衛生院;每個行政村(社區)原則上配置 1 處衛生室(站),人口較少或面積較小的行政村,可與相鄰行政村聯合設置村衛生室。到 2035 年,全市人均醫療衛生用地面積不低于0.8 平方米。
產業空間協同布局
中心城區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以石化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轉型發展提供用地支撐;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食品、軌道交通等產業,促進經開區與安寧區、甘肅(蘭州)國際陸港聯動發展。
蘭州新區重點保障門戶樞紐建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強化對綠色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集群發展的用地保障,保障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城市礦產和表面處理創新產業的發展空間。到 2035 年,蘭州新區規劃工礦用地規模達到 75 平方千米以上。
蘭州生態創新城重點培育區域性科技創新功能和先進制造業,促進產學研一體化融合。鼓勵通航產業發展,發展綠色生態、科技創新、大健康和數據信息等產業。優化其他縣(區)產業空間布局。保障傳統能礦產業轉型升級的用地需求;鼓勵皋蘭縣、永登縣、榆中縣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重點加大對于特色農產品生產、倉儲、物流的用地保障。
中心城區規劃
空間結構:引導城市空間格局向“多中心、組團式”轉變,構建“一帶一脈、兩心多點、四區四廊”的空間結構。
“一帶一脈”城市骨架
“一帶”是指黃河生態發展帶,沿黃河兩岸重點布局文化體育、對外交往、休閑消費等功能。“一脈”是指蘭州文化脈,是串聯蘭山公園-伏龍坪-白塔山-天斧砂宮-河口村-紅城鎮的游覽路徑,彰顯城市文化底蘊。
“兩心多點”公共中心
“兩心”是指城關城市中心和三灘城市中心 2 處市級中心,重點發展為全省服務的區域消費、文化會展、金融商務和體育休閑等功能。
“多點”是指 2 處片區級中心和 7 處組團級公共服務中心,片區級中心重點培育商業、商貿等功能,組團級中心主要為組團內部提供各類公共服務。
“四區四廊”功能片區
“四區”是指四個組團化分布的城市片區,包括科創宜居片區、科教宜居片區、綠色石化與制造片區和綜合物流片區。“四廊”是指分隔城市片區的四條南北向生態廊道,分別為大頂山-西固南山、天斧砂宮-萬畝桃園-牟家大山、九州臺-白塔山-皋蘭山和沙金坪-桃樹坪-皋蘭山生態廊道。
土地利用結構
居住用地。結合人口規模發展趨勢,科學確定新增居住用地規模。到 2035 年,規劃居住用地面積 85-95 平方千米。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統籌布局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重點保障中心城區北部地區和西固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需求。到 2035 年,規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面積不小于 21 平方千米。
商業服務業用地。重點在黃河沿岸、城市中心地區和新拓展地區,新增商業服務業用地供給,結合 15 分鐘生活圈建設完善商業設施配套。到 2035 年,規劃商業服務業用地面積20-25 平方千米。
交通運輸用地。按照“窄馬路、密路網、微循環”方式完善城市路網體系。到 2035 年,規劃交通運輸用地面積不小于 50 平方千米。
公用設施用地。按照一體化、綠色化、智能化原則完善公用設施網絡。到 2035 年,規劃公用設施用地面積約 8 平方千米。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重點加強黃河沿岸綠地建設,結合 15 分鐘生活圈,完善公園建設,在高密度開發地區因地制宜布局口袋公園。到 2035 年,規劃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面積35-45 平方千米。
生態網絡布局
以黃河生態保護為核心,構建中心城區“南屏、北園、中河、四廊”的生態網絡。
“南屏”是中心城區南部的皋蘭山、彭家大山等構成的生態屏障,“北園”是由中心城區北部的徐
家山國家森林公園、五一山森林公園等構成的生態空間帶,“中河”是黃河及其兩岸的開敞空間帶,“四廊”即分隔城市片區的四條生態綠化廊道。
綠地建設目標
到 2035 年,中心城區公園綠地、廣場步行 5 分鐘覆蓋率達 85%以上。綠地系統包括生態綠地、公園綠地、防護綠地。
城市公共服務保障
15 分鐘生活圈
按照 500-1000 米服務半徑、5-10 萬服務覆蓋人口,以及居民步行 15 分鐘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標準,建設全齡友好的 15 分鐘生活圈,合理布局各類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為每個社區配置一處用地不少于 300 平方米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
教育設施空間布局
優先保障基礎教育設施用地,原則上按照小學服務半徑500 米、中學服務半徑 800-1000 米的標準布局中小學用地,中心城區北部地區按需配置九年一貫制學校用地。保障普通高中用地,加強對高等教育的用地保障。
文化設施空間布局
市、區兩級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建設,補齊設施短板;保障街道文化活動中心(含老年人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站(含老年人活動站)等群眾文化活動設施建設用地需求,提升文化設施服務覆蓋水平。
體育設施空間布局
在中心城區北部地區布局 1 個市級冰雪運動場地,各區至少布局 1 處公共體育中心建設用地,推動賽事場館的可持續利用,將舉辦重大賽事同服務全民健身相結合。加強社區體育設施用地保障。
醫療衛生設施空間布局
重點保障中心城區北部地區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中醫醫院建設用地需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設施用地供給,合理配置急救中心、急救站、傳染病醫院、疾控中心、社區防疫站等公共衛生設施。
養老及福利設施空間布局
加強養老院及老年養護院、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和殘疾人康復中心等社會福利設施的用地保障。每 5 萬-10 萬人設置 1 處養老院(包括社會福利院的老人部、敬老院)和 1處老年養護院,滿足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數 40 張的指標要求。其中護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 60%,養老院、老年養護院宜獨立占地或結合醫院設立。
綜合交通體系
區域交通發展目標
到 2035 年,全面建成“外聯內暢、立體多元、綠色智慧”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能級全面提升,形成多路徑、多方式對外交通格局。打造“123 出行交通圈”。
實現 1 小時到達蘭西、關中、成渝等臨近城市群主要城市,2 小時到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內其他主要城市群,3 小時到達國內省會城市。
鐵路樞紐
全面融入國家“八縱八橫”鐵路網,強化鐵路樞紐地位。構建以蘭州為中心的蘭徐、蘭武、蘭渝、蘭蓉、蘭西(寧)、蘭新、京蘭等多向放射的鐵路網格局。實施中心城區鐵路瓶頸擴容,提升蘭州河谷地帶客運通道能力。完善普速鐵路網,依托蘭新、蘭青、蘭渝、隴海、包蘭和朱中鐵路形成“一環四射”鐵路環線。
優化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布局。形成以蘭州西站、蘭州站為主體,以蘭州新區南站、蘭州新區站為輔助的“兩主兩輔”鐵路綜合客運樞紐布局。將中川機場站建設為航空、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公路客運、常規公交一體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
改造提升蘭州火車站,新增高鐵客運設施,預留城市軌道接入樞紐條件。預留新蘭州北站、蘭州生態創新城北站空間。在新蘭州北站預留城市軌道接入條件。
建設鐵路貨運樞紐。布局“一主四輔”的鐵路貨運樞紐,“一主”為東川站,“四輔”為蘭州新區北站、邵家塘站、朱家窯站和許家臺站。
推動蘭州東站等中心城區內鐵路貨場轉型升級為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預留蘭州西站、蘭州站、蘭州新區南站等動車段所(存車場)辦理高鐵快運作業條件。依據國家相關規范,推動新建及遷建煤炭、礦石、焦炭、大宗貨物年用量達到一定規模的物流園區、工礦企業接入鐵路專用線或管道。
公路網絡
構建“三環八射多聯”的高速公路網。加密南北通道布局,提升東西通道能力,促進繁忙路段擴容改造,增設高速公路出入口,提升高速公路服務水平,增強蘭州輻射帶動作用。
構建“二環十二射”的普通干線公路網。推進蘭州-西寧城市群公路一體化建設,推動普通國省道低等級路段全面提質升級,提高公路交通服務水平和保障能力。
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具備條件的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繼續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
構建中心城區“兩中心、四樞紐”公路客運樞紐布局。“兩中心”為蘭州火車站和蘭州西站,“四樞紐”為新汽車東站、汽車西站、汽車南站和汽車北站。近期將汽車東站、天水路汽車站、蘭州客運中心整體搬遷至新汽車東站,遠景結合新蘭州北站選址布局蘭州汽車北站。
航空樞紐
打造區域重要的航空樞紐。保障中川國際機場發展空間,推進三期擴建工程,飛行區等級達到 4E 標準,提升機場航運能力,完善省內航線航班,加快發展臨空經濟區,建設集航空與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常規公交一體銜接的現代化綜合客運樞紐,打造西北重要的區域航空樞紐和歐亞航路機場。到 2035 年,力爭旅客年吞吐量達 4800 萬人次,貨郵年吞吐量達 50 萬噸。
推進通用機場建設。以建設蘭州南直升機起降點為試點,探索推進在適宜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布局應急救援起降點(FBO);優化通用機場布局,逐步推進通用航空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低空經濟。
控制機場周邊區域城市建設,嚴格遵守機場凈空管理要求,確保機場安全運行。
內河航運
提升黃河干流蘭州段航道能力;充分利用黃河干流蘭州段黃金通道優勢,持續發展水上旅游休閑和水上公交,新建7 座碼頭,提升改造 12 座碼頭,打造 5 級雙向航道。
物流樞紐體系
構建“三樞紐六組團”物流樞紐格局,鞏固蘭州國家物流樞紐地位。
“三樞紐”是指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空港型物流樞紐。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主要依托甘肅(蘭州)國際陸港、蘭州新區中川北站物流園,建設集國際中轉、保稅物流、口岸物流、跨境電商等功能為一體,服務甘肅及西部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主要依托蘭州國際副食品采購中心、蘭州西貨運站,完善冷鏈物流、公鐵多式聯運、交易服務中心、國際物流、應急保障體系等服務設施,打造現代化商貿物流基地;空港型物流樞紐主要依托中川國際機場,發揮公鐵空聯運優勢,完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打造為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的物流中轉中心、供應鏈服務中心。
“六組團”是指和平定遠、忠和水阜、皋蘭縣城、九合樹屏、蘭州南部、蘭州新區等六大物流產業集聚區組團,推動六組團集聚發展,疏解中心城區貨運場站功能,實現物流體系降本增效。
中心城區綜合交通
綜合交通發展目標
建成“功能完善、規模匹配、快慢有序、便捷高效”的城市道路網系統。優化路網結構,提高道路網密度。
到 2035年,實現交通暢行“1234”目標,即中心城區 10 分鐘上快速路,20 分鐘出城,30 分鐘到達鐵路樞紐,40 分鐘到達航空樞紐。
道路交通網絡
優化城市路網格局。保障“三橫四縱兩聯”的快速路網、完善“七橫十五縱”的骨架性主干路網建設空間,拓展中心城區進出通道通行能力。在總體規劃確定的快速路、干道位置和走向不變的前提下,在詳細規劃中確定道路紅線坐標、豎向等。
建設跨黃河通道。中心城區共布局 45 處跨黃河通道,其中新增 19 處,包括快速路橋梁 3 座,主、次干路橋梁 14 座,高速公路橋梁 2 座。自河口至東崗段規劃跨黃河城市道路橋梁平均間距約為 1.6 千米。
公共交通系統
推動公共交通系統轉型升級。布局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其他公交方式為補充的多模式、一體化的公共交通體系,促進公交組織模式逐步由“線路型”向“網絡型”轉變。到 2035 年,公共交通分擔率力爭達到 35%。
加快軌道交通網絡化發展。規劃期力爭形成由骨干線和輔助線組成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骨干線東西串聯中心城區,支撐東西向高強度交通需求。
提高常規公交服務水平。加強空間保障,形成“快線-普線-支線-城鄉公交”層次分明的常規公交線網體系,到 2035年,實現中心城區公交站點 500 米內全覆蓋,符合運營條件的行政村公交車通達率達到 100%。
落實公交設施優先布局。依托南北濱河路、西固東西路、西津東西路等路段設置總長度 100 千米的雙向公交專用道,并加強公交專用道使用監管。結合公交專用道實施,改造港灣式公交站點。
保障公交樞紐場站設施供給。保障城市軌道交通場站、公交樞紐站、停保場、首末站等設施用地,總面積約 176 公頃。
停車設施布局
實施停車泊位差異化供應策略。結合區位、功能、土地利用情況和開發強度等因素,將中心城區劃分為限制區、平衡區和適度發展區三個停車分區。限制區停車供需比例為0.8:1、平衡區停車供需比例為 0.95:1、適度發展區停車供需比例為 1.1:1。
加大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用地供給。鼓勵建筑物配建的停車泊位對外開放,積極建設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設施及機械式停車設施。
區域協同發展
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保障貿易、信息、物流服務平臺建設,強化向西開放戰略通道地位。
推進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推進生態保護協同、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共享。
引領蘭州-白銀都市圈發展:以中心城區、蘭州新區和蘭州生態創新城為核心,促進蘭州-白銀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我們一起聊聊觀點,講講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