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如潮水逆流 唯獨心聲不息
文 | June
最近,我認識了一位中年女士,她的生活方式和對幸福的獨特理解,讓我深受觸動。她依靠副業獲得的收入雖不算豐厚,卻足以維持家庭的日常開支,在她看來,這份收入賦予了她自由,讓她的幸福感滿滿。
她的生活可以說是低欲望生活的典型。孩子一路就讀公辦學校,從未參加課外補習,家庭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費用上。她和丈夫都極為勤儉,衣服和鞋子總是穿好幾年,不破不換。他們還經常吃素,一天只吃兩餐。
閑暇時,她會參加各類活動、學習新知識。這些經歷不僅開闊了她的視野,還改變了她看待事物的方式。曾經,她也像大多數人一樣,被無盡的欲望裹挾,有了還想更多,賺了錢渴望賺得更多,房子也想要更大的,內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煩惱也接踵而至。但如今,她轉變了觀念,降低了欲望,反而對當下的生活感到無比滿意,也深刻體會到欲望降低,幸福感便會上升的道理。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思索人究竟為何而活。
在生活中,很多人難以達到這樣的醒悟和認知。追求更多、更好本就是人的本性,這無可厚非。但如果能偶爾停下匆忙的腳步,放慢生活的節奏,也許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身邊,很多時候我們已然擁有,卻渾然不知。
不少有錢人在旁人眼中無比富有,本應幸福快樂。然而深入了解后會發現,他們也有諸多煩惱,甚至有人深陷抑郁、飽受失眠之苦。這背后的根源往往是過高的欲望和對自己、他人過高的要求。他們所處的圈子和環境,讓降低欲望變得困難,痛苦也由此產生。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收入不高的人卻整天開開心心。烈日下辛苦勞作一天的建筑工人,收工后喝上一瓶啤酒便滿心歡喜;擺攤一天比昨天多掙100元的小商販,會由衷地露出笑容。他們的快樂簡單純粹,不被過多的欲望束縛。
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安貧樂道的典范。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用一個竹筐盛飯,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卻能在這樣清苦的生活中保持快樂,這份豁達和對內心追求的堅守令人欽佩。
可見,幸福感與收入、金錢的多少并無必然聯系,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的心態。當我們放下過多的欲望,珍惜眼前的生活,用心去感受身邊的點滴美好,便能發現,幸福其實觸手可及。學會調整心態,或許就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收獲滿滿的幸福。
■ 編輯排版|Bettie
■ 圖片|來自AI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