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紙不語
剛進入2025年,智駕領域的縱目科技就傳出陷入經營危機的消息。2025年1月24日,CEO唐銳建議員工離職自行繳納社保。1月26日,公司正式宣布停擺,2月8日斷電封樓。
其實,縱目科技的困境早在2024年就已初現端倪。當年11月,縱目科技發薪日被延期,11月25日公司又通知無法發放全薪,僅按封頂1萬元發放稅后月薪,還取消了績效獎金和13薪。之后情況持續惡化。
此前,縱目科技曾是資本寵兒,完成10輪融資,收獲眾多知名投資機構押注,2024年還入選“全球獨角獸榜單”,該公司2017年掛牌新三板后摘牌,2022年轉戰科創板又撤回申請,2024年沖擊港股也未果。如今該公司管理層集體離職,員工欠薪問題未解決,股票和股權激勵資金也疑被挪用。
縱目科技內部。圖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公司創始人受關注
據中國企業家報道和天眼查信息顯示,縱目科技于2013年成立,曾三次沖擊IPO。公司創始人唐銳本科和研究生均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憑借敏銳的商業洞察,他預判計算機視覺相關的ADAS將成為風口,于是在2012年創立縱目科技,成功抓住了環視ADAS和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機遇。
縱目科技創始人唐銳。圖源:南都周刊
然而,幾年后唐銳發現自動駕駛商業模式存在問題,于是調整業務模式,并嘗試通過上市融資為公司補充現金流。但春節期間其公司問題頻發,使其遭到質疑。
縱目科技陷入危機后,面對“跑路”傳聞,唐銳回應稱,“我確實在和聯席CEO商議之后在春節之前離開國內,并且暫未回國,主要是為了在海外尋求蠶叢機器人的落地機會和資金支持,推動公司走出困境。”
此前在2021年12月28日長安汽車與縱目科技的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上,唐銳曾表示“希望為中國智能汽車的發展貢獻力量”。
然而,隨著縱目科技陷入危機,員工求助無望,讓這類公司存在的法律合規、控制權的穩定性等潛在風險尤其受人關注。
瑞博生物和長風藥業也受關注
北京某創投機構在半導體、先進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交通和醫療健康六大核心產業中,做了多次投資,目前在投企業多達129家。這些被投企業中,瑞博生物和長風藥業近年來也一塌糊涂。
瑞博生物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專注于小核酸藥物研發的創新型藥企。由于尚無產品獲批上市,公司近年來未產生營業收入,且處于持續虧損狀態。2017年至2020年1-9月,公司累計虧損約4.97億元,且虧損呈擴大趨勢。除瑞博香港外,其5家控股子公司在2019-2020年1-9月期間均連續虧損,累計虧損上千萬元。
圖源:中國網財經
盡管業績虧損,瑞博生物仍對核心員工進行股權激勵,相關費用分攤至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進一步加劇了其虧損。2020年5月,公司授予員工股權激勵,確認總費用1.56億元,其中2020年1-9月影響金額為6978.65萬元。
該事項引發上交所關注,要求其對設立5個員工持股平臺的原因,股份支付費用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中分攤的依據等多個問題予以說明。
據中國網財經報道,瑞博生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為負,主要依賴股權融資和銀行借款維持運營。2017-2020年1-9月,公司通過股權融資和股權轉讓等方式籌集資金,估值一度達到36億元。
另據“投資者網”梳理,2017年4月至2020年11月,瑞博生物共發生超過10次的股權變動,包括5次股權轉讓和7次增資。2020年8月,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前后,公司新增37名股東,但尚無控股股東。其中實際控制人LIANG ZICAI(梁子才)、ZHANG HONGYAN(張鴻雁)及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公司發行前32.96%的表決權。如果成功發行上市,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的表決權比例將進一步被稀釋。
瑞博生物坦言,股權分散可能導致實際控制人控制地位不穩定,進而影響公司未來的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
長風藥業更是存在多起負面事件。作為一家專注于呼吸系統疾病的生物醫藥公司,其IPO之路充滿坎坷。
2021年底,長風藥業首次沖擊科創板未果,2023年6月再次嘗試,卻在多輪問詢后于2024年6月撤單。撤單原因雖未公開,但從上交所的問詢函可知,公司在研發投入、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力方面未能滿足科創板的高標準。
長風藥業的核心產品“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CF017)”是其營收的主要來源。自2021年獲批后,迅速納入國家藥品集中采購計劃,推動業績增長。然而,集采政策的不確定性、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產品價格的大幅下降,都對長風藥業的盈利能力構成挑戰。2023年雖扭虧為盈,但凈利潤僅為3172.6萬元,遠低于營收規模。
銷售費用方面,長風藥業近年來急劇攀升。2020年至2022年分別達2651.76萬元、5181.52萬元和1.36億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高達1.18億元。其中,市場推廣費尤其是“市場信息分析與收集”和“醫院拜訪”費用增長顯著,這引發市場對其“帶金銷售”的疑慮。
此外,實控人梁文青和李勵通過多個平臺控制公司27.2536%的股權,持股比例低于30%,長風藥業的控制權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創投應多給本土創業者機會
上述三家公司創始人都有共同的特點。
過去十多年以來,到硅谷挖人似乎成了中國創投機構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北京某創投機構負責人就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其投資的標的創始人最好來自美國頂尖的跨國公司,尤其是那些在美國跨國公司里做到高層管理崗位的技術人員,如果他們在國內創業,他們會優先給予支持。
當有人問這位創投機構負責人,為何不投國內土生土長的創業精英呢?這位負責人表示,在跨國公司干過高層管理的技術人才才知道什么叫前沿技術,投資之后也更容易成功,對創投機構來說也更容易實現投資價值。
從投資成功率的角度看北京那家創投機構,投資硅谷回來的高管,能夠快速收獲技術和人脈,還能迅速實現投資回報,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生意。但實際上,國內也同樣有很多很有抱負的年輕人,他們抵押房產借款,向親人朋友融資創業,最后不少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隨著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爆火,全網紛紛開始討論Deepseek的核心團隊成員。據南方日報報道,DeepSeek的180多名核心成員大多來自中國頂尖高校,部分人才在中國接受本科教育并出國深造后,又選擇回到了國內的AI行業。
因此,作為創投機構來說,選擇投資標的當然都會有自己的標準,但實際上最需要破除的是一些跨國公司迷信,應當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來自各行各業的創業者,只要項目符合國家戰略方向,具有商業價值,符合投資要求,就應當是好項目。
同時,對創投機構來說,由于介入項目的時間相對較早,可以在除了財務投資之外多給創業者提供幫助,比如創投機構本身所投資的生態鏈,或者其他友好機構的商業機會等等,幫助創業者迅速成長和合規發展,才能保證自己的投資穩定收回并獲取投資收益,如果僅僅是投資之后不管不顧,也許下一個暴雷的,就是自己投資的公司。
另外,由于創投行業在國內起步較晚,許多人并不了解創投機構對項目的要求,因此作為創業者,也需要進一步了解不同創投機構要求的標準,作為創投機構,也應當多做教育和普及工作,讓更多的創業者提交符合要求的項目,共同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